《集邮风云人物》 第1章 朱祖威——集邮圈里的“一团火” 第1章朱祖威——集邮圈里的“一团火”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1) 顾雪林 (作者顾雪林简介:他今年的岁数暂时保密。 1970年北京101中学毕业后,在北京参加工作,当过工人、工厂会计、厂机加工车间副主任、电机车间主任;厂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厂文艺宣传队队长、厂理论批判组组长; 1978年在北京某技校任电机专业课辅导老师、班主任; 1980年—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 1984年,考入《中国教育报》,先后任报社人事处主任科员、记者部主任助理、成人教育部副主任、新闻部副主任、外国教育部主任(主编《打开世界教育之窗》一书)、社会周刊部主任、文化社会部主任、《中国教育报》编委、副编审;兼任《中国教育报》培训中心主任;2013年退休,曾任中国老教授协会编审委员会会长,负责主编丛书《中国百年老校》第一册和第二册。该丛书现已出到第四册。 现任集邮界社会职务: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长、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会长、四方集邮联谊会副会长; 曾任集邮界社会职务:1992年任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任北京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理事、集邮宣传顾问等) 现为起点中文网阅文作家专区驻网作家。 个人业余爱好:集邮;收藏翡翠翎管和白玉翎管;收藏鼻烟壶 个人博客:“京城翎管王” ...... 一、集邮传记文学《中国集邮人物列传》的缘起 听闻我认识30多年的集邮朋友朱祖威(78岁)去世的消息,我万分震惊! 我过去总认为,北京的集邮活动很多,大家常有见面的机会。谁知世事难料,也许有一天,某一位朋友会走在你的前面! 我终于认识到,应当抓住和朋友们的每一个珍贵的见面机会!我开始对自己的集邮生涯进行断断续续的回顾与反思。 当夜深人静时,我端起一杯淡淡的绿茶,慢慢品尝;坐在电脑桌前,望着电脑里那些浸透着岁月时光的老照片,陷入沉思。我想起和这些集邮老朋友们在中国邮坛上的相互认识、交换邮品、制作邮品,一起开会、聊天、讨论和合作的那些往事。 原本已经有些淡忘的那些集邮往事,又渐渐地清晰起来,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特别是那些邮坛上的“集邮风云人物”: 集邮家:朱祖威、刘肇宁、吴凤岗、李伯琴、王渭、赵人龙、沈曾华、刘佳维(全国集邮联副会长兼秘书长)、郭迅、宋知新、马麟、葛建亚、岳晓湄、李近朱、刘格文、韩国光、鄂文江、蒋鹏凌、王泰来、林轩、施慧中、刘大有、曹大德、刘开文、李晓耕、白而强、宋玺瑰、张会成、王海涛(集邮家中的小字辈); 邮票设计家:黄里、卢天骄; 各级集邮组织的领导者:成志伟(集邮家)、杜庆云、许宇唐、贾明、李洪义、刘钟林、刘玉平(集邮家)、张林侠(集邮家)、张国华、严忠辉、康桐岭、关鹤舞(邮票鉴定专家)、李庆森、徐水清; 集邮记者和编辑:周家奎、李玲、董至德、刘劲、蔡旸、李潮、王宏伟(集邮摄影家)、王路、刘生平等。 他们的风采又再一次活跃在我的眼前,让我回忆起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些集邮往事。那山那水,历历在目;一言一行,难以忘怀! ...... 二、题外话——我的那点集邮往事 人们说,爱回忆往事,就是老了。也许吧,一直把自己当成集邮圈里“壮劳力”的我,就这样开始了渐渐“老“去的历程! 如果从1960年我参加小学集邮小组算起,我已经整整集邮62年了。 2022年,我到了活一天赚一天的时候了。 小时候,我曾很淘气,让很多教过我的老师都因管不住我而非常发愁。记得在小学一年级时,教自然课的李省三老师把我们几个淘气的男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了班级集邮小组,指名让我当集邮小组长。 李老师拿出一些邮票说:“这些都是新中国邮票,可以组成一套一套的邮票,但每套里都缺一些邮票,看看你们谁能最先补齐一整套邮票。” 李老师让我补齐1958年发行的《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周年纪念》邮票中那枚20分面值的。我当时想:“这有什么难的?”我在家里翻箱倒柜,在外面四处托小朋友们帮忙,甚至无数次去翻垃圾箱,但直到1966年,8年过去了,我也没能攒到那枚20分的《关汉卿》邮票(后来我才知道,当时的20分是国际信函面值的邮票,在国内的信封上,根本收集不到。)我体会到了,集邮真难! 也就是从1960年寻找《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周年纪念》20分邮票开始,我开始了自己的集邮生涯。 集邮引导我活泼好动的儿童天性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让我充沛的儿童剩余精力有了宣泄的出口;集邮让我懂得了人情世故,学会了与人交往;集邮让我养成了做事要有坚持性,要有恒心的好品格;集邮让我养成了干净整洁的良好生活习惯;集邮提高了我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和不懈追求。 这一晃,14年过去了。 到了1980年发行“猴票”的时候,我的集邮兴趣被生肖邮票的发行再次点燃。业余时间,我开始常常混迹于北京王府井东华门大街集邮总公司旁的邮票交换市场、海淀邮局旁的邮票交换市场、玉渊潭东墙外的邮票交换市场、工人体育馆北邮票交换市场等,直到后来的月坛邮市。 1984年6月,我考入中国教育报。很快,在1985年6月,我联系了在京的20余家报社和出版社的集邮协会,和其中60余位喜欢集邮的编辑记者们,组建了“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并担任会长至今。在当时北京市集邮协会秘书长李保联的帮助下,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当年就加入了北京市集邮协会,成为其团体会员。邮票设计家黄里为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一周年设计了纪念封,由北京宣武区集邮协会的袁连发用丝漏法印制。 1985年9月6日是我国的第一个“教师节”。当天晚上,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在北京北海公园联合中国教育报、北京市教育局和北京市集邮协会举办了“庆祝教师节集邮座谈会”活动。启功先生为活动纪念明信片题词“向伟大的人民教师致敬”(明信片为4分和八分两枚)。当时,我亲自请了《四世同堂》电视剧的剧组成员参加活动,邵华(演老太爷)、李婉芬(演“大赤包”)、李维康(演大嫂、著名京剧演员)、赵宝刚(演老二、现著名导演)、周国治(演大赤包的丈夫)等十几位演员和邮票设计家卢天娇、北京市集邮协会名誉会长廖沫沙等应邀参加了活动,北京集邮界的朋友中很多人都参加了这个活动。在北京的集邮界,这是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第一次在社会活动中的集邮圈里亮相,获得了北京集邮界的积极肯定和热情鼓励。 我和集邮家王渭也是在这次活动上认识的。当时,我是活动的主持人,王渭找到我,说要上台朗诵一首祝福这次活动的诗歌,我请他上台朗诵了,他激情澎湃的诗朗诵,深深感染了我,我从此开始关注他。 以后,在京城内外各种集邮活动中或集邮研讨会上,我又先后认识了北京集邮家朱祖威、刘肇宁、李伯琴、张林侠、王渭、岳晓湄;邮票设计家黄里;全国集邮联邮展部主任刘玉平;《集邮》杂志编辑记者李玲、刘劲、董志德;《中国集邮报》记者周家奎、蔡旸、王宏伟;武汉集邮家郭迅、马驎;南京集邮家葛建亚;邯郸集邮家李庆森、宋玺瑰、张会成、王海涛等。我还和福建集邮家方友德、河北石家庄集邮家许锡良、旅日集邮家段跃中等人,很长时间都有通信联系。 我认为:一部完整的《中国集邮史》,应当如司马迁《史记》一样有集邮人物列传,但不要写成干巴巴的个人简历。 集邮人物列传,应当让那些真正活跃在邮坛上的风云人物生动活泼地跃然纸上,让喜爱集邮的读者们过目不忘。任何集邮活动,都是人参与策划的,集邮的历史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集邮人物创造的! 谁是集邮风云人物,不是由所谓“集邮联”的几个人拍着脑袋决定的,而是集邮者在集邮活动中的影响决定的,是广大集邮者公认的。 在中国,应当更加关注那些活跃在各地的集邮活动家,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各地丰富多彩的集邮活动。判断集邮风云人物,不能只用是否在邮展上获奖作为唯一标准。全国各地广大集邮者的认可度,才应当是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下面,我谈谈上述这些一直和我有些交往,又让我非常难忘的集邮家们: ...... 1、朱祖威——集邮圈里的“一团火” 集邮界有一个说法,集邮圈有能力组织全国性集邮活动的民间集邮活动家是“南郭北朱”。 “南郭”指的是武汉集邮家郭迅,他1993年举办全国性的“邮票上的***知识竞赛”,因国内20多家主流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的大力宣传,在全国集邮界影响很大,一举成名! “北朱”指的是北京集邮家朱祖威,他是1978年以后在我国成立的第一个集邮组织“鼓楼集邮协会”的创办人兼会长。他举办过无数集邮活动和集邮展览,发表过数不清的集邮文章和集邮论文,筹划过朝鲜等国家的邮票发行,他个人几大柜子的的集邮藏品极为丰富,很可能是全国第一。他连续举办多年的“外国邮票评选活动”,加强了中外集邮界的交流,把中国集邮推向了世界!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朱祖威的集邮生涯是非常坎坷的,其坎坷程度,超过了我们所有人! 在上世纪90年代,月坛邮市的开办让北京的集邮活动一浪高过一浪,朱祖威也热心联系了几家国家级集邮协会和一些个人集邮者,联合集资开办了“东单邮市”等。但因为种种原因,“东单邮市”被迫停办,导致朱祖威和许多个人投资者的几百万元钱被套在账上,一时人心惶惶。在那个年代,这几百万人民币不是个小数目(那时一套北京三环路附近的三居室,不过几十万元)。怎么办?天大的困难摆在了朱祖威面前。他说:“这个困难我来扛!”从此,各种各样要账的人缠住了朱祖威;同时,集邮界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满天飞。 为了还债,朱祖威卖掉了一枚他心爱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卖掉了无数枚“猴票”,也许还有整版的“猴票”,很多“珍邮”从此离开了朱祖威的集邮册,去天涯漂泊! 曾几次,我善意地提出资助朱祖威一些钱,他说:“欠你的和欠别人的还不是一样。” 曾经,我很担心这些事他扛不下来,他拍拍自己的胸脯说:“咱们志愿军老战士,这点困难算什么!” 有一天,朱祖威打电话约我和北京市集邮协会康桐岭一起吃个饭,想商量一下给一位我们三人都认识的债主(一位当时北京某工厂的集邮协会会长)还钱的事。我们两人到时,那位债主也到了,但他一直站在院里,不停地打电话。 过了一会,正在我们四人边吃边聊的时候,有两位北京某城区检察院的人前来拘传朱祖威去谈清欠那位债主邮款的问题。 我说:“债主就在这。” 他们说:“就是这位债主刚刚打电话让我们来拘传朱祖威的。” 这位债主绝情的所作所为,让我和康桐岭震惊不已! 我要求那二人出示证件,他们出示了,我看了,确实是法院的工作人员。当着我和康桐岭的面,他们把朱祖威带走了。朱祖威在从后门上车时,他回眸一望,我看见他近乎绝望和伤心的目光! 据说,朱祖威在该检察院被拘了几天以后,交了十几万元欠款才被放了出来。出来后,他已经几乎弹尽粮绝了。 我知道,这事对朱祖威的打击很大,也是导致他患上心脏病的原因之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为了还款,受尽了误解和屈辱。 在北京集邮界,朱祖威真不愧是一位有担当的铮铮铁汉,我非常佩服他! 在2016年举行的一次有关“探讨发行***邮票”的集邮研讨会上,我问朱祖威:“还款的事进展如何了?”他笑着说:“还差一点就彻底还完了。”我为他高兴。但看到他气色不好,还特别嘱咐他要注意身体。并又一次提出:“要不要由我把还款的事在集邮界的会上说一说,减少一些误会。”朱祖威再次谢绝了,他说:“身正不怕影子歪!”。 谁知,几个月后,他就因心脏病发作而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我为失去这样一位赤诚而有担当的集邮朋友而万分悲痛! 小时候看三国,很喜欢关羽,他武艺高强,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也曾经受过“刮骨疗毒”的痛苦,最后还败走了麦城。而关羽的人物形象,就是在这样的辉煌、痛苦和“走麦城”中,非常丰满地树立起来了。在这点上说,朱祖威有点像关羽,他一定是未来《中国集邮史》中,集邮人物形象特点最丰富、最丰满的一个人。也是让我最敬佩的集邮大师! 中国集邮事业的发展,太需要朱祖威这样有丰富藏品、有才华、有责任心、有创造力、有活力、有担当、有组织和活动能力的集邮家了!在中国邮坛,这样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太少太少了! 祖威走好,你是我永远引为自豪的集邮朋友! ??——我认为:一部完整的《中国集邮史》,应当如司马迁《史记》一样有集邮人物列传,但不要写成干巴巴的个人简历。 ?集邮人物列传,应当让那些真正活跃在邮坛上的风云人物生动活泼地跃然纸上,让喜爱集邮的读者们过目不忘。 ?任何集邮活动,都是人参与策划的,集邮的历史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集邮人物创造的! ?谁是集邮风云人物,不是由所谓“集邮联”的几个人拍着脑袋决定的,而是集邮者在集邮活动中的影响决定的,是广大集邮者公认的。 ?在中国,应当更加关注那些活跃在各地的集邮活动家们,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各地丰富多彩的集邮活动。 ?判断集邮风云人物,不能只用是否在邮展上获奖作为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 (本章完) 第2章 郭迅——敢为天下先的集邮家 第2章郭迅——敢为天下先的集邮家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2) 顾雪林 2、郭迅——敢为天下先的集邮家 顾雪林 集邮圈有能力组织全国性集邮活动的民间集邮活动家是“南郭北朱”,其中“南郭”指的是武汉集邮活动家郭迅。 我认识郭迅很早,记得在1987年秋天,我到湖北武汉大学采访,特意顺路去见在“1985年首届全国集邮知识竞赛”中获特等奖的马驎,他当时还是军人,人很机智随和,1954年生人,年纪比我略小,但非常博学,家中满墙都是书架,可知是个读书狂人。 在马驎家中,他介绍我认识了武汉集邮家郭迅。那时,郭迅才40出头,身材高大,满头乌发,行步如飞,精力充沛。我们大家谈到兴起处时,郭迅常常仰头发出爽朗的大笑。我们一起谈集邮,谈得非常投机,真是相见恨晚。郭迅满脑子都是集邮活动的好点子,既大胆又创新,这一点很像北京的集邮活动家朱祖威,令人非常难忘。 回京后,我常常收到郭迅寄来的各种纪念封,知道他经常参加各种集邮活动,在湖北的集邮圈中非常活跃。 1992年底,韶山市政府和韶山邮电局正式邀请郭迅协助他们筹备并主持“邮票上的***集邮知识竟赛”。此前,郭迅曾成功发起组织了湖南(长沙、湘潭)、湖北(武汉、黄石)、江西(九江)“三省邮友汇韶山,缅怀领袖***”青少年集邮夏令营活动,故能与韶山市邮电局、韶山市集邮协会结缘。 大约在1993年初,郭迅来电话,说想举办全国性的“邮票上的***集邮知识竞赛”,并想在北京举办相关的新闻发布会,让我帮助联系会场并请相关记者出席并报道。我答应了,但没有马上行动,因为这种事常常是说了上文就没下文了。 1993年中旬,郭迅再次来电话,说武汉的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相关的纪念封也在印制过程中,问我北京这边办得如何?我一看这事有谱了,我这才紧锣密鼓的在北京这边操办起来。 全国性的“邮票上的***集邮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如期在北京百万庄园酒店举行,郭迅主持了发布会,并回答了与会记者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出席新闻发布会的不仅有邮电部副部长成安玉、邮票发行局局长、全国集邮联副会长许宇唐等领导,还有北京几乎所有国家级媒体。相关消息第二天在国内20多家主流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上见报,新华社新闻中心还向海内外发了通稿,在全国集邮者中引起巨大反响。之后,“邮票上的***集邮知识竞赛”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这是我和郭迅在全国性集邮活动上的首次合作。 当时,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和郭迅的“邮票上的***集邮知识竞赛组委会”联合印制发行了“***主席诞生百周年纪念封(多枚)”,该封加印了一批“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八周年纪念封”,这组纪念封发行量有限,如今已经非常珍贵了! 有些人,你帮助过他,他会很快把你忘了。但郭迅不是这样,他会牢牢记住集邮者相互间的帮助和友谊,并总是念念不忘,我喜欢这样的集邮朋友! 《三国演义》中,武艺高强、相貌堂堂,最讲义气的是赵云。赵云艺高人胆大,可在万军丛中,直取上将首级!郭迅在集邮者中,也是艺高人胆大,敢为天下先。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是集邮界的赵云!他既是全国知名的集邮家,也是全国知名的集邮活动家! 之后,我和郭迅时有联系。我到湖南永州调查当地的“女书”(湖南永州一些地方特有的在女人之间传递的书信和文字)时,曾专程到武汉大学采访研究“女书”的专家宫哲兵教授。 路过武汉时,去过郭迅的府上,见过郭迅的女儿,一个个子高高的、爱笑的女孩,我和她女儿还一起合过影,照片我至今还保存着。郭迅还曾带我参加过武汉硚口区的基层集邮组织的活动,具体细节,已经记忆模糊了。 这几年,我因照顾家中9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很少参加集邮活动了。郭迅不知从何处知道我的博客,和我在博客上联系上了。 2015年9月24日,“第八次全国民间集邮研究会联谊活动”在北京举行,我和郭迅在活动上又再次见面了。 阔别多年,郭迅已经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了,满头白发,步履也不如从前从容了。我也是60多岁的老人了,记忆力也明显不如从前了。我们四目相视,双手紧握,岁月如梭写在各自的脸上,一时间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了!我至今保存的一张照片,将这一瞬间,永远定格了! ??——我认为:一部完整的《中国集邮史》,应当如司马迁《史记》一样有集邮人物列传,但不要写成干巴巴的个人简历。 ?集邮人物列传,应当让那些真正活跃在邮坛上的风云人物生动活泼地跃然纸上,让喜爱集邮的读者们过目不忘。任何集邮活动,都是人参与策划的,集邮的历史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集邮人物创造的! ?谁是集邮风云人物,不是由所谓“集邮联”的几个人拍着脑袋决定的,而是集邮者在集邮活动中的影响决定的,是广大集邮者公认的。 ?在中国,应当更加关注那些活跃在各地的集邮活动家们,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各地丰富多彩的集邮活动。 ?判断集邮风云人物,不能只用是否在邮展上获奖作为唯一标准。集邮者认可度,才应当是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 (本章完) 第3章 李伯琴——专家学者型集邮家 第3章李伯琴——专家学者型集邮家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3) 顾雪林 3、李伯琴——专家学者型集邮家 顾雪林 30年前,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刚成立的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长时,李伯琴就已经在全国集邮界鼎鼎大名了,受到众人瞩目。他撰写的集邮论文,常散见于各种集邮书刊中,我是如饥似渴地作为集邮学术资料阅读的。他的邮集《鹰》在2001年日本世纪邮展上获得专题类金奖,成为我国专题邮集在世界上获金奖的第一人。 1986年,在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学术讨论会上,我第一次和李伯琴相识,在会上听了他关于组织专题邮集的精彩发言。 李伯琴身材不高,总是腰板挺直,衣着干净整洁。和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时,李伯琴稍有些不苟言笑;一旦熟悉起来,谈起集邮,也是滔滔不绝。一直以来,李伯琴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位专家学者型的集邮家。我30年前认识他时,他才47岁,尚有不多的一头黑发,身材不高但英俊挺拔。我那时就称呼他李伯琴,至今未改口。有时看见有邮友称呼他“李老”,我一时嗫嚅,不知该如何称呼?征询“李老”的意见。李伯琴笑着对我说:“你就叫我李伯琴,改什么改”。 李伯琴1938年出生于广西。1950年他12岁开始集邮。1961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为高级工程师。从上世纪80年代,李伯琴的《鸟类的一生》、《熊猫》、《鹰》等多部邮集获得北京市级铜奖和世界金奖,经历了不平凡的成功之路。李伯琴因为编著《世界鸟类邮票鉴赏大图典》,被集邮界亲切地称为“鸟王”。 我同很多集邮家的关系,都秉承着“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曾多次去过集邮家王渭和刘肇宁的家,也曾多次去过邮票设计家黄里的家,还去过邮票设计家万维生在亚运村的家,去过湖北集邮家马驎、郭迅的家。 2015年11月14日,我造访李伯琴家。李伯琴和夫人把我引到一个近三米高,一米五宽的大柜子旁边,打开柜子,我一下子看呆了!满柜都是邮票贴片,简单说,就是那种可以直接放到邮集中直接参加邮展的贴片。 李伯琴拿出了一些贴片让我看,只见每张贴片上的文字,都打印得整整齐齐,邮票和集邮品,粘贴得一丝不苟!李伯琴微笑着说:“这些贴片的制作,都是夫人的功劳!”我想,李伯琴在说这句话时,内是温暖的! 我问李伯琴:“参过军吗?” 李夫人笑着先回答了:“我俩都当过兵,1961年至1978年,我们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搞医学设备研究。1978年转业后,我们调入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继续从事医学设备的研究。伯琴研制的治疗癌症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曾获得了‘国家科技步一等奖’。” 李夫人微笑着,谈得云淡风轻,我听得惊心动魄。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的天,李伯琴你也太厉害了!这是我国国家科学技术的最高奖啊!是中国科学家顶尖的荣誉!对于许多中国科学家们来说,这他们一生的追求啊! 听到这,我不禁反思自己:我认识集邮家王渭20多年的时候,才知道他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仅有的几位能作汉俳的格律诗人。也是中国高能物理所高能物理同步辐加速器方面的科学家。 我认识邮票设计家黄里近30年的时候,才知道他是“开国大典”油画作者董希文的学生。他本人也是国际公认的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 我认识集邮家李伯琴30多年了,今天才知道,他竟然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得者。填补了我国治疗肿瘤放疗设备的空白(以前都是使用进口设备),大大减轻了中国癌症病人的医疗负担。 我当记者30多年了,也算是资深记者,新闻敏感性居然有些迟钝! 当然,真正的集邮大家,往往都是虚怀若谷,没有架子,且行事低调的! 作为集邮者,李伯琴是幸福的,他的夫人和两个女儿都支持他集邮。参加李伯琴主办的集邮活动,常常在签到台上遇上李夫人负责签到、拍照;会场上,常常见到他的某位女儿陪同他亲临会场,帮他发放相关会议资料。每逢看这样的情景,都会让人倍感温馨。 记得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刚成立的时候,在一些集邮学术研讨会上,李伯琴遇到我,总是热情地鼓励我搞专题邮集,他说:“小顾,你要搞邮集,去参加集邮展览。可以搞教育的专题邮集,也可以搞新闻出版的专题邮集。你也可以先从‘教师节’入手搞一个专题邮集。” 我曾多次答应过,甚至还在他的点拨下精心收集过相关素材,但终因新闻采访工作越来越忙,很长一段时间还要在版面上值夜班。所以,我一直没能抽出一个完整的时间去搞邮集。 这几年,大概是看我始终对搞邮集不太上心,李伯琴再看到我,也不提搞邮集的事了。大概是看我这个集邮者是个赶不上架的鸭子,他也就不费心“赶”了。其实,我一直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他的那些关于专题邮集的肺腑之言,我也一直牢记在心。我一直在搜集“中国教育”的相关集邮资料,难度不小,加上一直没有较完整的时间,所以一直没有成果出来让李伯琴给予品评指导。 这几年,为了提高我国专题集邮水平,李伯琴于2002年倡议成立了“华夏专题邮会”,并亲自担任会长。12年来,注册会员从100多人增加到900多人,会员遍及全国各地。李伯琴不但亲自讲课,点评邮集,还亲自操刀,为邮集作者修改加工邮集。12年中,我国集邮者在国际邮展和全国邮展上获得专题类奖项的人员中,有70%来自华夏专题邮会。 看到那么多集邮晚辈走在了前头,我知道,我要抓紧了,要早点向我的这位专家学者型的集邮界老大哥请教,力争早点捧出自己的专题邮集! 在我眼中,李伯琴很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举止飘逸,思维前瞻。 当年搞邮市,很多集邮家都尝试过,但成功的不多。李伯琴当时作为北京市西城区集邮协会会长,在做了一番精心选择和准备后,决定选择月坛公园开办邮市,并制定了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和门票制度。结果,“月坛邮市”一炮走红,成为全国各地集邮者拾遗补缺的福地,也让当时的一大批邮商发了大财,其红红火火的势头,成为全国邮市第一家。 我不得不承认,在中国集邮界,真是高人辈出,藏龙卧虎啊!李伯琴,你太厉害了! ??——当夜深人静时,我端起一杯淡淡的绿茶,慢慢品尝;坐在电脑桌前,望着电脑里那些浸透着岁月时光的老照片,陷入沉思。我想起和这些集邮老朋友们在中国邮坛上的相互认识、交换邮品、制作邮品,一起开会、聊天、讨论和合作的那些往事。 ?原本已经有些淡忘的那些集邮往事,又渐渐地清晰起来,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特别是那些邮坛上的“集邮风云人物”:集邮家和集邮编辑朱祖威、刘肇宁、郭迅、李伯琴、王渭、吴凤岗、马麟、葛建亚、刘玉平、张林侠、岳晓湄、刘劲、李玲、董至德、周家奎、蔡旸、王宏伟等,他们的风采又再一次活跃在我的眼前,让我回忆起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些集邮往事。那山那水,历历在目;一言一行,难以忘怀! ? ???? (本章完) 第4章 王渭——中国邮坛的“智多星” 第4章王渭——中国邮坛的“智多星”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4) 4、王渭——中国邮坛的“智多星” 顾雪林 终于要写到我这位集邮的老朋友和老大哥了,心情不免有些激动。很担心我这支拙笔,写不出集邮家王渭的风采,因为我这位集邮的老朋友,是善于把“上帝”发到手的“坏牌”,打赢的人! 在北京西单前英子胡同西口,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门朝南开。我曾无数次从大木仓胡同教育部大院,来到这座四合院,在宽阔的院内,坐在一棵大枣树下,端起一杯茉莉花茶,吃着院主人亲自上树摘的大枣和精心准备的各种可口的西式小点心,和院主人倾心谈集邮。这位院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集邮家兼诗人王渭。 如今,王渭家的四合院已经不复存在了。2012年时,它的地基还曾留在原处隐约可见。可是前英子胡同和那座四合院的主体,已经飘散在北京城市建设改造工程的历史尘雾中了! 我第一次和王渭相识,是30多年前,在1985年9月6日的北京“庆祝教师节集邮座谈会”上,我当时是活动的主持人。王渭在活动中间找到我,他想朗诵一首自己现场写的诗,送给这次活动。我马上给他安排了,他在现场抑扬顿挫、激情澎湃、声音洪亮地朗诵了他写的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在以后的集邮活动中,开始关注他。 我和王渭同是8岁集邮,以后又是近30多年的邮友。他是北京四方集邮联谊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集邮协会副会长和北京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副会长,我是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长和北京集邮未来学研究会会长。很多年以来,我们同在北京市集邮协会担任常务理事,我知道他是从事高能物理同步辐射研究的科学家,同时又是很有名望的集邮家;但我从来不知道他是著名老诗人王亚平先生的长公子,更不知道他还擅长写诗。直到我被邀请出席人民文学出版社举行的王亚平、王渭合著的《两代书》首发式时,才知道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诗人,且在今日中国诗坛享有自己的地位。 王渭年幼时,他的父亲王亚平是北京市文艺处(市文化局前身)处长、市文联秘书长、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早在三十年代,王亚平就创办过《新诗歌》、《现代诗歌》、《诗歌新辑》、《诗歌季刊》等诗刊,他的诗集《都市的冬》、《海燕的歌》、《十二月的风》、《红蔷薇》、《中国啊,母亲的土地》、《青春的中国》等,曾激发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年人的革命豪情。 有其父必有其子,高中时代的王渭,也曾做过诗人的梦。从《两代书》中的“长大我要......”一文中,王渭回忆自己高中时代就参加编写《一0一中学校史联唱》中可见一斑。可惜,因王亚平沉冤26年!王渭的诗人梦也不得不过早的结束。在1959年高考前四个月,他匆匆更改志愿报考理科,竟以高分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真是个学霸! 我和王渭都毕业于北京一0一中学。他在《两代书》中对一0一中学的生活回忆是甜蜜的。王渭的回忆仿佛把我带进了时光隧道,王渭前脚出,我后脚进,前后不过几年。今天想起来,不禁让人唏嘘! 从《两代书》中,我才第一次知道,1965年,王渭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十四中学当了13年的中学物理老师。1978年他将要离开天津十四中学的教师岗位时,我正在北京的一所技校当教师。在教育岗位,我们可谓擦肩而过。王渭在《两代书》中的“青春在这里”一文中,把那时的生活描写得那样的丰富多彩,其善于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既不乏诗人的灵气,也不乏做人的成熟! 当我们都离开教师岗位6年以后,才终于相逢在北京市集邮协会,并逐渐成为交流和探讨集邮知识的挚友。可惜,在此后的20多年里,我并不知道王渭有过诗人的梦,或者说,他曾有过想当诗人的破碎的梦! 但是生活并不按死板的轨道行进,想当诗人,未必能成为诗人;不想当诗人,未必就写不出好诗。在《两代书》中,看到王渭写过那么多的好诗,又第一次看到老诗人王亚平先生的那么多尘封已久的旧作,真是感慨万千! 近30多年来,在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各种理事会、研讨会上,我和王渭常常作比较长的发言,我们互相彼此欣赏,也相互引为知己。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和王渭、朱祖威、岳晓湄一同商量,决定把中科院集邮协会、影视界集邮联谊会、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和外邮联谊会等四家集邮协会在形式上合并,成立“四方集邮联谊会”,王渭担任会长。 这几年集邮活动因互联网的大发展,信函邮票业务受到冲击,进而出现萎缩的趋势,前途很不明朗。我同王渭、朱祖威(鼓楼集邮研究会会长)、王宏伟(中国集邮报记者)、岳晓湄(影视界集邮联谊会会长)等多次磋商后,决定成立“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我任会长,王渭任副会长兼秘书长,朱祖威为首任顾问,岳晓湄为副会长。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与四方集邮联谊会是一个班子两套人员。研究会以“四方集邮联谊会”中,有写作和集邮研究能力的会员为基本力量,积极开展集邮未来发展的动态研究和理论探讨。先后举办过五届集邮未来学研讨会和10届学术报告会和13次邮品拍卖交流会,受到越来越多集邮朋友的欢迎和参与。 当然,上述所有的这些活动,都离不开王渭在背后的积极参与、策划和支持。很多年来,北京的各种集邮活动,都有王渭参与策划的身影闪现。王渭无疑是中国集邮界活动策划最多的“智多星”! 有人说王渭是集邮圈里的曹操,足智多谋,有远虑前瞻;也有人说王渭是集邮圈里的宋江,善于结交各路朋友,口碑极好。 我觉得,王渭即有曹操的汪洋恣肆、纵横捭阖、为人豁达;也兼有宋江的谨小慎微,谦谦君子,多谋善断! 祝我的老朋友诗人集邮家王渭,笑口常开,健康长寿!生活之树,永远长青! ??——我认为:一部完整的《中国集邮史》,应当如司马迁《史记》一样有集邮人物列传,但不要写成干巴巴的个人简历。 ?集邮人物列传,应当让那些真正活跃在邮坛上的风云人物生动活泼地跃然纸上,让喜爱集邮的读者们过目不忘。任何集邮活动,都是人参与策划的,集邮的历史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集邮人物创造的! ?谁是集邮风云人物,不是由所谓“集邮联”的几个人拍着脑袋决定的,而是集邮者在集邮活动中的影响决定的,是广大集邮者公认的。 ?在中国,应当更关注那些集邮活动家,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各地丰富多彩的集邮活动。判断集邮风云人物,不能只用是否在邮展上获奖作为唯一标准。集邮者认可度,才应当是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 (本章完) 第5章 忆集邮家刘肇宁二三事 第5章忆集邮家刘肇宁二三事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5) 顾雪林 5、忆集邮家刘肇宁二三事 顾雪林 在2016年底的一次集邮活动上,听集邮家林轩说,老集邮家刘肇宁已因病卧床不起了,我听后万分焦急,企盼老朋友刘肇宁的身体能早日好起来,也很想去看看他。但是听说刘肇宁搬家了,住在西直门附近,我托林轩帮忙打听一下刘肇宁家的新住址。 不幸,在2017年5月初,我得知著名集邮家刘肇宁先生已于当年4月在北京逝世,深感悲痛!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北京一所技工学校当老师兼班主任。同事中,有一位教化学的教师,酷爱集邮,他的名字叫刘肇宁。我当时因为兼任班主任工作,常年住校,有自己的宿舍。刘肇宁的办公室,就在我的宿舍旁边,我们常常一起聊天。一天,聊到集邮,刘肇宁想看看我的邮票,我答应了。 大概一个星期以后,我把我的几大本集邮册抱到宿舍,让刘肇宁看。刘肇宁看后颇为吃惊,他说:“你很不简单啊,基本把1979年以前的老纪特邮票都收集全了。而且都是信销票!”我说,我从六十年代初就开始集邮,也集了快20年了。 看完我的邮票,刘肇宁叮嘱我,以后要多收集一些重复的邮票,以便将来和别人交流。他还特别说:“也可以留一些带信封的邮票,多留一些带完整邮戳的剪票。”他的这些话,我牢牢记住了,让我在以后的集邮中,受益匪浅。 1980年发行生肖票的第一枚“猴票”,刘肇宁一再告诉我,生肖票攒齐要12年,这第一枚票非常重要,最好能收集一些新票,还可收集一些四联票,我照做了,买了一些新的“猴票”,特别是收藏了“猴四联”。还差一点就买到了整版的“猴票”。 在我以往的集邮生涯中,往往重视收藏信销票,认为买新票的人没出息。认识了刘肇宁以后,我第一次知道也要收藏一些新邮票。 在学校的时候,刘肇宁利用业余时间,一直在撰写《中国邮票史话》,全书分为“中国古代的邮驿”、“清代的邮票”、“中华邮政邮票”和“中国人民邮政邮票”。当时,他每写完一批稿子,就会让我看,要我提提意见。我哪提得出什么意见,但他的书稿确实让我长了不少集邮知识。他拿来配图的一张“红印花加盖小字当一元旧票”(传世仅此一枚)照片,经过他的一番讲解,让我醍醐灌顶,大开眼界!他的《中国邮票史话》于1981年10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第一部集邮专著。 以后,刘肇宁又先后出版了《集邮知识》(1981年)、《简明集邮知识手册》(1987年)、《大龙邮票》(1988年)、《邮苑散记》(1989年)、《邮坛纪事》(1992年)、《新编集邮知识手册》(2000年)、《中国珍异邮票(上下册)》(2002年)、《邮海余谭》(2003年)、《中国古封》(2004年香港出版)。他的每一部书,都言之有物,史料极详细,对集邮者大有裨益,值得精读! 在学校时,有一天刘肇宁告诉说,北京市东城区的一些集邮爱好者要成立集邮协会,问我愿不愿意参加。当时我正迷着考大学,复习功课很紧张,答应上完大学以后再考虑参加。 多少年以后,我才知道,当时刘肇宁和朱祖威等人一起成立的是鼓楼集邮研究会,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层成立的第一家民间集邮协会。 1985年6月24日,我创办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并当选为会长至今。在一些集邮研究的场合,我又同刘肇宁常见面了,这时他已经是我国公认的集邮家和邮学家。 1998年,我担任报社的社会周刊部主任,曾请刘肇宁帮我担任版面的一读,他每周来报社两三次,坚持了大概两年。我们常在午饭时讨论集邮问题,这两年的“午饭集邮讨论”,让我长了很多见识。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在集邮活动中很少见到刘肇宁了。听说他身体不好,一直在养病;又听说他搬了新家。一直想去看看他,但不知道他的新住址,也不知道他的新电话。就这样一直拖着,拖到了今天。 把生活中的偶然联系起来,你会发现其中的必然联系。我和刘肇宁的相识就是这样——偶然相识,看似波澜不惊,但这种相识,却对我后来的集邮生涯给予了极大的正面影响! 前些天,我偶尔翻看集邮者祝业平编著的《猴王》一书,在第70页上,一个寄往日本的国际航空邮筒的信封上,有一行熟悉的字体,我认出是刘肇宁的字,寄信地址为:“北京朝阳区北皋北京市汽配件总厂技工学校”(这正是当时我所在的学校),信封上贴了横联五枚80年猴票。这封信我之所以熟悉,是因为这封信是刘肇宁在学校传达室托我带到北京市内帮他寄出的。 冥冥中,一切恍如昨日!我不禁悲从中来,更加怀念刘肇宁。 ———————————————————————————— 附注: 刘肇宁1937年11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吴桥,1961年7月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北方交通大学)铁路建筑系,高级工程师,先后任职于北京市汽车工业公司、北京市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租赁公司、美国陆安石油公司北京联络处等,退休后曾任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邮票钱币部顾问。 刘肇宁1950年开始集邮,以收集中国各时期邮品(票、封、戳、简及集邮文献)为主;兼集部分国家邮票及若干专题。自1955年6月始发表有关集邮著作;自1962年始专门对中国早期邮票和解放区邮票进行研究和鉴定。三十多年来,在大陆、香港、台湾及新加坡、日本等地报刊发表了邮学著述数百篇,计二百余万字。涉及邮学论述、邮票研究、集邮知识、鉴定考证、邮学书刊、邮苑人物、集邮活动等各个方面。已面世的专著有:《中国邮票史话》、《集邮知识》、《简明集邮知识手册》、《大龙邮票》、《邮苑散记》、《邮坛记事》、《邮海漫谈》、《中国邮商史话》、《邮林逸话》等。曾参与编纂《中国邮票全集》、《集邮回忆录》。《中国清代邮票目录》等。 ??——当夜深人静时,我端起一杯淡淡的绿茶,慢慢品尝;坐在电脑桌前,望着电脑里那些浸透着岁月时光的老照片,陷入沉思。我想起和这些集邮老朋友们在中国邮坛上的相互认识、交换邮品、制作邮品,一起开会、聊天、讨论和合作的那些往事。 ?原本已经有些淡忘的那些集邮往事,又渐渐地清晰起来,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特别是那些邮坛上的“集邮风云人物”:北京集邮家和集邮编辑朱祖威、刘肇宁、郭迅、李伯琴、王渭、马麟、葛建亚、刘玉平、张林侠、岳晓湄、刘劲、李玲、董至德、周家奎、蔡旸、王宏伟等,他们的风采又再一次活跃在我的眼前,让我回忆起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些集邮往事。那山那水,历历在目;一言一行,难以忘怀! ? ???? (本章完) 第6章 黄里——中国集邮总会迎来新的春天 第6章黄里——中国集邮总会迎来新的春天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6) 顾雪林 ——6、黄里——中国集邮总会迎来新的春天 顾雪林 本文的标题原是我和黄里先生一起拟定的,准备作为我对他谈集邮未来的专访文章的标题。非常遗憾,我尚未成文,老朋友不幸驾鹤西去了。 我也不准备改了,作为我怀念他的文章的标题吧。看着我们共同拟定的这个标题,黄里的谈笑风声,犹在耳边;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一切恍如昨日。让我不知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我彷徨了! 知道好朋友黄里去世,胸中一直悲痛难抑,昨晚早早入睡,就是为了今天能早些起来,在头脑清楚的时候,写一篇怀念他的文章。 前不久,我应邀到黄里家,和他一起探讨集邮的未来和邮票的未来。我想给他照几张像时,才发现照相机没带。只好用手机拍了三张(见上图),我看照片不太清楚,准备删掉,将来拿相机来再拍。 黄里说:“别删,我看看。”看后他说:“这张竖的照得不错,很像一幅油画,留着吧。”幸亏有他这几句话,这三张照片才保存下来,也留下了黄里先生接受采访时最后的影像!如果当时删了,我一定会留下终生的遗憾!消失和存在,有时就在瞬息之间。有些东西,一旦消失了,就可能是永远的遗憾! 如果从1985年算起,我认识黄里整整30年了。尽管他比我大10多岁,但我一直就称呼他黄里。其实,我一开始是叫他“黄里先生”的。但他觉得生分,让我就叫他黄里。从这点上看,黄里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随和可亲的人。 1986年6曰4日是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一周年的日子,我请黄里为我们联合会设计纪念封,黄里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了。他不但为我们设计了纪念封,还帮我们找到宣武区集邮协会的袁连发,让他用擅长的“丝漏”的方式印制纪念封,每枚纪念封都在色彩上稍有区别,成为独有的“这一个”。 当年5月下旬,我们印制纪念封的那天,已经深夜12点了,黄里还亲自到袁连发家,帮他推油墨辊,亲自调适印刷效果,把印好的纪念封一个个摆好晾干,让我感动得几乎掉泪!之后,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黄里离开宣武门附近袁连发的家,一路边走边聊,竟走到了西单大街才分手。黄里笑着说:“谁会想到一个邮票设计者和一位新闻记者会在深夜溜大街?”这样的经历,让我看到黄里身上的礼贤下士和浪漫豁达的一面。 2005年,是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20周年,我们在西单的一家饭店举办庆祝活动,邀请黄里参加。他来了,但不是一个人来,还带着他的儿子一起来了。只见一位半躺在轮椅上的年轻人,行动不能自主,需要黄里抱他下车,坐到餐桌旁。 黄里说:“我儿子出生后遇到医疗事故,严重脑瘫,现在已经恢复了很多,但生活仍然不能自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诧不已,完全惊呆了!黄里接着说:“因为我和你们会里的每一位记者都熟悉,所以我带儿子来了。我的儿子叫天天。”我真的震惊了,我无法把那么风度翩翩、浪漫潇洒、才华横溢的邮票设计家黄里,和眼前这位弯着身子,精心照顾残疾儿子的父亲黄里联系起来。人生真是比小说写得还跌宕起伏,在那一刻,我的脑子一片空白! 托尔斯泰在其不朽之作《安娜.卡列尼娜》一开篇中写道:“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深以为此! 从此,我每次去黄里家,都要和天天好好聊一会天,天天乐观向上,非常善良,谈吐不俗,教养很好,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天天有绘画才能,在黄里的指导下,画得一手好油画,他说要为我好好画一幅油画,我一直没有催他,一直等到了今天。 天天的出现,让我对黄里的敬仰之情,又加深了一步。 大约在1998左右,黄里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参加集邮活动,后来我才知道,他患了癌症。我去看他,他笑着对我说:“癌症有什么可怕的,我做了手术,很成功,一切完好如初了。”我受了他乐观情绪的感染,也以为黄里战胜了癌症,从此天下太平了。 从那时算起,整整17年了,黄里同癌症,拼死抗争了17年,但最终还是倒在了癌症这个恶魔的脚下!我以为,黄里同癌症的抗争,是极其悲壮的!就在我们都以为癌症真的被黄里征服了的时候,癌症还是邀他驾鹤西游了! 2011年,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成立。在2012年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黄里应邀参加了。在这次会上,我们请他担任本会的顾问,他非常豪爽地答应了。还当场为研究会捐资500元,在场的会员们不约而同地向他鼓掌致意。关于集邮的未来发展,黄里作了一番非常精彩的发言。他表示,自己以后也要好好研究一下邮票的未来发展问题。 黄里是邮票设计的大家,他设计的每一套邮票我都非常喜欢。我最喜欢的,还是他1981年设计的油画邮票《西双版纳风光》。我曾很想让他为我画一张《西双版纳风光》邮票中的第六枚60分的“凤凰花开”,但我30年来一直没有说出口。毕竟,“君子之交淡如水”好些,一旦添加了物质的东西,就不那么纯净了,我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纯净的关系。 在我和黄里的最后一次谈话中,主要谈了集邮和邮票的未来问题。 黄里说:“集邮怎么会没有未来?这完全是一个伪命题。这么多年发行的邮票还在,就算将来不发行邮票了,已经发行的邮票,也够未来的集邮者们集邮用的了。” 黄里乐观地估计:“越往将来,邮票就将会变成古董,而且会成为数量最多的古董,它的价值将会越来越高。人们将会越来越喜欢这些古董邮票的!” 他的这番话,我将谨记! 祝老朋友黄里在天堂,继续从事邮票设计工作,将天堂用漂亮的邮票装点得美轮美奂! 附: 黄里先生设计的邮票一瞥: 黄里,1941年5月出生在浙江余姚,6岁开始学绘画,最初在北京市少年宫学习绘画;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行系统学习,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 黄里毕业后服从国家统一分配,成为邮电部邮票发行总局一名邮票设计师。 黄里设计的第1枚邮票是1968年发行的文5《***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邮票中的第9枚《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孙传哲、万维生、李大玮等都参与了此套邮票的设计。 ??——当夜深人静时,我端起一杯淡淡的绿茶,慢慢品尝;坐在电脑桌前,望着电脑里那些浸透着岁月时光的老照片,陷入沉思。我想起和这些集邮老朋友们在中国邮坛上的相互认识、交换邮品、制作邮品,一起开会、聊天、讨论和合作的那些往事。 ?原本已经有些淡忘的那些集邮往事,又渐渐地清晰起来,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特别是那些邮坛上的“集邮风云人物”:北京集邮家和集邮编辑朱祖威、刘肇宁、郭迅、李伯琴、王渭、马麟、葛建亚、刘玉平、张林侠、岳晓湄、刘劲、李玲、董至德、周家奎、蔡旸、王宏伟等,他们的风采又再一次活跃在我的眼前,让我回忆起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些集邮往事。那山那水,历历在目;一言一行,难以忘怀! ? ???? (本章完) 第7章 宋知新——我记忆中的上海集邮家 第7章宋知新——我记忆中的上海集邮家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7) 顾雪林 7、宋知新——我记忆中的上海集邮家 顾雪林 我认识的上海集邮家很少,唯一和我有过稿件和通讯联系的上海集邮家宋知新,还在36年前的1986年不幸因病去世。如果他能活到现在,应当是84岁高龄的老者了。每每回想起和宋知新的交往,我都会不胜唏嘘,感怀万千! 其实,一直以来,我和宋知新只有通讯和稿件联系,直到他去世,我们都未曾谋面。 集邮者之间就是这样,和很多人有通讯联系,但是几十年间,相互之间也可能从未谋面。很多人,我连他们的长相像都不知道,但是,能经常收到他们寄来的集邮品。除了上海集邮家宋知新,我和福建集邮家方友德、河北集邮家许锡良也都是至今未曾谋面的邮友,我有他们寄给我的大量集邮品,每每看到这些被我珍藏的集邮品,都会让我浮想联翩,想像着他们的样子,回忆起和他们的交往,无比感怀和珍惜! 1985年初,我和集邮家刘肇宁联系,希望他帮我们《中国教育报》约一位集邮研究者写几篇关于集邮与教育、集邮与教师节的文章。刘肇宁向我推荐了上海集邮家宋知新。当时,宋知新是上海第十一中学的教师,是具有30年邮龄的知名集邮者。我按照刘肇宁提供的地址,和宋知新写信联系,很快收到了他的来信及相关稿件,稿件写得非常好,一字未改,全文刊载在《中国教育报》的相关版面上。宋知新写文章非常认真,蝇头小楷字体秀丽工整,且内容相当严谨,一看就知道是写作水平很高的集邮研究者。 之后我才陆续知道,宋知新是上海市邮协理事、上海静安区邮协会长、新加坡牛车水邮会会员。主集新中国邮票及封、片、戳(侧重各地火车戳)。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邮展并获奖。有多篇邮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报刊。主编上海工人文化宫《方寸艺苑》邮刊和《静工》邮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集邮》杂志等刊物上,就多次出现宋知新的文章,其中不少是介绍有关上海的集邮活动的,还有一些文章是讨论邮戳、自动化邮戳等集邮常识。 1986年6月,我出差到上海,曾专门到上海第十一中学找宋知新,希望能见上一面,向他当面约稿。可惜,我被告知,宋知新于1个月前因病去世。他比刘肇宁小一岁,去世时,年仅48岁,可谓是英年早逝! 宋知新的夫人王楠君曾给我来信,告知宋知新去世的消息(可惜这封信我没能保存至今)。后来听说她将宋知新在国内外发表的作品和著作整理出来,并复印若干份,寄给宋知新的好友们,请他们补充。30余年中,宋知新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其中包括菜市集邮会会刊、《椰林邮语》上都发表了不少作品,内容相当广泛,既有邮史研究,也有新邮介绍和集邮知识。之后,出版的消息。 今天,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意在网上查后才得知,《宋知新集邮文选》于2013年12月印刷出版;该书平装300本,精装50本;由王楠君、杨建军选编,为由俞涌、杨天文主编的《虹口集邮》丛书之四。 在这本书的照片中,我第一次看到了宋知新的模样,身穿翻领蓝制服,戴一副黑框眼镜,头发是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一边倒,一副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样子。 在“春潮围脖的博客”中,我在博主发于2014年8月3日的“《宋知新集邮文选》首发式”一文中,第一次看到宋知新夫人王楠君的照片,如今她也是双鬓飞雪了。想当年,她在给我这位身在北京的集邮朋友写信时,应当才40多岁吧。如果当年我和宋知新能见上一面,我应当会到宋知新家中见到他的夫人王楠君,也许还能吃上她亲自下厨烧的上海本帮菜。不知她今日是否安好?遥祝她晚年幸福。不知道她和宋知新是否有孩子?遥祝她和孩子们一家幸福美满! 我从该博客中,得知该书主编俞涌现为上海市虹口区集邮协会会长。当年,如果我能和宋知新见上一面,我会在他的牵头下认识更多的上海集邮家,这是我们俩在信中的约定,那对北京集邮界和上海集邮界的联系,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曾很想见见上海的那位集邮文章写作者林霏开。(今天,我在网上查了才知道,林霏开是上海高级记者李德铭的笔名。林霏开―取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日出而林霏开”。高级记者李德铭祖籍浙江上虞,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上海《文汇报》记者、编辑,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副台长,上海市政协办公厅副主任兼《联合时报》总编辑。现任上海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兼《上海集邮》杂志编委。出版集邮论著多部。) 我翻看了网上《宋知新集邮文选》的目录,久久面对宋知新的两幅照片,看着我曾经熟悉的宋知新蝇头小楷的文字照片,不禁潸然泪下,“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看见书中宋知新的照片,我一时不能自己,含泪写下此文,以纪念36年前去世的集邮老友宋知新!,,,感谢起点中文网阅文作家专区和第一编辑组,你们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了却了一个埋藏多年的,在心中许久的心愿!——写一篇纪念上海集邮家宋知新的文章! ?——我认为:一部完整的《中国集邮史》,应当如司马迁《史记》一样有集邮人物列传,但不要写成干巴巴的个人简历。 ?集邮人物列传,应当让那些真正活跃在邮坛上的风云人物生动活泼地跃然纸上,让喜爱集邮的读者们过目不忘。任何集邮活动,都是人参与策划的,集邮的历史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集邮人物创造的! ?谁是集邮风云人物,不是由所谓“集邮联”的几个人拍着脑袋决定的,而是集邮者在集邮活动中的影响决定的,是广大集邮者公认的。 ?在中国,应当更关注那些集邮活动家,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各地丰富多彩的集邮活动。判断集邮风云人物,不能只用是否在邮展上获奖作为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 (本章完) 第8章 吴凤岗——中国邮坛智慧且和蔼可亲的集邮宿将 第8章吴凤岗——中国邮坛智慧且和蔼可亲的集邮宿将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8) 8、吴凤岗——中国邮坛智慧且和蔼可亲的集邮宿将 顾雪林 在中国集邮界,有一位智慧和蔼的集邮老将,他就是吴凤岗。 1985年底,我作为中国教育报记者和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长,第一次在集邮活动中见到吴凤岗,他招牌式的微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对我说,自己喜欢和记者交朋友。我们见面熟,相聊热络,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 之后,我无数次在各种集邮活动中见到吴凤岗,他总是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招呼我和他一起聊聊集邮,听他讲中国邮坛上的各种掌故。每每听来,令人陶醉。 吴凤岗曾经告诉我,他从建国以来,一直坚持写集邮日记《集邮工作日志》,连续写了17年,后因特殊原因,集邮日记被烧,让他十分心痛。 我那时才30岁出头,不过是集邮圈里的一个愣头青,我说:“烧了,你可以通过回忆,再把它写出来。” 吴凤岗满眼含着泪水,摇了摇头说:“我已经老了,记忆力差了,很多东西的细节已经回忆不起来了。” 那时,我不过才到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很不理解他的话。如今,我也到了吴凤岗当年的年龄,记忆力直线下降,才理解当年吴凤岗说的话。确实,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很多东西一旦忘了,就会再也回忆不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吴凤岗作为邮电部邮政总局邮票发行及集邮业务的具体负责人员,曾先后三次参与筹组全国集邮协会的工作,但因种种原因,均无功而返。 据吴凤岗回忆:1951年夏,他去上海洽办印制邮票的事宜,当时受邀到原新光会所,与上海著名集邮家、原上海新光会负责人王继泽、陈复祥、钟笑炉等人座谈,讨论创建一个新型的全国集邮团体。当天到会有五六十位上海集邮者,大家议论纷纷。 吴凤岗在发言中肯定地说:“中国人民邮政当局重视集邮,提倡集邮,没有异议。希望上海集邮界利用邮票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提倡有益的文化活动,协助政府做好文教工作,向国际上做好宣传,集邮的前途是光明的。” 王继泽在会议最后总结说:“前此有很多人怀疑集邮活动在新社会是不是有继续存在的可能,今天听了吴同志的发言,证明过去某些人的顾虑是不必要的,也是错误的。现在,我希望全国集邮界人士在统一步调与强大的力量下筹组新的集邮会。可暂用‘中国集邮会’名义,会后再研究确定最后的正式名称。” 吴凤岗回忆,这次会议后,大家推选出首批发起人代表王继泽、钟笑炉、陈复祥、居洽群、周煦良等九人,委托钟笑炉主办的《近代邮刊》作为总通讯处,进行联络。后因种种原因,《近代邮刊》停刊,全国群众性的集邮团体组建一事,从此再无人问起。 1955年1月,邮电部邮政总局筹备成立的“中国集邮公司”在北京东安门开业。同时,邮电部邮电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集邮》月刊,这两件事,对全国的集邮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集邮公司营业厅里,顾客蜂拥而来,需要排队购买邮票。后来,由于内部加工人手不足,只好给顾客发登记牌照,可以改期凭牌来取票。 当时,曾有一位解放军的高级干部,带着警卫员进入营业厅看邮票。他对吴凤岗说:“邮票也能开公司,有人买吗?” 吴凤岗当时是营业部主任,他跟随在这位高级干部身后回答说:“你看,这么多顾客,不是都在排队买邮票吗?集邮可以长知识,交朋友,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 这位解放军高级干部点点头,表示同意。接着,他也选购了几套邮票,并和吴凤岗交上了朋友。 1956年春,上海成立了集邮分公司,上海私营邮商归分公司统一管理。 这时,《集邮》月刊的月发行量达到4万多份。 1956年,著名文化人夏衍从上海调任北京文化部副部长。当时著名集邮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姜治方先生也在北京。邮电部长朱学范也爱好集邮,夏衍、姜治方和朱学范三人曾议论过成立全国性集邮组织的事。 之后,姜治方和铁道部的郑汝纯、语言研究所的陆志韦、北京二十五中学教员崔显堂等人愿意担任筹组全国性集邮组织的任务。他们还登门拜访了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教育部长张奚若,请他们担任集邮协会的名誉职务;拜访了爱好集邮的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请他在集邮会中担任名誉职务。梅兰芳笑着回答:“我虽然集邮,但终究还算是外行。”大家仍一再要求梅先生出山。最后,梅兰芳在谈笑中同意担任集邮协会的名誉职务。 之后因种种原因,全国性集邮协会成立一事,再也无人提起。 1964年,吴凤岗随王安国总经理去广州,参加出口商品交易会。当时,常增书同志在广东省外事部门任负责人,他酷爱集邮。在他的热心提倡下,广州成立了集邮小组,发展了不少会员,很有成绩。常增书向王安国和吴凤岗建议,牵头筹组全国性的集邮组织。常增书说:“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同志负责领导全市的文化工作,他对集邮很有兴趣。如果你们有意的话,我可以约大家见一次面,商讨此事。” 王安国说:“我们部里邮政总局苏幼农局长现在广州,可以约他一起来谈此事。” 在常增书的安排下,林西、苏幼农等和王安国、吴凤岗等到广州兰圃赏花,并会谈关于成立全国性集邮组织的事。林副市长谈到集邮、棋奕、养花等都是有益身心、陶冶情操的良好文化活动,他希望邮电部门出面创办全国性的集邮组织。 后因种种原因,成立全国集邮协会一事再次搁浅。 上述这段集邮历史和掌故,我从吴凤岗嘴里听到过无数遍,也作了相应的记录,存在我的集邮历史档案中。现在看来,弥足珍贵! 每当我整理这些记录时,就仿佛看见听见吴凤岗微笑着向我微娓娓道来,斯言犹在,人已故去,一切恍如昨日! 有了上面的回忆,吴凤岗就不再是简历中的那几句干巴巴的话:“吴凤岗(1920--2000.2.22)祖藉西安,满族人。国内知名学者、集邮家、邮学家。吴凤岗先生1983年任中国邮票博物馆筹备主任,1985年参与《中国邮票博物馆藏品集》的编辑工作,主编《实用集邮辞典》《中国邮票全集》并任《中国集邮年鉴》《中国集邮百科全书》编委等。1986年受文化部之邀,担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2000年2月22日吴凤岗因病在京逝世,终年80岁。 当年4月9日,由北京市集邮协会邮展委员康桐岭组织的“吴凤岗先生集邮观念研讨会”在北京中国教育报的10楼会议室举行。与会的集邮家和集邮爱好者有:施慧中(已去世)、赵人龙(已去世)、张林侠(已去世)、许庆发、于文藻、顾雪林、耿守忠、朱祖威(已去世)、蒋鹏凌、王渭、康桐岭、高明鑑、吴鸿选、刘铭彝、闫国兵、朱培基、沈国荣、王宏伟。 会后我们自制了一张“吴凤岗先生集邮观念研讨会”纪念明信片。据信,这是中国集邮界精心制作的第一枚纪念去世集邮家的特殊追思明信片,极其珍贵。 ??——当夜深人静时,我端起一杯淡淡的绿茶,慢慢品尝;坐在电脑桌前,望着电脑里那些浸透着岁月时光的老照片,陷入沉思。我想起和这些集邮老朋友们在中国邮坛上的相互认识、交换邮品、制作邮品,一起开会、聊天、讨论和合作的那些往事。 ?原本已经有些淡忘的那些集邮往事,又渐渐地清晰起来,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特别是那些邮坛上的“集邮风云人物”:集邮家和集邮编辑朱祖威、刘肇宁、郭迅、李伯琴、王渭、吴凤岗、马麟、葛建亚、刘玉平、张林侠、岳晓湄、刘劲、李玲、董至德、周家奎、蔡旸、王宏伟等,他们的风采又再一次活跃在我的眼前,让我回忆起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些集邮往事。那山那水,历历在目;一言一行,难以忘怀! ? ???? (本章完) 第9章 集邮家刘玉平和他中共红色特工的父亲刘光典烈士 第9章集邮家刘玉平和他中共红色特工的父亲刘光典烈士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9) 9、集邮家刘玉平和他中共红色特工的父亲刘光典烈士 顾雪林 认识集邮家刘玉平,应当有30多年了。我认识他时,他在全国集邮联负责邮展工作,后来成为全国集邮联学术部主任,是一位极谦和健谈的人。 当时刘玉平大概还不到40岁,比我年龄略大些。我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很快成为集邮密友! 那些年,每次到当时位于北京王府井八面槽附近的全国集邮联开会时,我总喜欢到刘玉平的办公室聊天,他邮识丰富,喜欢天南地北纵横八面地聊天,不经意间,各种集邮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流进我的脑海,丰富了我的邮识,让我获益匪浅。 然而,我这几年才知道,刘玉平竟然还是北京知名的银器收藏家。在北京举行的一个银器收藏展览会上,刘玉平收藏的很多俄罗斯宫廷银器,曾让我惊叹不已,赞口不绝! 谁知,接下来还有更让我吃惊的事,刘玉平的父亲,竟然是建国初期有关部门派往台湾取情报而牺牲的红色特工刘光典烈士!这两天,中央电视台播放大型纪录片缅怀中共情报烈士朱枫、吴石、刘光典、李白(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角原型)等,我是含泪看完刘光典的事迹的,感慨之极! 1991年,刘光典同志的事迹被我党的宣传部门整理成文献资料,在全党范围内印发宣传。在这份资料里,党组织给予刘光典同志的评价非常之高:“刘光典同志是我们党在隐蔽战线上的一名好同志。他和他的事迹将值得后人永久怀念。”在文献当中,党组织对于刘光典同志的一生做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一番话,也算是为刘光典同志举办了一场迟到三十多年的“表彰大会”。 2008年,刘光典同志生前的荣誉鉴定和整理工作总算是完成了,经过中央军委的决定,党和国家正式授予刘光典同志“革命烈士”称号。至此,刘光典同志在海峡对岸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斗争的历史,才算是画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国内有关部门据此在北京西山無名烈士墓(中共情报战士墓)中立有刘光典的雕像。 ......(中间删掉500多字) 我的这段叙述是平静的,但对刘玉平一家来说,生活是极其不平静的,甚至是曲折地有些残酷的! 对那些至今为个人名利而拼死拼活,不顾党纪国法和人民利益的人来说,和刘光典烈士做个对比吧,看看什么是高尚和卑劣,看看你到底是钢还是渣! 借此文向刘光典烈士致敬! 苍天有知,大海作证,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也借此文向我的老朋友刘玉平和他的哥哥姐姐们道一声衷心的问候! ??对那些至今为个人名利而拼死拼活,不顾党纪国法和人民利益的人来说,和刘光典烈士做个对比吧,看看什么是高尚和卑劣,看看你到底是钢还是渣! ?借此文向刘光典烈士致敬! ? ???? (本章完) 第10章 董至德——集邮知识渊博的《集邮》杂志编辑 第10章董至德——集邮知识渊博的《集邮》杂志编辑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10) 10、董至德——集邮知识渊博的《集邮》杂志编辑 顾雪林 近日,从集邮摄影家、《中国集邮报》记者王宏伟的博客中,获悉老友、《集邮》杂志编辑董至德于2021年6月17日不幸因患癌症去世,享年75岁。我的心情格外沉痛,甚至整个人都有些抑郁! 我和董至德,也是将近30年的集邮朋友了。老董大我10岁,是个乐观放达的人,我常常称呼他老大哥。他在《集邮》杂志当编辑,是个热心人,很多今天著名的集邮者,当年都在发表集邮文章上得到过他的热心帮助,我也不列外。 说实话,我是知道董至德身患重病的,但我不知道他患的是癌症! 2019年初,在他生前,我们一起看集邮展览时,他特意拉着我一起照了一张相,我们一起照的相太多了,这次照相,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现在回想起来,这应当是我们俩最后一次见面了,最后一次合影了,老董是在和我告别啊! 老董的突然离世,我是有怨言的:“老董,你我这么好的集邮朋友,又都是报刊的记者编辑同行,相识了30多年,你生前怎么能不告诉我一声,你患了癌症!你为什么就这样突然去了,不让我预先有一个精神准备!老董,你就这样匆匆去了那边,你难道不知道,我突然知道后,是会怨你的!” 1995年,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10周年,我们举办了纪念座谈会。董至德和李玲大姐代表《集邮》杂志参加了座谈会,同来的还有当时《中国邮政报》编辑部负责人李潮、《中国集邮报》负责人蔡旸和《集邮博览》杂志负责人王路。 董至德当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出于记者的本能,我当时对他的这篇讲话做了完整的记录。他的讲话非常风趣幽默,他喜欢在讲话的时候打手势,加上他在眼镜片后面常常狡黠地一笑且举例夸张,常常引起听众们的笑场。老董当时说:“看到你们这么多北京各报的记者和北京各出版社的编辑们爱好集邮,我是喜出望外,你们是北京集邮界的一支生力军,一支不折不扣的集邮活动的‘特种部队’。集邮,就是要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参加,人多才能热气高,集邮事业才能蓬勃发展,蒸蒸日上。”。老董的这些一席话,差点没有把我们这个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特种部队”吹上天,我听后几乎笑岔了气。 我当时很希望有人能重视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老董的话让我们很振奋。我们业余组织集邮活动往往很辛苦,很希望听到一些表扬话。老董的一番“夸张”的表扬,确实让我们会里的同志们都非常开心。况且,这是来自中国最权威集邮杂志的资深编辑的表扬。老董当时的音容笑貌和那番发言,我至今记忆犹新。 老董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嗓音低沉明亮,口齿清楚,唱歌非常好听。我记不清是在哪个集邮活动上,现场有卡拉ok音响设备,会议休息时,老董径直上台,放歌一首。那天,他唱的是俄罗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文唱完后,又用俄文唱了一遍,一下子震惊四座! 老董是集邮知识非常丰富的人,他待人和气,喜欢微笑着和你聊天。我们常在一些集邮活动上见面,见面就常常坐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聊。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向他请教各种集邮问题,他总是微笑着耐心地听完,然后循循善诱,平等交流,没有一丝架子,让人感到很温暖。 1996年,科技、影视、新闻出版、体育四方集邮联谊会在中国教育报会议室举办年度会议,《集邮》杂志编辑董至德、李玲大姐;邮票设计家黄里和《集邮博览》总编王路等人与会。老董再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他说:“四方集邮联谊会能人荟萃,知识分子荟萃,你们团结了北京各界知识分子中的集邮爱好者,独树一帜,万花从中一点红!”他风趣幽默的发言,一次次被笑声打断,让人备受鼓舞。 董至德60岁退休后,又到《中国集邮报》继续发挥余热,一干就是8年多。后来,我听说他的身体不太好,见面的时总劝他注意休息。但我总认为,在集邮领域,比他年纪大的人多如牛毛,他还年轻,我也从来没有多想。 2019年,在一个集邮活动上和董至德相遇,我吃惊地发现,他已是满头白发了。我说:“老董,在集邮界,你还不算大啊!” 他笑回答着说:“嗯,还算小弟弟。”他言罢,我们俩哈哈大笑。 这次,董至德告诉我说:“我这些年在整理自己的通讯录,我把别人当年寄给我的集邮书籍和纪念封,逐一地寄回给其本人。” 我惊诧得有些不解,我说:“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集邮品,你应当自己留着,将来可以丰富自己的邮集。” 老董说:“我的年纪一天天大了,很少再参加集邮活动了,把这些集邮品寄回给当年的寄赠者,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下子,老董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又高大了起来。 这件事,我不知道他这些年是不是已经开始做了?回寄出了多少集邮品?但我相信,他一定是做了。老董做事,从来是谨慎细致,一板一眼的,我相信他会说到做到的,君子之言,驷马难追! 董至德的集邮品格——高尚且利他,我佩服! 望老董在那边,依旧开朗、活泼、幽默、调侃! (本章完) 第11章 素描几位《中国集邮报》的总编和记者--周家奎 蔡旸 王宏伟 第11章素描几位《中国集邮报》的总编和记者--周家奎蔡旸王宏伟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11) 往事如风 11、素描几位《中国集邮报》的总编和记者--周家奎、蔡旸、王宏伟 顾雪林 记忆中的周家奎 记得那是1992年5月,《中国集邮报》试刊发行,作为新闻界同行,我非常高兴地向首任总编辑周家奎表示祝贺。我和家奎是老朋友,他以前在《人民邮电报》副刊部当负责人,个子不高,眼窝很深,较瘦弱,但人很精干,为人和气,工作作风较严谨。印象中,他也是个集邮行家。 那时,周家奎和我总能在一些集邮活动和研讨会中碰面,我们总喜欢坐在一起,常就办报和如何做好集邮宣传进行深入探讨,我们也常常交流如何把报纸办得更精彩、贴近读者。 周家奎很希望能加强和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交流和联系,我们每次有活动,《中国集邮报》总是及时派出记者参加活动并报道,给了我们很大支持。 在不知不觉中,《中国集邮报》换了一任又一任总编,有些人我熟悉,有些人我完全不认识。 老总编蔡旸 现任总编蔡旸也是我的一位老朋友,他是《中国集邮报》首批记者之一,当总编时已属资深记者了。 当年,我初次见到老蔡时,有些惊讶,这不是“聂卫平”吗?老蔡大大咧咧、为人随和的一面很像聂卫平。他个子不高,胖胖的,很喜欢笑,聊起天来天南海北,颇有资深记者风范,很容易让人接近。 蔡旸和周家奎一样,也喜欢和首都新闻界采访集邮的记者们保持密切关系。蔡旸和周家奎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更能侃,他能很快和记者圈的朋友们打成一片。 我手头上有很多当年蔡旸寄给我的各种活动的首日封和明信片。一看见那大大的签名,就知道是蔡旸寄来的信件。作为一个同样要在集邮活动中采访的记者,我知道他要忙里偷闲给朋友们寄出这些信件,是需要费很多精力的。当然,我也知道,蔡旸是一个很看重友情的人。 我们的大小活动,蔡旸总是亲临现场或派出得力记者采访报道。我很感激,但至今没有说出口。也许我们太熟了,朋友之间,客套就免了。 集邮摄影家王宏伟 谈起今天的《中国集邮报》,有个人物恐怕不能不提——王宏伟。他精力旺盛,勤奋拍照,脸膛红红的,头发稍稀疏,体格健壮,浑身散发着年轻人的活力。 宏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跃,他可以天南海北、天涯海角地四处采访邮电局所,发来一篇篇充满****文并茂的文章,让人敬佩!后来我才知道,宏伟已是人到中年,并且身体也不是特别好,他就是凭着对集邮事业的热爱,活跃在集邮圈。 宏伟给我的第二印象,是他很谦虚。作为《中国集邮报》的资深记者,他的集邮知识应当远远高于我们这些业余的集邮者。但他和我一见面,总是喜欢聆听,喜欢探讨各种集邮话题,从不以《中国集邮报》资深记者自居。他谦逊好学,年纪轻轻,已经出版了多部集邮专著。 宏伟给我的第三印象,是他的求知精神。两年前,我和王渭、朱祖威、岳小湄等联合发起成立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筹备期间,宏伟就曾参与讨论,出了很多好点子。成立大会上,宏伟和戴元元编辑代表老蔡总编表示祝贺。之后,他先后参加了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两次理论研讨会,并连续两次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优质论文,论点清晰,论据充足,充满激情的洪亮声音在会场缭绕,令人难忘。 抚今追昔,我当年参加北京市集邮协会的活动时,是个才30岁出头的小青年。 岁月无情,光阴如梭! 如今,我已经迈上60岁的门槛了。我看见王宏伟等一批年轻的集邮界的活跃分子,我很感慨,中国的集邮事业肯定是后继有人的! (载2012年8月10日《中国集邮报》二版) ———————————————— 附: 我这些年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过的主要文章: 1993年1月27日第8版整版、编辑蔡旸《校园“集邮热”透视》 2011年1月21日第七版、编辑王宏伟《用集邮未来学的观点探讨集邮和集邮活动发展的未来》 2012年8月10日第二版、编辑王爽《往事如风——素描几位《中国集邮报》的记者和编辑》 2022年1月4日第六版、编辑小鲁《忆集邮家刘肇宁二三事》 2022年1月14日第5版、编辑王宏伟《我曾抓住过千载难逢的购买瞬间》(“我与‘猴票’的故事”征文选登) 2022年3月4日第二版、编辑齐洁《秀外慧中的女集邮家岳晓湄》 (本章完) 第12章 李玲大姐——集邮记者中的大姐大 第12章李玲大姐——集邮记者中的大姐大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12) 12、李玲大姐——集邮记者中的大姐大 顾雪林 在bj的新闻媒体界,报道过集邮活动的女记者很多,如:工人日报记者高莎、新华社记者卫敏丽、北京晚报记者王晓阳、中国教育报记者夏伦勤和尚欣佳等,但是,《集邮》杂志的高级记者、编辑李玲才真正是bj记者中的集邮行家,她写的各种集邮宣传文章非常多,且质量好,居所有女记者之冠,无愧于bj集邮记者中的大姐大。 我认识李玲很早,大概是1985年,我创办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时,就和李玲打过交道。当时《集邮》杂志的总编是姚振亚,编辑记者中就有李玲了。记忆中的其他人有郝宪明、董至德、蒋礼、郝法泉等。 说起来,我和李玲认识37年了,是老相识了。李玲的年龄应当比我大,这是《集邮》杂志编辑董至德后来告诉我的,但究竟大多少,我至今也不知道,女士的年龄,谁敢随便问啊! 1986年9月10日,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联合北京市集邮协会、北京市教育局和中国教育报等联合举办“庆祝教师节集邮座谈会”,李玲出席了这次座谈会。当时,我是这个座谈会的主持人,在这次活动中,不但认识了李玲,还认识了邮票设计家卢天骄,集邮家王渭、林轩等。从这次活动起,我对李玲算是有了较深的印象。 我对李玲37年前的印象是:一位年轻、漂亮、干练的女记者。 最初,李玲给人的感觉是不苟言笑,为人严谨,但是一旦熟了起来,也是满口幽默风趣的语言。作为集邮圈的女记者,李玲非常注意自身形象,总是打扮得很得体,时髦而又不妖冶,文质彬彬,一口标准的北京口音的普通话,讲话清楚流畅,很吸引人。 我对李玲记忆最深刻的,是下面这件事: 1997年第一期《集邮》杂志发表了李玲撰写的长篇报道《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者实现大团圆》,第一次在《集邮》杂志上多次完整出现“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字样,李玲在文中郑重其事的写到:中国教育报国际部主任顾雪林为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长。 一般读者可能并不明白,只有我心里清楚,李玲能这样写,要顶着多大的压力。当时在全国集邮联,某位领导提出,集邮组织中,不能出现第二个“联合会”。所以,在一些集邮报刊中,常常把“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写成“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协会”。社会媒体并不理会这个要求,都是写成“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没有人会去掉“联合会”字样的。李玲对此心里很明白,她也知道我对此的不满。 1997年,李玲终于下决心,在《集邮》杂志的正式报道中,使用了“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全称,这在集邮媒体中,引起非常大的反响,此后,“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署名,不再成为问题。这是我一直非常感谢李玲大姐的地方,当时的《集邮》杂志总编是蒋礼,可惜他后来不幸因车祸去世,我对蒋礼也是心存感激的。 在当时举行的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常务理事会上,李玲还欣然接受担任本会的秘书长和常务理事,公开站出来支持我们这支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的新生力量。此事,在集邮新闻圈,反响极大,影响极大且影响深远! 我一度对李玲大姐很担心,毕竟,她所在的《集邮》杂志属于邮电系统,有些人是她的直接上级。李玲对我说:“没什么可怕的,我不过做了一件实事求是的事,内心无愧。你别担心!” 我对李玲的感激之情,在心中埋藏了很久,一直没好意思当面对她表达过,这次借此文,向李玲大姐非常郑重的表示衷心感谢!这也是我为什么在这批文章中迟迟未写李玲大姐的原因,我一直在找一个文章能公开发表的机会,这次,机会来了。我的这篇文章,能通过起点中文网、腾讯网、八一中文网、创世中文网、qq阅读等网站,很快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广大读者。 这几年,我和李玲大姐还能常常在一些集邮活动中见面,她和我都已经退休了,但我们仍然活跃在一些集邮活动中,相视一笑,彼此支持,彼此信任,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起迎接中国集邮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 (我也要向起点中文网阅文作家专区表示感谢,好几篇文章的发出,引起很大社会反响,让我了却了很多积在心中的感激之情!谢谢亲爱的第一编辑室的年轻的编辑们!我这次,一定要有话说在明处,公开表达心迹,不再暗中积存了!人逢喜事精神爽!在大大方方的方面,我们需要向今天的年轻人学习!) ??我向起点中文网阅文作家专区表示感谢,好几篇文章的发出,让我了却了很多积在心中的感激之情!谢谢亲爱的第一编辑室的年轻的编辑们!爱你们! ? ???? (本章完) 第13章 宋玺瑰——怀念这位只有一面之交的邯郸集邮家 第13章宋玺瑰——怀念这位只有一面之交的邯郸集邮家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13) 《13、宋玺瑰——怀念这位只有一面之交的邯郸集邮家》 顾雪林 2015年10月底,我从邯郸集邮协会秘书长李庆森的博客中得知,邯郸集邮家宋玺瑰先生不幸去世,深感悲痛! 我集邮50多年中,见过面并一起交谈过的外地集邮家不多,大概不到50位。 2013年1月,我应中国集邮报记者王宏伟的邀请,到邯郸采访,有幸认识了邯郸集邮家宋玺瑰,并在他的陪同下参观了我心中向往已久的“中国磁州窑”,一路上谈集邮,相见恨晚。 宋玺瑰从小在北京长大,说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像所有在北京长大的人一样,宋玺瑰的语言俏皮风趣幽默。他上初中时,邻居一位叔叔送他一些苏联和东欧邮票,从此他对集邮感上了兴趣,一集就是50多年。他在冶金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冶金部门工作,离京前,作为支援边疆的大学毕业生,他曾受到过***总理的接见。后他从新疆到邯郸冶金部门工作。他长期从事冶金教学工作。 他所在的一建公司搬到邯郸后,他参加了邯郸当地的集邮组织,是一位热情风趣和活跃的集邮积极分子,非常健谈,他的极限邮集《中国出了个***》获2004年广州全国极限邮展大银奖。 也许是听说有从北京来的集邮者,宋玺瑰在我们入住邯郸宾馆的当天晚上,就不顾自己70多岁的高龄,赶到宾馆想和我们见面聊天。 李庆森敲我的房门,说有邯郸的集邮者来见王宏伟,也想和我见个面。我因为是坐火车到邯郸,一路奔波,有些累了,头有些晕,就说今天不见了,明天早上再一起聊吧。庆森执意要我出来和大家见见面,我出屋了,和几位邯郸的集邮者匆匆握了手,简单地寒暄了几句,大家看我一脸疲倦,脸色煞白,都说让我好好休息,其中就有宋玺瑰,我望着这位慈眉善目的白发老者,感谢他对我的理解,这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参加了邯郸集邮协会组织的一些集邮活动,参观了邯郸一些厂矿学校举办的集邮展览,并走访了邯郸市集邮协会。 中午吃饭时,宋玺瑰来了,说是下午陪同我们去参观“中国磁州窑”。 一路上,我们聊集邮。宋玺瑰在车上对我说:“集邮,集的是意味,玩的是情趣!” 他说:“听说你喜欢收藏清代翎管,也对瓷器感兴趣。” 我说:“对,我从小集邮,工作以后收藏过***像章、瓷器、鼻烟壶、砚台等等,最后落脚在收藏清代翎管和顶子,重点收藏清代翎管。所以,对各种瓷器窑口都非常有兴趣,亲自看看磁州窑窑口,那是我梦中的期待!” 宋玺瑰笑着说:“离你的梦想,已经一步之遥了,一会儿你就美梦成真了!” 同车人听了都哈哈大笑。 在“中国磁州窑”的大门口,我和宋玺瑰照了我们唯一的一张合影。 参观完磁州窑,我和王宏伟要返回北京。宋玺瑰执意要送我们。 我说:“你年纪大了,不要送了,我们总还有见面机会的。” 宋玺瑰说:“我年纪大了,才要送送你们,谁知道将来何时能再见面?咱们相距不近,要靠火车联系,见面要靠机会。就是要抓住每一个今天这样的机会啊。” 他的话,我当时并没有在意,只当客气。现在想起来,是有很深刻道理的! 宋玺瑰上了车,坐在我旁边,大家又聊了起来。 我问他:“你夫人支持你集邮吗?” 宋玺瑰对我说:“我们家老婆子总是说,你一天到晚集邮不着家,回家就抱着你的那些破纸片看来看去。看我哪天,把你那些破纸片一把火全烧了!” 我笑着问他:“你是怎么回答的?” 宋玺瑰说:“我说,你敢!” 一车人听到这,又哈哈大笑了起来! 宋玺瑰接着说:“邮票是什么,邮票那是集邮者的命根子!谁烧我的邮票,我就和谁玩命!” 我说:“老宋,你真是我见过的集邮者中,最有个性的一位!我佩服你!当一个人活得真实率性,并善良有个性时,是很让人难忘的!” 宋玺瑰听了,眯着眼,开心地大笑起来。 这笑声,今天仿佛依然在我的耳畔,但斯人已去!我不禁悲从中来,情不自禁落泪。 我失去了那麽一位和蔼可亲可敬可佩风趣乐观的集邮老者!何况,他还曾经是一位北京人,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我们曾经共同生活在北京。 我现在仿佛知道了,宋玺瑰为什么要抓住一切机会和新认识的邮友见面聊天陪同参观临走相送,也许,他那时就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而我还浑然不觉!我非常惭愧和懊悔! 愿宋玺瑰老先生在天国,依然那么乐观风趣健谈! —————————————————————— 附: 宋玺瑰简历——李庆森(作) 宋玺瑰老师因病不治,于2015年10月28日不幸逝世,享年71周岁。 宋玺瑰老师出生于1944年,毕业后响应党中央和***号召,赴新疆工作。临行前受到***总理的亲切接见。在新疆十几年间,他为祖国的冶金事业做出了贡献。 上世纪七十年代,宋老师随单位转至邯郸,继续奋斗在冶金工作战线,担负教学工作,为冶金战线培养了大批人才,展现了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感人至深的形象。 作为教师,他和集邮结下不解之缘。他是市集邮协会理事,曾任省集邮协会青少年委员会委员,为集邮事业和集邮知识普及呕心沥血、诲人不倦。 他富有创新精神,不断探索集邮新理论。2008年邯郸市集邮协会提出新概念集邮理论,他不顾年高,积极投身新概念集邮理论的探索中,写出了第一稿《新概念集邮展览展品指导要点》,为新概念集邮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邯郸集邮界的杰出专家,他以自己的渊博邮识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集邮专门人才。他有教师平易近人的品格,在集邮方面,只要邮友有所求,他都会尽量满足他人的要求。 前不久,宋玺瑰老师专门找到我要求为市集邮协会捐献集邮文献。但因最近市集邮协会搬家,我没有和宋老师及时联系。我今天听到噩耗,感到十分遗憾和悲痛! 宋玺瑰老师虽然仙逝,但他的音容笑貌和勇于助人、诲人不倦、敢于探索的精神,会永远留在集邮者心中。 ??——我认为:一部完整的《中国集邮史》,应当如司马迁《史记》一样有集邮人物列传,但不要写成干巴巴的个人简历。 ?集邮人物列传,应当让那些真正活跃在邮坛上的风云人物生动活泼地跃然纸上,让喜爱集邮的读者们过目不忘。 ?任何集邮活动,都是人参与策划的,集邮的历史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集邮人物创造的! ?谁是集邮风云人物,不是由所谓“集邮联”的几个人拍着脑袋决定的,而是集邮者在集邮活动中的影响决定的,是广大集邮者公认的。 ?在中国,应当更关注那些集邮活动家,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各地丰富多彩的集邮活动。判断集邮风云人物,不能只用是否在邮展上获奖作为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 (本章完) 第14章 马驎——武汉军旅集邮家 中国邮坛的“百科辞典” 第14章马驎——武汉军旅集邮家中国邮坛的“百科辞典”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14) 《14、马驎——武汉军旅集邮家、中国邮坛的“百科辞典”》 顾雪林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旬,一位军人,单枪匹马杀入全国集邮竞赛的战场,并屡屡斩获特等奖、一等奖,一时震惊了集邮界。他,就是湖北集邮家马驎。 我认识马驎,就是因为他在“1985年首届全国集邮知识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当年他赴京出席颁奖大会,我们在会场上见了第一面。 那时的马驎一身戎装,年轻帅气;嘴旁一边一个浅浅的小酒窝,有着孩子般的活泼和机灵劲,但又不失军人的稳重大方;他总是面带微笑,亲和力很强。马麟带着湖北口音的普通话,讲得清晰明彻,善于交流,我们见面熟。 两年后的1987年,我到武汉采访,专门去了马驎在武汉军区的家,印象最深的,是那满墙的书架,和几大柜子的书。 我问马驎:“这些书你都读过吗?” 马驎答:“大部分都读过,其余的也大致翻过。” 好一个读书狂人! 我喜欢爱读书的年轻人,我知道,很多人买书不过是为了附庸风雅,在家里装点了很多大部头的书,但几乎从来不看,连翻都不翻。 马麟是一个真正爱书和喜欢读书的年轻人,知识积累丰富,堪称“小百科辞典”。怪不得他在全国各种知识竞赛中屡屡有顶级斩获!马驎之后又连续取得北京、武汉、宜昌、十堰等地集邮知识竞赛的奖项;在1987年全国邮票上的科学文化知识竞赛中,获湖北赛区第一名,并代表湖北参加全国决赛,获复赛第一名和电视抢答赛优秀奖、个人精神文明奖。 这次在马驎家中相逢,马驎特别介绍我认识了湖北集邮家郭迅。 和马驎聊天不累,可以天南海北,纵横驰骋;五湖四海,一泻千里。你说什么,都无须解释,他总是能听得明明白白。 这次到访,我们谈到兴奋处时,马驎突然激动得站起来,他走到书柜旁,拿出了一个军功章盒子,那是因为他在集邮知识竞赛中获得特等奖,部队授予他的三等奖军功章。马驎委托我把这枚军功章赠送给北京市集邮协会。 从武汉回到北京,在北京市集邮协会在怀柔举办的一次集邮学术研讨会上,我把马驎的这枚三等奖军功章,亲手递到北京市集邮协会副秘书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林侠的手中。 我这些年也去过几次武汉,但都由接待单位安排采访日程,来去匆匆,很难多呆几天。也就没有时间去拜访我的集邮朋友马驎和郭迅了。 以后我和马驎又见过面没有,我已经记不清了,也许在哪次会议上见过面?也许就再也没碰过面? 近些年,我经常从网上看到马驎出席一些集邮活动的行踪,从网上的一些照片看,他人胖了,脸上也渐渐显出岁月流逝的痕迹了。 我一直关注马驎,我知道,1988年,马驎经过培训与考核,以总分最高的成绩被授予首批国家级邮展评审员,是当时唯一获此殊荣的部队集邮人。马驎先后出任过多届全国邮展评委和《中国集邮大辞典》分科主编。1990年后,他先后当选全国集邮联三、四、五、六、七届理事和四届常务理事。2007年获全国集邮联会士称号。 马驎1954年出生,比我小一岁,但他的集邮成就比我辉煌。我遥祝他今后取得更加辉煌的集邮成就! ??——当夜深人静时,我端起一杯淡淡的绿茶,慢慢品尝;坐在电脑桌前,望着电脑里那些浸透着岁月时光的老照片,陷入沉思。我想起和这些集邮老朋友们在中国邮坛上的相互认识、交换邮品、制作邮品,一起开会、聊天、讨论和合作的那些往事。 ?原本已经有些淡忘的那些集邮往事,又渐渐地清晰起来,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特别是那些邮坛上的“集邮风云人物”:集邮家和集邮编辑朱祖威、刘肇宁、郭迅、李伯琴、王渭、吴凤岗、马麟、葛建亚、刘玉平、张林侠、岳晓湄、刘劲、李玲、董至德、周家奎、蔡旸、王宏伟等,他们的风采又再一次活跃在我的眼前,让我回忆起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些集邮往事。那山那水,历历在目;一言一行,难以忘怀! ? ???? (本章完) 第15章 张林侠——我心中的集邮大侠 第15章张林侠——我心中的集邮大侠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15) 《15、张林侠——我心中的集邮大侠》 顾雪林 1985年6月间,我先后联系了在北京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日报、中新社和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等20多家在京的主要新闻出版单位的集邮爱好者60多人,筹办成立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 1985年6月24日该会成立后,很快成为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团体会员。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会长由我(当时任中国教育报新闻部副主任)担任至今,首任副会长有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王晨、中央党校出版社编辑室主任陈宝群、中国日报秘书长张小贝、北京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康宏志、经济日报记者徐克强、农民日报记者程鸿飞等,首任秘书长是工人日报记者丁国元,首任副秘书长是中国教育报记者郭铭。 记忆中,北京市集邮协会在1984年底召开了第一次集邮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应当是在北京前门饭店举行的)。我当时作为受邀记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但对与会的北京的集邮界人士,我一个都不认识,也未对参与签到的张林侠留下印象。我当时仅仅认识了《北京集邮》的主编王路,他当时负责招待与会的新闻记者,一直坐在我身旁和我一起喝着咖啡聊天。 之后的一天,我到北京市集邮协会找秘书长李保连,商量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加入北京市集邮协会的事,不巧,他不在。这时,一位老者笑眯眯地迎面走过来,他问我找李保连什么事?紧接着他自我介绍说:“我叫张林侠,是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副秘书长。”我和张林侠就这么开始认识了。 当年,我认识张林侠的时候,他才50出头,但头发已经稍有些斑白,据说早年他曾经长期在北京公安系统工作,从警25年,是个老警察。看着他常常是满脸笑容,一点没有人们心目中警察的威严和风采。 张林侠也是北京最早的集邮爱好者之一,曾在1948年加入北平邮会。改革开放时期,他调到邮政系统工作,又被调往北京市集邮协会主抓学术研究。 在张林侠主持北京市集邮学术研究工作后,他非常注重和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集邮研究和学术工作的联系,他很早就把我发展成为北京市集邮协会的集邮研究学术委员和集邮宣传工作顾问,他经常通知我参加各种集邮学术研讨会,目的是让我这个记者了解北京市的集邮学术研究发展动向。 在张林侠的主持下,北京市集邮协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不少集邮学术研究活动。这样的学术讨论会,基本每年举办一次,一直持续到1992年左右。期间,还举办过两次华北地区解放区票学术讨论会。这些学术讨论会,因为张林侠一直不忘通知我,所以我基本都参加了,受益匪浅! 张林侠作为北京市集邮协会学术部部长,他的一个工作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与北京新闻界的沟通联系,常常就集邮发展的一些新情况,通过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随时向北京报道集邮文化新闻的记者们通报情况。记忆中,当时,这样的集邮情况通报会多得数不清。在张林侠主持北京市集邮协会学术工作时期,我们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朋友和工作关系,当时北京各报陆续发表了大量关于集邮活动的消息和集邮文章,作者大多为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会员。 北京市的集邮学术研究活动,非常强调学术研究与我国集邮发展形势相结合,特别注重集邮宏观发展的研究,强调集邮学理论的探讨,每次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都通过出版论文汇编集的形式向集邮界扩散,影响很大。 北京市集邮协会还先后编著了《实用集邮辞典》、《中国邮票全集》(五卷本)、《中华世界邮票目录》等。张林侠在这些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居功至伟! 2011年,张林侠应邀出席我们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在中央党校某宾馆举行的成立大会,他在会上作了长篇精彩发言。那一年,他已经是79岁高龄的老人了,但他同意担任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高级顾问。看着这位中国集邮史上的骁将,为中国集邮研究奉献了宝贵年华的老大哥,我们私下称为“大侠”的耄耋老者,我感动至深,无语言表! 2011年底,集邮家张林侠年近80岁时,出版了自己的邮学专著《邮林独语》。可谓大器晚成! 2015年左右,我听说张林侠身体情况不太好,我很为他的身体担心!只能默默地为他祈祷,愿张大侠早日康复,再次容光焕发地出现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学术研讨会场,为我们再做一次精彩的发言! 不幸,2017年5月17日张林侠因病去世,享年85岁。 集邮界永失这位和蔼可亲、勤勤恳恳、老黄牛一般的老大哥!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和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永失张林侠这位称职的高级顾问! 今天凌晨,在我写这篇回忆文章的时候,我和张林侠交往的日子,像一部电影一样,在我眼前飞速放映,久久没有停息! 张老,张大侠,祝愿你在天堂继续你心爱的集邮研究活动!你我之间的私人友谊,永存! —————————————————————————— 附: 张林侠小传 我国著名集邮家、邮学家,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原学术委员会委员、原北京市宣武区集邮协会会长张林侠先生,因病于2017年5月17日16时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张林侠1932年出生于北京。1955年从北京邮政管理局调入北京市公安局工作,从警25年。20世纪80年代初调回北京市邮政局工作。 张林侠先生在初中时期就萌发了集邮兴趣,并于1948年加入了北平邮票会。20世纪80年代起,他在邮政史、邮票史、集邮史、集邮学等学术领域里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撰写各类学术研究文章近200篇,用过的笔名有“邮石”“江帆”“邮半翁”等,出版了《中国集邮与邮政要览》《邮林独语》等著作,并参与编纂《中国邮电百科全书(邮政卷)》《中国集邮百科全书》《中国邮票全集》《中国清代邮政图集》《中国早期集邮文献集成》《实用集邮词典》《中国集邮大词典》《中国集邮史》《北京集邮史话》《基础集邮学教程》《集邮学》等多部集邮典籍、教程。 1983年后,张林侠先生先后担任北京市集邮协会学术部部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市宣武区集邮协会会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安文联集邮协会顾问,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高级顾问。 张林侠首创“北京集邮论坛”,承办“奥运百年集邮展览”,编纂《宣武集邮年鉴》,在集邮学术研究、组织集邮活动领域建树颇多。在他的领导下,宣武区集邮协会于2002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评为“全国集邮先进集体”。张林侠先生亦于2002年获得“全国集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3年获“北京市西城区集邮协会荣誉会员”称号。 (本章完) 第16章 邯郸集邮者风采剪影 ——记李庆森 宋玺瑰 张会成 王海涛 徐水清 第16章邯郸集邮者风采剪影——记李庆森宋玺瑰张会成王海涛徐水清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16) 《16、邯郸集邮者风采剪影——记李庆森、宋玺瑰、张会成、王海涛、徐水清》 顾雪林 2013年,我在花甲之年,有生以来第一次到河北邯郸采访。 邯郸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成语“邯郸学步”让所有中国人记住了邯郸。人们不知道的是,“负荆请罪”“胡服骑射”“黄粱一梦”等100多个著名成语也都和邯郸有关。 今天,邯郸是河北省的第4大城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少数几个在3000多年历史中,地名名称始终未变的城市之一。 我和中国集邮报记者王宏伟一起于2013年1月12日清晨8点从北京乘坐高铁前往邯郸。一路上,大雾弥漫,火车仿佛在云中,以每小时308公里的速度穿行。2个小时后,到达邯郸东站,这里依然是阴霾和大雾。 王宏伟是邯郸人,6岁随军来到北京.看着他从汽车里向窗外望,看他家乡的一草一木,是那样地深情! 1、才干出众的集邮活动家—李庆森 一出站台,我见到的邯郸第一位集邮者,是邯郸市集邮协会副秘书长李庆森,第一眼看见的,是他的笑容可掬。 餐桌上才知道,李庆森当过兵,但从他的礼貌周到和细致温和上看,很难看出他是个当过兵的人,倒很像当过老师的人。 我们在邯郸的活动,事无巨细,都是李庆森安排,看得出,他的交际非常广泛,和邯郸市集邮界、政界、商界、教育界都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他是邯郸各项集邮活动的组织者和核心人物,不愧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基层集邮活动家。 我一直认为,在中国,要特别重视基层集邮活动家的成长,尤其是活跃在中国各地的基层集邮活动的组织者,他们是撑起中国集邮事业繁荣发展的最基层的集邮活动家,他们甚至比那些在邮展上获奖的人还值得人们尊重,但是,我们现在对他们的尊重不够,对他们的重视不够,给他们的荣誉太少。我建议:全国集邮联应当拿出一定比例的会士名额,授予这些基层集邮活动家中的优秀者。中国的集邮家,不仅仅出在北京,也应活跃在全国各地,我们的嘉奖和荣誉,一定要眼睛向下,看到他们,让他们享有应有的荣誉。 其实,李庆森也写集邮稿件,回京后翻阅近期的中国集邮报,看到很多李庆森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知道他也是一位笔耕不辍的集邮人。 看到了李庆森,让我不禁想到,全国各地集邮活动凡是开展得轰轰烈烈的,恐怕都有一位像李庆森这样的秘书长。当我们谈到集邮家、邮票设计家、集邮宣传家、集邮摄影家时,也要把眼光放到李庆森这样的基层集邮活动家身上,他们活跃在各地,是各地集邮活动的润滑剂和灵魂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国集邮事业在基层发展的过去、今天和未来! 傍晚,在邯郸火车站,终于要和李庆森等人说再见的时候。远远地,遥望李庆森走出车站时微微有些驼着的背,面有倦色。很希望他能好好休息几天。 这时我才想起,两天来,我还没有对他说过一句感谢的话呢! 2、老有所乐的集邮收藏家--宋玺瑰 住进邯郸宾馆当天晚上,一位慈眉善目的睿智老者来看王宏伟,。宏伟向我介绍说:“这位是邯郸集邮收藏家宋玺瑰。”我们握了手,没有多聊。因为一路奔波,我当时感觉头晕,有些累了,先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了。 第二天,宋玺瑰特来宾馆陪我们接下来的采访活动,一路上聊起来,我才发现这位老者不一般。 原来宋玺瑰青少年是在北京长大的,之后在新疆和邯郸当教师。他上初中时,邻居一位叔叔送他一些苏联和东欧邮票,从此他对集邮感上了兴趣,一集就是50多年。 后来,他所在的一建公司搬到邯郸后,他参加了邯郸当地的集邮组织,是一位热情风趣和活跃的集邮积极分子。宋玺瑰非常健谈,他的极限邮集《中国出了个***》获2004年广州全国极限邮展大银奖。 宋玺瑰常说:“集邮,集的是意味,玩的是情趣。” 在送我们回北京的路上,宋玺瑰对我说:“我们家老婆子总是说,你一天到晚集邮不着家,回家就抱着你那些破纸片看,看我哪天,把你那些破纸片一把火全烧了!” 我笑着问:“你是怎么回答的?” 宋玺瑰说:“我说,你敢!” 一车人哈哈大笑了起来。 宋玺瑰接着说:“邮票是什么,那是集邮者的命根子!谁烧我的邮票,我就和谁玩命!” 3、教师中的集邮收藏家--张会成 张会成老师是河北邯郸峰峰矿区职教中心的老师,在邯郸市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在学校教学楼顶层开辟了一个永久集邮展览室。全国集邮联的领导曾参观过集邮展览室,并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八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张会成老师说。现在,峰峰矿区职教中心集邮展览室已经蜚声省内外。 2013年1月14日,我们现场参观了张会成老师主办的集邮展室。展室的面积很大,有800平米左右.展室中的集邮展框的内容非常丰富,很多内容都和当前的教学大纲相配合,对教材起到了图片解读和知识延伸的作用。 在张老师的集邮展览室中,还展览了一些框非常珍贵的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粮食等票证。其中,有一些找零粮票面值只有零点几两,非常罕见,见证了共和国粮食困难的艰苦时期,是教育学生的很好的实物资料,极其珍贵! 从中可以想见,张老师当年在收藏邮票和其他票证上是多么用心和执著! 4、喜欢设计邮戳的集邮者小字辈--王海涛 看到“中华民俗传统节日邮局邮资纪念片”时,我不但被纪念封上漂亮的画面所吸引,还很快被这九枚邮资片上盖的各具特色的纪念戳吸引了。李庆森告诉我,这些纪念戳是王海涛设计的。我当时并没在意,以为王海涛是一位资深的老集邮家。 1月14日下午,我们参观磁州窑窑址时,队伍里多了几位年轻人,庆森指着其中一位对我说:“他就是王海涛.”我一看,哦,一位戴眼镜的微胖的年轻人。 王海涛是一位爱笑、活泼、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他的邮戳设计思路宽广,取材广泛,漂亮的磁州窑瓷器也可以入画,画面留白充分,常留有让人想象的空间,体现了年轻人的现代思维。 看见王海涛这样的年轻人,使我想到了集邮未来发展和集邮后继有人的问题。 现在,国内多数集邮协会的骨干分子都是中老年人,很多集邮协会更是以老年人居多,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好,我自己也是老年人。但是,中国集邮事业的未来发展是要靠王海涛这样的年轻人的,如何让更多的热爱集邮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队伍,这是一个长远的集邮战略发展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光喊几句空口号可以解决的,要在全国各地寻找人才、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让这些人才成为中国集邮事业未来的担纲人! 我们所有的集邮组织都要未雨绸缪,要多为年轻人的展露头角站台,多为年轻人“小荷才露尖尖角”而鼓与呼!世界是我们的,也是年轻人的,但归根结底,是年轻人的! 中国集邮的未来属于王海涛这样的年轻一代的集邮者! 5、自己动手设计集邮品的邯郸邮政局长—徐水清 在从火车站乘车去邯郸市的路上,宏伟就和我介绍过此行的目的,参观报道邯郸市的“中华民俗传统节日邮局”,报道邯郸“中华民俗传统节日邮局邮资纪念片(一套9枚)”;参观报道邯郸峰峰矿区职教中心的集邮展室。 李庆森指着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说:“这是我们邯郸邮政营业局局长徐水清,这套邮资纪念片就是他设计的。”局长设计邮资明信片,这让我一下子对徐局长刮目相看! 徐局长微笑着说:“哦,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我的两位女助手的帮助呢。” 在邯郸市集邮协会,我们见到了徐局长说的那两位女助手,原来是两位美女邮政人员,一位是邯郸邮政营业局函件部主任张书蜜,一位是她的同事麻雷。我们初听到麻雷的名字都笑了,开玩笑说:“不会炸吧!“麻雷温婉地一笑说,:“怎么会呢!” 徐水清当过20多年的兵,作风雷厉风行,举止言谈,都很有军人气质。徐局长又是一个很细心周到的人,在酒桌上,他很少给我们劝酒,避免客人喝醉,又尽量让大家喝得尽兴。 整个采访过程中,徐局长一直陪同在侧,他也是50岁出头的人了,有时也会看见他在车上打瞌睡。其实,要论在车上打瞌睡,我是第一名,徐局长是第二名。但他不顾周六、周日一路陪同的疲劳,一直坚持把我们送上回北京的火车。 邯郸人的热情好客,在徐局长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地方要能开展好集邮活动,当地相关领导的支持是极其重要的,邯郸市集邮活动开展得好,当然有很多人的努力,但徐水清局长这样的当地邮政领导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里,向徐水清局长问好!很想念曾经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代问候你的两位助手张书蜜和麻雷! ??——我一直认为,在中国,要特别重视基层集邮活动家的成长,尤其是活跃在中国各地的基层集邮活动的组织者,他们是撑起中国集邮事业繁荣发展的最基层的集邮活动家,他们甚至比那些在邮展上获奖的人还值得人们尊重,但是,我们现在对他们的尊重不够,对他们的重视不够,给他们的荣誉太少。 ?我建议:全国集邮联应当拿出一定比例的会士名额,授予这些基层集邮活动家中的优秀者。中国的集邮家,不仅仅出在北京,也应活跃在全国各地,我们的嘉奖和荣誉,一定要眼睛向下,要看到他们,让他们享有应有的荣誉。 ? ???? (本章完) 第17章 王宏伟——中国集邮摄影家第一人 第17章王宏伟——中国集邮摄影家第一人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17) 《17、王宏伟——中国集邮摄影家第一人》 顾雪林 王宏伟是全国集邮联会士,也是《中国集邮报》的记者,说起来,我们是同行!在我眼中,我更喜欢把他看成中国著名集邮摄影家! 别看今天王宏伟的头发不够茂密,他年轻时,也是一头浓发的帅哥!(见图,选自王宏伟的个人博客)可惜,帅哥时的王宏伟我无缘认识,认识他的时候,他的头发已日渐稀少了,且大有越来越少的趋势,他的所有头发都不肯向他的脑袋顶集中,恐怕和他用脑过度有关吧! 王宏伟是邯郸人,6岁随军来到北京,是军队干部子弟。但他给人的感觉却非常本色朴实,是个追求执着,心地善良,热心好客的人。 王宏伟整整小我一轮,算起来,应当算是集邮者中的小字辈了,或者勉强算是个中年集邮爱好者吧!当然,人家现在已经是集邮家了,兼当个集邮摄影家。 我第一次认识王宏伟,是将近20年前,在去北京马连道观看第一届“北京现代集邮展”的路上。我下车不认识路,边走边找,看见了也在边走边找的王宏伟,他背着相机包,气喘吁吁,主动和我打招呼,然后陪我走到会场。在会场上,他自我介绍叫王宏伟,是中国集邮报的记者。好像还照了几张我在看集邮展览的照片。因为是同行,所以我记住了他。记得我还发出了几声感慨:“今天的中国集邮报让人刮目相看了,也配备了专职的摄影记者。” 王宏伟笑着回答说:“我也采访、也做版。” 从此以后,我在各种集邮场合,几乎都能碰上端着相机的王宏伟,慢慢的,我们相互熟悉了。 在一个集邮活动上,我曾和《集邮》杂志总编刘劲议论起王宏伟,我说,这个王宏伟可以啊,不但摄影、写稿、编版样样在行,还搞起了集邮博客,写书,如今成了全国集邮联的会士。 刘劲说:“集邮报刊的记者有两类,一类,只把自己当记者,并不热爱集邮;另一类,因为热爱集邮,进入集邮报刊当记者,这样的集邮记者,在集邮报刊,如鱼得水。王宏伟就属于这后一类集邮报刊的记者。” 我听后,深以为然! 2013年1月12日,王宏伟约我到河北邯郸采访集邮活动。这是我当记者30年来,第一次为了集邮活动到外地采访。因王宏伟组织的这次邯郸之行,让我第一次近处观察了河北邯郸集邮者们的生活,了解了中国基层集邮组织的活动情况,并很高兴认识了邯郸集邮协会副秘书长李庆森、邯郸市邮政营业局局长徐水清、邯郸集邮公司经理李福海,认识了邯郸集邮家宋玺瑰(他今年不幸因病去世)、张会成、王海涛等。 过去我总是利用到外地采访的间隙,顺便去看望一些外地的集邮家,先后认识了湖北的集邮家马驎和郭迅;南京的集邮家葛建亚;安徽的集邮收藏家贺镇德等人,还和上海集邮家宋知新、福建集邮家方友德、河北石家庄集邮家许锡良都有过很长时间的通讯联系。 曾和我有过多年通信关系的上海集邮家宋知新,我曾在去上海采访时,到他的学校去拜访,迫切地想同他见面,同时想通过他认识一些上海的集邮家,这曾是我们信中的约定,他可能也做了一些安排。但遗憾的是,校方告诉我,宋知新一个月前刚刚不幸因病去世。为此,我留下了永久的、无法弥补的遗憾! 和我有长期通信关系的福建集邮家方友德,石家庄集邮家、《石家庄日报》记者许锡良等,我们至今未曾谋面! 由此可见,真正的集邮者之间,知识的交流、集邮品的交流;是彼此之间共同的爱好和心灵的沟通,是不应当有任何杂念的!集邮者用集邮品相互沟通,彼此相识;用集邮知识相互探讨交流,换回的,是日久弥新的友情! 前些年,我曾在《往事如风——素描几位《中国集邮报》的记者和编辑》一文中写到“谈起今天的《中国集邮报》,有个人物恐怕不能不提——王宏伟。他精力旺盛,勤奋拍照,脸膛红红的,头发稍稀疏,体格健壮,浑身散发着年轻人的活力。” 宏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跃,他可以天南海北、天涯海角地四处采访邮电局所,发来一篇篇充满****文并茂的文章,让人眼界大开!后来我才知道,宏伟已人到中年,并且身体也不是特别好,他就是凭着对集邮事业的热爱,活跃在中国的集邮圈。 宏伟给我的第二印象,是他很谦虚。作为《中国集邮报》的资深记者,他的集邮知识应当远远高于我们这些业余的集邮者。但他和我一见面,总是喜欢聆听,喜欢探讨各种集邮话题,从不以《中国集邮报》资深记者自居。他谦逊好学,年纪轻轻,已经出版了多部集邮专著。 王宏伟给我的第三印象,是他的求知精神。10年前,我和王渭、朱祖威、岳小湄等联合发起成立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筹备期间,王宏伟就曾参与讨论,出了很多好点子。成立大会上,王宏伟和戴元元编辑代表蔡旸总编表示祝贺。之后,他先后参加了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多次理论研讨会,并连续多次在研讨会上发表优质的集邮论文,其论文论点清晰,论据充足,论证有力。他那充满激情的洪亮声音在会场缭绕的情景,仿佛在昨日,令人印象深刻。 我38年前参加北京市集邮协会的活动时,也是个30岁出头的小青年。岁月无情,光阴如梭,如今我将迈上70岁的门槛了。 这几年,在参加各种集邮活动时,我注意到王宏伟的腿好像也不如以前麻利了,我曾多次叮嘱他,要去医院好好检查,拍个片子,做一下理疗!我的劝告是诚恳认真的,也希望王宏伟能用心听进去!在此,再次告诫他,一定近期要去医院检查一下! 在我看来,集邮有时需要拼命三郎的精神,但不能时时刻刻当拼命三郎。集邮很多时候,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然,也可以于无声处听惊雷! 看见人到中年的王宏伟和河北邯郸的年轻集邮者王海涛等一批集邮的活跃分子,我很感慨,中国的集邮事业肯定是后继有人的! (本章完) 第18章 刘劲——我对这位《集邮》杂志总编的印象记 第18章刘劲——我对这位《集邮》杂志总编的印象记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18) 《18、刘劲——我对《集邮》杂志总编的印象记》 顾雪林 《集邮》杂志总编刘劲和《中国集邮报》总编蔡旸,都是在他们当记者时,就和我认识,一晃近30年了。 下面,我总算要在第18和第19章中,分别写到这两位老弟了。 我今天翻看照片,发现在过去的岁月里,刘劲和蔡旸参加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各类活动很多,大家在一起的合影也很多,如今欲显弥足珍贵了。 看到两位老弟当年的一头黑发,神采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不禁感慨:年轻时,这些小伙子曾经多帅啊! 如今,刘劲变化似乎不大,只是略胖了些;蔡旸可能操劳过度,已是满头白发了。 岁月如梭,日子过得真快,当年我和这两位黑发青年谈笑风生、纵论邮坛风云的情景还恍如昨日,一下子,就来到了2022年,30多年的日子过得像匆匆一瞬。 正如朱自清在他的名篇《匆匆》中所说:“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我在写下这几行字时,日子,又从我的手边飞过,匆匆! 30多年来,我对以下三位《集邮》杂志的总编印象深刻。 1985年6月24日,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在工人日报举办成立大会时,《集邮》杂志总编姚振亚莅临会议,并作了充满激情的精彩发言,其言凿凿,言犹在耳。姚振亚瘦瘦的,一头披肩灰白银发,侃侃而谈,风趣幽默让人印象深刻。 我认识的《集邮》杂志第二任总编是蒋礼,是一个非常健谈的年轻人,礼貌客气,邮识丰富,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可惜,因为一场车祸,他不幸去世,让人扼腕。 在我的印象中,刘劲应当是我认识的《集邮》杂志的第三任总编了。中间是否还有其他人当总编辑,我不清楚。 刘劲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和我们报社的一位女同事是同学,据这位女同事说,刘劲在大学担任过班长,人比较活跃,组织能力强,为人谦和。 刘劲给我的印象是,性格开朗,尊重集邮界的前辈,办事周到,作风麻利,思想前瞻。 2010年,我代表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和中科院集邮协会副会长王渭、影视界集邮联谊会会长岳晓湄一起商量,成立“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刘劲非常支持,先后多次出席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学术研讨会,并多次作了精彩的发言。刘劲认为:集邮未来发展的问题,非常值得专门研究,给予研究会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2015年,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顾问、著名邮票设计家黄里去世,我深感悲痛,在自己的“京城翎管王”博客上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集邮总会迎来新的春天——怀念著名邮票设计家黄里》。刘劲看到文章后,连夜给我打电话,让我把稿子通过邮件传给他。很快,《集邮》杂志在2015年第11期中,全文发表了这篇文章,这期杂志还发了我写的一首怀念黄里的诗《七律·悼黄里》。很多认识我的集邮者纷纷来电话,说看到了这篇文章和诗,反响不错。在好的稿件面前,刘劲独具慧眼,拍板决定,让人不服不行! 2020年****疫情流行,我们这些集邮者都成了家蹲集邮者,大概有3年多没有一起聚会了,也没搞集邮活动了,大家都心烦意乱地在家里,如困兽和无头的苍蝇。 一天,刘劲来电话,和我探讨如何在疫情期间开展集邮活动,鼓励我们在做好了充分的防疫准备的情况下,可以做些筹备,适当研究一下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集邮活动的可能性,让人倍感温馨。 在刘劲的鼓励下,2022年2月18日,我和中科院集邮协会副会长王渭、影视界集邮联谊会会长岳晓湄、《中国集邮报》记者蔡旸、王宏伟和版面编辑小鲁等一起搞了一个小型聚会,主要讨论在疫情期间做好防护,开展力所能及的集邮活动的事情,还准备搞一个会内的集邮品拍卖会。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到底还会肆虐多长时间,谁也说不清,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阳光总在风雨后。 美国著名女作家米切尔在名著《飘》的结尾写到:“毕竟,明天的太阳,又是新的。” (本章完) 第19章 蔡旸——我的老朋友 《中国集邮报》的灵魂人物 第19章蔡旸——我的老朋友《中国集邮报》的灵魂人物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19) 《19、蔡旸——我的老朋友、中国集邮报的灵魂人物》 顾雪林 如今,你走进《中国集邮报》,第一眼看见的那位长相有几分酷似聂卫平的,就是《中国集邮报》总编蔡旸,他是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员中60多位编辑记者的老朋友。 10年前,我曾在2012年8月10日的《中国集邮报》上发了一篇《往事如风——素描几位《中国集邮报》的记者和编辑》的文章,文中写了首任总编周家奎、时任总编蔡旸、编辑兼摄影记者王宏伟。如今,周家奎高升了,蔡旸仍任总编,王宏伟已是全国集邮联会士,中国著名集邮摄影家了。 12年前,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于2010年6月13日在京成立,蔡旸派记者王宏伟和戴元元亲临成立大会。会后于2010年6月25日在《中国集邮报》第3版头条发了王宏伟、蔡元元合写的《为了集邮的明天-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成立》的长篇报道。这篇报道的发表,让刚刚成立的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一炮走红,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29年前,《中国集邮报》创刊的第二年,我在1993年1月27日8版的《中国集邮报》上发表长篇通讯《校园‘集邮热’透视》,在第8版发了一整版,该版的责任编辑就是蔡旸。这张《中国集邮报》,我一直珍藏在我的集邮书报资料库中,整整29年过去了,今天我拿出这张报纸,纸面已经微微泛黄了,看到文尾署的“本版编辑蔡旸”时,仍不禁有些热泪盈眶。 将近30年前,记得那是1992年5月18日,《中国集邮报》为试刊发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老朋友《人民邮电报》副刊部主任周家奎拟任首任总编,作为新闻界同行和老朋友,我非常高兴地向首任总编辑周家奎表示祝贺。 家奎让我请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各报记者参加《中国集邮报》试刊新闻发布会,与会的有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新社、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等京城主要媒体。 经与家奎商量,我为各报撰写了新闻通稿:“本报讯经邮电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主办的我国第一张以广大集邮爱好者为读者对象的报纸——《中国集邮报》,将于今年七月一日在京创刊。该报每周三出版,公开发行。《中国集邮报》将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群众文化工作及集邮文化事业的方针政策,推动集邮研究,交流集邮经验,介绍集邮知识。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有集邮爱好者一千五百多万人,其中百分之七十是青少年。” 我写的稿子刊于1992年5月19日中国教育报新闻版,bj各报和各通讯社也大约在同一时期发稿,家奎看了非常高兴,一再表示感谢。 1992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发出新闻稿:“青少年集邮爱好者逾千万人——本报讯(记者顾雪林《中国集邮报》记者周家奎)记者从全国集邮联获悉,目前,我国集邮组织已经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的城镇乡村,发展成为拥有1万多个基层协会、136万名会员、1500多万集邮爱好者的庞大群众文化团体。其中青少年集邮爱好者占集邮者总数的70%,达1050万人。近十年来,我国已经有100多部邮集参加了国际和世界邮展,共获得金、银、铜各类奖牌102枚。其中,青少年送展邮集18部,共获奖牌15枚。”这是《中国集邮报》记者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媒体上,我也是为了给家奎的《中国集邮报》做宣传,家奎特来电话说:“雪林,你的心我领了。” 1993年7月2日是《中国集邮报》创刊一周年纪念日,我根据家奎的要求,在《中国教育报》上发消息“《中国集邮报》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集邮报——本报讯(记者雪林)《中国集邮报》今天迎来周岁生日。该报发行量从创刊时的6万份已达到目前最大的集邮专业报的近20万份,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集邮专业报纸。该报目前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拥有大批读者。”家奎又来电话说:“万分感谢!” 从古至今,帮助总是相互的,你对别人真心,才能换来别人对你的真心,对此,我是深以为然的。 说到底,我与周家奎和蔡旸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作者和编辑之间的稿件关系。不错,我们是30多年的好朋友,但不是酒肉朋友,而是知识分子之间相互知己的朋友,我们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一直以来,我们之间甚至没有举行过一次私人聚会! 2011年1月21日《中国集邮报》第7版上发表了我写的长篇集邮论文《用集邮未来学的观点探讨集邮和集邮活动发展的未来》,版面责任编辑是王宏伟。 今年1月4日《中国集邮报》第6版下半版发表我写的《忆集邮家刘肇宁二三事》一文,社会反响很大,很多集邮者给我发短信,表示看了此文,感触很深。该版的责任编辑是小鲁,是一位在报纸呆了十多年的山东籍女编辑。 今年1月14日《中国集邮报》第5版报眼用楷体字发表我写的《我曾抓住过千载难逢的购买瞬间》一文,这篇文章的网上阅读者甚众,反响很大。该版的责任编辑是王宏伟。 今年3月4日《中国集邮报》第2版发表我写的《秀外慧中的女集邮家岳晓湄》一文,在集邮者中反响热烈。该版的责任编辑是齐洁。 今年4月19日《中国集邮报》第2版发表我写的《邮坛智多星‘王渭’》一文,在集邮者中引起较大反响。该版的责任编辑是齐洁。 近日,《中国集邮报》组织了一次稿件研讨会,与会的有集邮家王渭、岳晓湄;《中国集邮报》记者王宏伟、版面编辑小鲁(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在报纸当了10多年责任编辑的山东姑娘)。 这是新冠疫情肆虐近3年以来,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聚会,想起这3年被困在家中当“居家集邮者”的狼狈处境,参加聚会有了一种翻身道情的豪迈,令我一时间感慨万千! 我期盼,这场疫情早早过去,成为集邮人惊心而又短暂的回忆。 “石榴红了餐厅”,多么好听的名字。我祝愿蔡旸担任总编辑的《中国集邮报》越办越好,就像这餐厅的名字,红红火火,红遍神州,红透海外! (修改于2022年4月28日) (本章完) 第20章 怀念中华全国集邮联的老领导——刘钟林 贾明 许宇唐 李洪义 第20章怀念中华全国集邮联的老领导——刘钟林贾明许宇唐李洪义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20) 《20、怀念中华全国集邮联的老领导——刘钟林、贾明、许宇唐、李洪义》 顾雪林 从1985年开始,我和全国集邮联断断续续合作了37年。期间,全国集邮联的各级领导如走马灯一般,换了一拨又一拨。很多人的名字还没有记住,样子还很陌生,就又换掉了。今天全国集邮联的活动我很少参加,全国集邮联的领导是谁?我一个也不认识。 我曾担任中国老教授协会编审委员会会长;至今仍担任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长和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会长。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就是为老教授服务和为广大新闻出版界媒体记者、编辑们服务的服务员,从来没有把我的这些社会兼职当个领导。 我一直认为:一个集邮的群众团体,不要过于官僚化,才能受到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集邮协会,应当办成集邮爱好者的家,为集邮者做好服务,而不能办成衙门,让人望而却步。 大概30年前,我在担任《中国教育报》新闻部副主任时,曾经担任过全国集邮联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另一位副主任是当时的光明日报集邮协会会长、总编室主任王晨。我们一起为全国集邮联举办的“首届全国集邮宣传文章评选活动”做过策划,为稿件评审出过力。 我近日找到“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成立纪念封”,成立日期是1992年7月16日。在纪念封上签字的有:全国集邮联副秘书长刘钟林、刘天瑞;全国集邮联联系宣传口的负责人刘佳维;老红军周之同;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成志伟(宣传委员会主任);新四军老战士沈增华;北京市集邮协会会长杜庆云;集邮家梁鸿贵;新华社记者应鸿、李晓建;人民日报市场报记者邹大毅;中央电视台编导李近朱;中国教育报记者顾雪林(宣传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报记者刘格文;北京日报记者康宏志;农民日报记者程鸿飞;光明日报记者赵学礼;中国青年报记者罗庆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王存志;还有李鸿远和刘凯鹏。光明日报记者王晨(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因为值夜班出报纸请假,特派光明日报记者赵学礼代表他参会。宣传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应当是:刘佳维、成志伟、王晨、顾雪林、应鸿、李晓建、邹大毅、李近朱、刘格文、康宏志、程鸿飞、罗庆朴、王存志、李鸿远、刘凯鹏。 那时,全国集邮联的各位领导都非常平易近人,很喜欢听我们这些来自基层单位集邮爱好者的意见,纳谏如流。而且,那时全国集邮联的各位领导,都和我们很熟,见面就打招呼,照相还让我们坐在前排,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记得,那时全国集邮联和记者们联系的副秘书长是刘钟林和秘书长贾明。刘钟林是一位在全国集邮联呆了很长时间的副秘书长,他个子不高,笑容可掬,为人谦和,总能和记者们打成一片,为记者们提供各种新闻资料,不厌其烦。记得,那时全国集邮联过一段时间,刘钟林副秘书长总会把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各报记者请到位于王府井八面槽的全国集邮联总部二楼会议室,举行新闻吹风会,让大家了解全国集邮界的最新动向。大家熟知全国集邮界的情况后,在之后的新闻报道中,往往能抓住全国集邮联的工作重点进行宣传,效果很好。 贾明秘书长的个子也不高,他也总是笑容可掬,没一点官架子,开座谈会时,他甚至亲自为我们各位记者端茶倒水,非常平易近人。贾明秘书长非常喜欢听取我们对全国集邮联工作的意见,让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管提意见,不要有顾虑。我们提的很多宣传工作上的意见,贾明秘书长都采纳了,比如成立全国集邮联宣传工作委员会;又比如,每季度的新闻通气会、吹风会;再比如,举行“首届全国集邮宣传文章评选活动”等,这些意见大都被采纳了。 那时,全国集邮联的两位副会长也和我们很熟:一位是许宇唐,他身材高大,器宇轩昂,非常喜欢和新闻记者打交道,他甚至亲自出席我们组织的一些基层集邮活动,到会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且言之有物。在支持基层的集邮活动方面,许宇唐是身体力行的。 第二位副会长是李洪义,他人胖胖的,短发平头,笑容可掬,总是喜欢向我们征求意见,希望不断改进全国集邮联的工作。可惜,他的身体不太好,在集邮联工作了很短的时间,就病休了。后来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当时全国集邮联的这些领导,很少做个人宣传,很少题字,很少写吹嘘自己的文章;他们一心用在为基层集邮爱好者服务上,令人敬佩,让人至今怀念! ??——我近日找到“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成立纪念封”,成立日期是1992年7月16日。在纪念封上签字的有:全国集邮联副秘书长刘钟林、刘天瑞;全国集邮联联系宣传口的负责人刘佳维;老红军周之同;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成志伟(宣传委员会主任);新四军老战士沈增华;北京市集邮协会会长杜庆云;集邮家梁鸿贵;新华社记者应鸿、李晓建;人民日报市场报记者邹大毅;中央电视台编导李近朱;中国教育报记者顾雪林(宣传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报记者刘格文;北京日报记者康宏志;农民日报记者程鸿飞;光明日报记者赵学礼;中国青年报记者罗庆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王存志;还有李鸿远和刘凯鹏。光明日报记者王晨(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因为值夜班出报纸请假,特派光明日报记者赵学礼代表他参会。宣传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应当是:刘佳维、成志伟、王晨、顾雪林、应鸿、李晓建、邹大毅、李近朱、刘格文、康宏志、程鸿飞、罗庆朴、王存志、李鸿远、刘凯鹏。 ?——我一直认为:一个集邮的群众团体,不要过于官僚化,才能受到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集邮协会,应当办成集邮爱好者的家,为集邮者做好服务,而不能办成衙门,让人望而却步。 ? ???? (本章完) 第21章 和新四军集邮家沈曾华交往的二三事 第21章和新四军集邮家沈曾华交往的二三事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21) 《21、和新四军集邮家沈曾华交往的二三事》 顾雪林 我很早就和新四军集邮家沈曾华认识。 记得在30多年前,在一次解放区票学术研讨会上,沈曾华来了,他微微有些驼背,满面笑容,和大家打着招呼进了会场,碰巧我身边的座位是空的,他坐在了我的旁边。 会议开了一会,沈曾华低声问我:“你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 我把单位和名字告诉他,还递给他一张名片,他看后沉吟片刻说:“哦,《中国教育报》的记者啊,好,你还很年轻。我也是很年轻时当过新四军淮南解放区报纸的通讯员和记者,那时我大概13、4岁吧,是当时年轻的新四军报纸的通讯员和记者。” 在我心中沈曾华是享誉世界的集邮家。他珍藏的“稿字四方连”为稀世珍邮。“稿”字邮票是我国解放区邮票的一种,由淮南交通站1943年发行的新闻稿件专用邮票,以用过的电报纸背面印刷,是当时给记者和报社通讯员在淮南向报社投稿时贴用的邮票,传世极少。沈曾华历任中华全国集邮联第一至五届常务理事,历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邮展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和邮展委员会主任。 后来,我当选为北京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在常务理事会上,和副会长沈曾华相见频繁,彼此交往更深了。 慢慢得知:沈曾华1922年诞生于浙江绍兴府鄞县,父亲在上海的银行任职。他9岁时,就读苏州东吴附中,受一些进步老师的影响,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开始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在参加抗日活动之初,便萌生了集邮的爱好。 在交谈中,沈曾华得知我母亲1937年底从北京到延安参加革命,投入到抗日的烽火中。他非常兴奋地说:“我和你母亲都是13、4岁参加革命,参加抗日战争,对我们来说,那是一段非常难忘的革命经历。她是老八路,我是新四军。回去代问你母亲好。” 从此,每次和沈曾华见面,他总不忘问候我的母亲。他们之间相同的革命经历,让沈曾华感到格外亲切。 因为我出生在解放后,8岁开始集邮,主要收藏新中国邮票,手头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清代、民国邮票和解放区邮票,远不成系列。沈曾华看过我的那些解放区邮票,他笑着说:“嗯,数量不多,散票多,但是也很珍贵,好好保存吧。” 他说:“有时间让你看看我的解放区邮票。” 30多年过去了,因为种种原因,加上我不愿打扰沈曾华的老年生活,最终,我没有看成沈老的解放区邮票,成为永远的遗憾。 在一次集邮展览上,沈曾华在解放区邮票展的展框前和我巧遇,他主动拉住我,让同行的人帮我们俩拍了一张合影,这成为我和沈曾华唯一的合影。这张合影,一直静静地放在我的集邮活动相册中,每每翻开看看,都不禁心情激动。 每次在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常务理事会上,沈曾华都会对我说,你应当注意搜集身边集邮家的信息,写一写你熟悉的中国集邮家。我从2004年开始,就开始注意收集身边集邮家们的相关信息,沈增华也在我的采访名单中。 但是,因为我的本职工作非常忙,又常常要值夜班,这批文章我迟迟没有动笔,我也一直没有机会专门采访沈老。 2006年4月,沈老去世的消息传来,我整个人都是懵的。我眼前浮现出沈曾华那亲切的笑脸,他仿佛又驼着背,慢慢地走到我的面前,坐在我对面,和我一起愉快地交谈。 我知道,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交往历史了,是过去式了,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没有机会专门采访沈老,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2006年4月,沈老去世的消息传来,我整个人都是懵的。我眼前浮现出沈曾华那亲切的笑脸,他仿佛又驼着背,慢慢地走到我的面前,坐在我对面,和我一起愉快地交谈。 ?我知道,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交往历史了,是过去式了,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没有机会专门采访沈老,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 ???? (本章完) 第22章 赵人龙——中国研究大龙邮票第一人 第22章赵人龙——中国研究大龙邮票第一人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22) 《22、赵人龙——中国研究大龙邮票第一人》 顾雪林 1986年,北京市集邮协会举行首届集邮学术研讨会,我作为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长,应邀赴会参与宣传报道。当时,北京市集邮协会学术部负责人张林侠负责发出邀请,《北京集邮》总编王路负责接待我们这些与会记者。在那次学术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见到赵人龙,递了一张我的名片。 赵人龙把我的名片拿在手中,放在他的近视眼镜前仔细看了一会,笑着对我说:“哦,你是《中国教育报》记者啊,属于教育部吧,也来关心集邮啊,很好嘛。” 我恭恭敬敬地回答:“是,我们报是教育部的机关报,我们有副刊,经常选登一些集邮的稿件。” “那你们登不登有关大龙邮票研究的文章?” 我一时有些愕然,不知该如何回答,就说:“集邮方面太专业的学术文章,可能登不了。” “哦。”赵人龙一下子没有了和我交谈的兴致,我们相识后的第一次谈话,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 以后,凡是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学术研讨会,我都能和赵人龙见面,他常送我一些有关大龙邮票研究的论文复印件,我看不太懂,也就没有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从现在想想,有些可惜。 赵人龙和人交谈时有一个特点,他只是低着头和你交谈,从不和你对视。看起来,他好像不是在和你交谈。我开始以为是因为彼此不熟悉。后来才知道,这是他的习惯。 赵人龙的个人经历,和“鸟王”李伯琴非常相似,两个人都是高级工程师,赵人龙是水电高级工程师,是中国最早参加三峡工程设计的54名工程师之一。两人不同的地方是,李伯琴酷爱收藏动物邮票,而赵人龙一生钟情于清代大龙邮票的研究,为此痴迷一生。 赵人龙写过很多关于清代大龙邮票的研究文章,详细到版式和齿孔,一般集邮者,很难读下去。说实话,我也是一般集邮者,我读赵人龙的大龙邮票研究文章,常有嚼蜡之感,很难读下去。我把自己的这个体会,当面告诉了赵人龙。老先生笑了,笑得像个孩子。他第一次直视我,对我说:“你很坦率,读不懂,很正常。因为你收藏的清代大龙邮票太少,不足以支撑你阅读我的研究文章。”我对赵老的话,深以为然! 我有很多赵人龙签名的集邮品,他喜欢使用自己随身携带的钢笔,流畅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字体粗壮有力,很有个人特点。 一个集邮家,90多岁还曾和你一起参加集邮活动,想起来就令人心情澎湃,,,我曾望着90岁高龄的赵人龙缓步走进集邮研讨会的会场,敬佩之情,油然升起! 2014年12月6日凌晨1时,鼓楼集邮研究会副会长、集邮家赵人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一代大龙邮票和红印花邮票的研究者,97岁的赵人龙仙逝。他是我认识的最长寿的集邮者之一,愿赵老一路走好,在天堂继续研究你的大龙邮票和红印花! —————————————————————— 《赵人龙小传》 赵人龙(1918年3—2014年12月6日)江苏常熟(今张家港市)人,现居北京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民国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赵欲仁长子。1940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土木系,1945年到美国垦务局及科罗拉多大学研究院学习水力发电工程专业,获科学硕士学位。是中国最早参加三峡工程设计的54名工程师之一。1947年回国后,曾任民国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工程师。解放后,始终在水电行业工作,为新中国水电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4年获国务院发展我国工程技术事业突出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不但在自己的专业工作方面成就巨大,还是我国著名的集邮家,集邮界泰斗级人物。1930年开始集邮,为解放前中国三大集邮团体(中华邮票会、新光邮票研究会、申戍邮票会)会员。现为中国邮票博物馆邮票鉴定专家,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顾问;《集邮》、《集邮博览》杂志顾问。重点收集研究中国早期邮票(清代大龙邮票、小龙邮票、万寿邮票及加盖邮票、红印花加盖邮票)和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写作有集邮论文三万余篇,遍及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集邮刊物。 《关于大龙邮票》 赵人龙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代由海关试办邮政,但仅为外交使团等少数机构服务,且邮件上仅盖邮戳,并粘贴邮票。直到1878年(光绪四年)才接收商民信件,并发行了第一套邮票。 这套邮票面值为一分银、三分银和五分银三种,因为票幅较大,集邮界成为大龙邮票。大龙票从1878年一直使用到1885年,才逐渐为新发行的小龙票代替。1897年大清国家邮局正式成立,同时因币制改革,邮票面值也由纹银(单位为两、钱、分)改为洋银(即银元,单位为元、角、分),大龙邮票就停止使用了。 根据前人记载大龙票的发行总数为:一份银206486枚、三分银557868枚、五分银239610枚。 大龙票发行到现在已有130多年了,当时集邮的人很少,所以绝大部分都已毁去,估计现在保存在集邮家手中的每种都不到一万枚了,其中双联以上的更少,至于全张的大龙票乃是华邮早期票中的珍品。 大龙票按三种面值先雕刻成三个母模,由于是分别雕刻的,所以龙身的花纹、四周的云纹、水浪都有区别。然后用母模再翻铸成子模每种25个。受到当时制版技术的限制,每一个子模都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称为子模特征),因此可以逐枚辨认。在大龙票最初发行的6-7年间,曾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刷过多次,所用纸张和邮票刷色,各个时期都有变化。最初印刷时将子模排成5行,每行5枚,所以全张共25枚邮票。可每印完一批,就将25个子模拆散,再印时又重新组合,因此25个子模的排列位置每次都有变化,每变化一次就称为一个版式。 大龙票的印刷大体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从1878年开始,印在较薄而透明的纸上,相邻两枚邮票图案间的距离为2.5毫米,简称薄纸票。第二期从1882年开始,印在较薄而易破损的纸上,邮票图案间距离加大至4.5毫米,简称阔边票。第三期从1883年开始,印在较厚而不透明的纸上,邮票图案间距离又恢复为2.5毫米,简称厚纸票。邮票的齿孔为12?度,都是线式孔,但厚纸票的后期齿孔发毛,所以细分可以区别为厚纸光齿和厚纸毛齿两种。邮票背面均刷有胶水。阔边三分银票有一部分是横5纵3全张15枚的版式。在印刷厚纸票时,因发现有些子模已严重磨损,故每种面值都剔除5枚,排成横5纵4或横4纵5的20枚全张。 根据我国已故邮学家陈湘涛和奥地利集邮家豪克、英国集邮家罗斯伟等人的研究结果,确定一份银至少有7个版式,三分银至少有15个版式,五分银票至少有7个版式。 由于大龙邮票存世数量较少,广大集邮爱好者不可能人手一套。但我们可通过参观集邮展览或老集邮家的邮集,同样可以欣赏既古朴可爱,又具有民族风格的我国第一套大龙邮票。 ??——一个集邮家,90多岁还和你一起参加集邮活动,想起来就令人心情澎湃,,,我曾望着90高龄的赵人龙缓步走进集邮研讨会的会场,敬佩之情,油然升起! ? ???? (本章完) 第23章 张国华——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中国集邮宣传的实际组织者 第23章张国华——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中国集邮宣传的实际组织者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23) 《23、张国华——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中国集邮宣传的实际组织者》 顾雪林 翻开全国集邮联主编的《中国集邮史(下)》第614页:“全国集邮联于1992年7月16日召开了集邮宣传工作会议,成立了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36人组成,成志伟任主任,王晨、魏建华、顾雪林、张国华为副主任。”我的名字居然也写进了集邮历史书,好歹也算个集邮历史人物了,呵呵。 王晨如今的名气太大,我还是不写了。张国华的副主任好像是后来补进来的,因为纪念封的签字上没有他。魏建华我不熟悉,也不认识,搞不清楚是哪个部门的,好像在会上也没有见过他,纪念封的签字上也没有这个人。 在我的记忆中,集邮宣传工作会议开了两天,于17日结束,并成立了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36位委员的名字,我今天也记不清了,好像有来自工青妇的代表,还有一些新闻媒体的记者。当时有一个纪念封,上面有参会人员的签字,但是我至今没有找到。 (2022年5月19日补注:纪念封后来我找到了,在纪念封上签字的有:全国集邮联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天瑞;全国集邮联副秘书长刘钟林;黑龙江省集邮协会秘书长、省邮票公司经理、全国集邮联协助宣传口工作的负责人刘佳维;老红军周之同;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成志伟(宣传工作委员会主任);新四军老战士沈增华;北京市集邮协会会长杜庆云;集邮家梁鸿贵;新华社记者应鸿(后因车祸去世)、李晓建;人民日报市场报记者邹大毅;中央电视台编导李近朱;中国青年报记者罗庆朴;解放军报记者刘格文;中国教育报记者顾雪林(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日报记者康宏志;农民日报记者程鸿飞;光明日报记者赵学礼;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王存志;还有李鸿远和刘凯鹏等。光明日报记者王晨(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因为当天值夜班出报纸,委托顾雪林代其请假,特派光明日报记者赵学礼代表他参会。 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应当有:刘佳维、成志伟、王晨、顾雪林、应鸿、李晓建、邹大毅、李近朱、刘格文、康宏志、程鸿飞、罗庆朴、王存志、李鸿远、刘凯鹏等36人。) 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的实际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全国集邮联刘钟林副会长的指导下,由张国华副主任实际负责。 成志伟工作繁忙,只能提一些集邮宣传工作上的指导意见。 魏建华好像我从来就没有见过,对此人没有任何印象。 所以,可以毫不客气的说,那时,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是张国华实际主持,我利用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记者队伍,在一旁协助他。这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的实际情况。 在全国集邮联主编的《中国集邮史(下)》第616页,有这样的记述:“1989年,全国集邮联与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谊会举办了全国最佳集邮宣传报道文章评选活动。”请读者注意,当时,北京并没有“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谊会”,该会的正确名称应当是:“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这部书出版于2000年,当时的全国集邮联领导在审核此书时,刻意修改了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会名,将“联合会”改为“联谊会”,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误导读者,不符合历史事实。本会从成立至今,就叫: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是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团体会员,至今如此,坐不更名,行不改姓!本会成立之初,在京的20多家新闻和出版单位都相继成立了集邮协会,我们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顺理成章啊,怎么好像还动了谁的奶酪?怪事咄咄。为此我特在此,斧正史实。 对我这个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会长来说,本会好不容易进了一回《中国集邮史》,还被人改了本会名字,实在是遗憾,遗憾啊! 张国华在和我合作时期,从来没有找过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名称上的麻烦,从来是称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我不知道他当时是否承受过来自某些协会领导的压力。 如今,那“某些人”早就退出集邮舞台,已经彻底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再也无法掀起那些“想法怪诞”的浪花了。 再有,成立一个“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应当找一批干实事的记者和宣传工作者,弄一些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在委员会里挂名,有何意义?说到底,我不过是个集邮爱好者,有自己的工作单位,在集邮协会,就是个义务帮工,开心就合作一把,不开心我就闲云野鹤,当个自由自在的集邮者。没必要仰人鼻息! 我在和张国华合作期间,工作上一直很愉快,合作很顺利,很开心。我们一起策划了很多宣传集邮的活动,调动了北京各报纸的副刊版面和新闻版,发了大量有关集邮知识和集邮活动的文章,成果颇丰。 我至今还怀念和张国华合作的日子。 我和张国华已经十多年没有见面了,不知他近况如何?很想念他! ??——说到底,我不过是个集邮爱好者,有自己的工作单位,在集邮协会,就是个义务帮工,开心就合作一把,不开心我就闲云野鹤,当个自由自在的集邮者。没必要仰人鼻息! ? ???? (本章完) 第24章 忆和南京军旅集邮家葛建亚交往二三事 第24章忆和南京军旅集邮家葛建亚交往二三事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24) 《24、忆和南京军旅集邮家葛建亚交往二三事》 顾雪林 我和南京军旅集邮家葛建亚是如何认识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好像先是相互通信,然后慢慢熟悉了。至于是谁先给谁写的信?怎么联系上的,我实在是记不清了。那是太遥远的往事了。 30多年前,大约上世纪90年代初,我就和葛建亚有通信联系,相互寄集邮品。我手头存有很多葛建亚当时寄给我的各种首日封、纪念封。那时,葛建亚在中国人民海军舰艇学院当教员,有军籍,但我没有看见过他的军装照。 大约是在1998年,我到南京采访。白天采访很忙,第二天,我要赶回北京。当天晚上,南京新闻界的朋友们请我到当地的卡拉ok厅唱歌,我在歌厅给葛建亚打电话,约他到卡拉ok厅见面。 葛建亚来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这次见面,我们俩留下了一张非常宝贵的合影。我今天把当年的合影找出来,看到那时年轻的葛建亚,相貌堂堂,梳着那时流行的一边倒的头发,身穿圆领毛衣,上半截是浅灰色,下半截是深灰色,胖瘦适中,很潇洒的一个人。我们的年龄大致相仿。葛建亚属于性格非常温和的集邮者,温文尔雅,人长得很帅,个子很高,大约有1.8米,当时在座的南京的几位年轻漂亮的女记者对葛建亚很有好感,希望和他认识。我不了解葛建亚的婚姻状况,不好乱做红娘。我当时私下告诉了葛建亚,他微微一笑,脸有些红,一笑了之。 从此,我和葛建亚依旧是通信不断,他给我寄了很多集邮品,很多是他参加南京当地集邮活动的首日封,使我对南京当地的集邮活动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南京的集邮活动很活跃。我也常常在《集邮》杂志和《中国集邮报》上看到葛建亚写的集邮文章,文笔流畅洗练,在一些集邮研究问题上,思考很有深度。 大约是2004年,葛建亚出版了他的专著《集邮求真》,他在书中说道:“集邮,玩玩而已。”不错,集邮者就是在集邮的玩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各种知识,养成了良好的个人生活品质。 古人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我与葛建亚的集邮交往,属于嗜好挚友。 2004年,西城区集邮协会召开青少年集邮研讨会,葛建亚来了,他和我都在会上发表了论文。我写的论文是《浅论我国青少年集邮的社会环境》,葛建亚写的论文题目我记不清了。这是我们的第二次见面,粗看起来,他的头发还很黑,相貌变化并不大。 2015年9月24日上午9点,“第八次全国民间集邮研究会联谊活动”在北京丰台区东风宾馆举行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家民间集邮组织的近200位集邮者参加了开幕式。南京集邮家葛建亚和武汉集邮家郭迅都来了。 我和葛建亚时隔11年再次相见,双手紧握的那一刻,我看到了葛建亚的花白头发,他的背也稍稍有点驼了,岁月沧桑,终于在我们各自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送我一本他写的《莫愁轩集邮词笺随笔》,是他的集邮诗集,写得很有真情! 我祝我的这位集邮老友,南京的邮坛宿将,青春再度焕发,集邮成果日益勃发! ...... 附: 《大手笔葛建亚》 南京大手笔葛建亚:南京市邮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现任江苏省集邮协会副会长。 葛建亚主持《集邮报》上“刀削面”栏目达数百期,于1991年前后在《金陵邮坛》撰写过《集邮文化概论》文章后,后又发表一系补充文章。 参与了《实用集邮技巧》策划和部分写作,由江苏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出版《集邮求真》(上下册)后又出版了《莫愁轩集邮词箋》。 葛建亚参与《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国集邮史》等分科主编及撰写。 他在主编《文献集邮》以及《江苏集邮》时,对邮友的稿件常是改得一塌糊涂,一篇稿子画满了他自己的文字,对别人邮文如同对自己邮文那样。 (本章完) 第25章 刘格文少将——解放军中的集邮家 第25章刘格文少将——解放军中的集邮家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25) 《25、刘格文少将——解放军中的集邮家》 顾雪林 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认识的军旅集邮家很少。 最近细细清点:我认识武汉军旅集邮家马麟、南京军旅集邮家葛建亚、《海军报》军旅集邮家段跃中和《解放军报》军旅集邮家刘格文。如今,这些人都是集邮界的名人啊。呵呵,我还真认识不少军旅集邮家。 在上述这些军旅集邮家中,我认识刘格文最早。大约在30年前,那时,他挂着上校军衔。我们共同出席北京市的一个集邮学术研讨会,相互认识了。之后,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增选刘格文为我会的常务理事。 在新闻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记者和现役军人交往要慎重。我和刘格文的交往,一直遵守这条不成文的规定,我和刘格文只在相关的会议上交往交流,不涉及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所以,刘格文在北京的家我从来没有去过,尽管我很想看看刘格文的那对双胞胎女儿。 记忆中,我和刘格文只单独吃过一次饭,地点在北京青少年活动中心附近的一家饭馆。饭局中还有当时的《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集邮爱好者于宁。大家就是谈集邮和集邮热点问题,不涉及其他。 现在想想,我和入刘格文的交往,也算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收到过刘格文寄给我的一些纪念封和首日封,不多。我是否寄给他过集邮品,实在是记不清了,我知道,因为忙,我寄给邮友们的集邮纪念品不是很多。 刘格文曾任《解放军报》编委、评论部主任;我曾担任《中国教育报》编委、国际部主任、社会周刊部主任和文化社会部主任。我们俩的特点是,还能写点让人爱看的集邮文章,喜欢探讨集邮问题,喜欢研究集邮活动的未来发展。 刘格文性格非常和善,常常笑着和你讨论问题,不喜欢显露军人的威严一面,而是喜欢用军人温情的一面和大家交流。刘格文善于交际,善于交流,谈起热门集邮话题,总是娓娓道来,潇洒热情,言语间不乏幽默。刘格文曾写过《猴票》一文,洋洋洒洒,文字洗练,推论在理,很受集邮者们的欢迎。 我和刘格文一起参加的各种集邮活动很多,相互间很熟悉。我看着刘格文从上校、大校到将军的成长,很为他高兴。 有一段时间,我高龄的母亲病重,我在医院照顾母亲,有几年很少参加集邮活动。 有一次,在朱祖威组织的外国邮票评选发奖大会上,我在台上照相,有人在观众席上大声喊我,我驻足一看,是刘格文少将,我们相互热情的打招呼,这是我们相隔几年后的第一次见面。 后来,参加朱祖威的葬礼,我们在葬礼上见过面,当时都很悲痛,谈话不多。 2016年7月30日《纪3无齿邮票探源》一书在北京出版,该书主编李伯琴在北京兰州饭店主持了新书发布会。该书由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出版。该书名誉主编蔡文波、高级顾问王三义、主编:李伯琴。该书编委:马俊昌、王世兴、刘劲、李虹、李潮、李益新、杨建林、顾雪林、蔡旸。 刘格文参加了该新书的发布会,呆的时间不长,没有在会上发言,没吃午饭就走了,他好像很忙。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华夏专题邮会会长(中国癌症放射治疗仪研制总工程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李伯琴,李伯琴夫人摄影家郭丽珠、中国邮政博物馆前馆长王三义、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文物鉴定专家李虹、原中国邮票博物馆鉴定室主任关鹤舞、国家质检总局执法司处长杨建林、国家信访局办信司原副司长李益新、《中国邮政报》主任李潮、《集邮》杂志总编辑刘劲、《中国集邮报》总编辑蔡旸、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会长顾雪林、中华全国总工会集邮协会会长王世兴等在会上发了言。 这次活动,是我和刘格文的最后一次见面。之后连续两年,我都在医院照顾母亲,基本很少参加集邮活动了。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各种集邮活动几乎是戛然而止,让集邮者们彻底断了联系,一个个被困家中,如热锅蚂蚁,没头苍蝇。 2022年2月,我终于参加了一次由《中国集邮报》总编蔡旸和集邮摄影家王宏伟在报社附近举行的小范围集邮稿件座谈会,在座的有集邮家王渭、岳晓湄,还有《中国集邮报》编辑小鲁。当时,我有一种3年困顿家中之后,重见天日的感觉。 一晃,3年过去了,军旅集邮家格文将军还好吗?甚为挂念!并祝他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我近日查看到贵网统计的数字,发现我的很多部小说,都是17岁以下的阅读者,难道,年龄大一些的人,不在网上阅读吗? ?再有,我知道,现实中,有很多女性在网上阅读我的《戴翡翠翎管的男人》,可你们网上的统计数字中,竟然没有一位女性阅读者,这使我怀疑这个统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只有《集邮风云人物》一文有很多女网友在阅读,这让我不明白,集邮者中男性为多,这些喜欢阅读集邮人物的女性,而且都是24岁以下的女生,难道她们都是集邮者?她们为什么爱看这篇长篇连载? ? ???? (本章完) 第26章 李近朱——集邮家中的文学才子 第26章李近朱——集邮家中的文学才子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26) 《26、李近朱——集邮家中的文学才子》 顾雪林 记不清在哪一届集邮展览上,我第一次看见李近朱的音乐集邮专集《维也纳的音乐故事》,非常喜欢。进一步了解,才知道该专集作者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记者。而且,他从1952年就开始集邮了,可以说是首都新闻界的一位集邮前辈。 后来,在一次集邮研讨会上,我第一次和李近朱见面,交谈了几句,很是投机。得知他1969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现为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在电视及音乐两个领域中多有建树,且集邮成果颇丰。 从那时到现在,我认识李近朱也将近30年了。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我请中央电视台高级编导李近朱和《解放军报》评论部主任刘格文吃饭,当场请他们二人加入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他们俩同意了,那一年,他们二人还当选为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常务理事。当然,这个会员,编外成分更多一些;这个常务理事,荣誉的成分更多一些。 李近朱在文学才能上和王渭非常相似,两人都属于才情横溢的人,且激情似火。王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常常诗情勃发,出口成章;李近朱更像一位满腹经纶的散文家,他的文笔细腻流畅,情感丰富,感染力极强。他们俩人在各种集邮研讨会或座谈会上,都喜欢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且言之有物,说理性强,与会者都非常喜欢听他们的发言。 李近朱曾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伏尔加日记》、《大京九》、《感受交响音乐》和《再说长江》等大型电视节目中担任编导或总编导,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及“五个一工程“奖,在本职工作上,他是一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 我最近翻看照片,发现李近朱出席过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很多活动,也常在我们举办的各种集邮研讨会上发言。 2012年10月20日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科学、影视、新闻、外邮)四方集邮联谊会、中国科学院集邮协会、影视界集邮联谊会和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在北京召开“呼吁发行钓鱼岛邮票研讨会”,会上郑重向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出《倡议书》:希望我国邮政部门早日发行《钓鱼岛》邮票。全国集邮联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佳维、全国集邮联副会长李近朱、四方集邮联谊会会长、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渭、鼓楼集邮研究会会长、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副会长朱祖威和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会长、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会会长顾雪林等与会,并都做了精彩的发言。 2017年11月5日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在北京举行。在京的集邮家李近朱、蒋鹏凌、鄂文江、曹大德、吕凤翥、刘大有、王渭、岳晓湄、贡立江、李晓耕、李成申、田巍和《集邮》杂志总编刘劲、中国集邮报记者王宏伟等出席了研讨会。四方集邮联谊会会长王渭、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会长顾雪林共同主持了会议。曹大德、吕凤翥、贡立江、顾雪林、王渭、王宏伟等在会上宣读了集邮论文,李近朱也在研讨会上就集邮的未来发展作了精彩的发言。 在2017年11月之后,我和李近朱就再也没有见过面,我在医院照顾94岁高龄的老母亲,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参加集邮活动。 紧接着,就是三年的疫情肆虐全球,让中国的各级集邮活动几乎停摆。 我只能在《集邮》杂志或《中国集邮报》上不断看到李近朱写的集邮文章,知道他还在笔耕不辍,辛勤耕耘在集邮的乐园里。 很想再听听他关于集邮未来发展的真知灼见,期待那一天不久就会到来! 祝福李近朱,身体健康,笑口常开,邮识日进,再创辉煌! ...... 附: 李近朱,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在电视及音乐两个领域中多有建树。1969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专门从事外国古典音乐研究。1973年至1980年,从事音乐编辑和电视编导工作。曾在《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伏尔加日记》、《大京九》、《感受交响音乐》和《再说长江》等大型电视节目担任编导、总编导,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及“五个一工程“奖。曾出版音乐著作“交响音乐欣赏丛书”四部,《乐对贝多芬》、《德奥古典音乐大师中的“最后一人”》等八部。自1952年起开始集邮,1980年后,专攻音乐专题集邮,曾有邮集《维也纳的音乐故事》在国内、国际邮展中获金奖、镀金奖及大银奖。2007年,当选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 ??——我认为:一部完整的《中国集邮史》,应当如司马迁《史记》一样有集邮人物列传,但不要写成干巴巴的个人简历。 ?集邮人物列传,应当让那些真正活跃在邮坛上的风云人物生动活泼地跃然纸上,让喜爱集邮的读者们过目不忘。任何集邮活动,都是人参与策划的,集邮的历史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集邮人物创造的! ?谁是集邮风云人物,不是由所谓“集邮联”的几个人拍着脑袋决定的,而是集邮者在集邮活动中的影响决定的,是广大集邮者公认的。 ?在中国,应当更关注那些集邮活动家,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各地丰富多彩的集邮活动。判断集邮风云人物,不能只用是否在邮展上获奖作为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 (本章完) 第27章 王泰来——才艺超群的集邮家 第27章王泰来——才艺超群的集邮家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27) 《27、王泰来——才艺超群的集邮家》 顾雪林 在北京集邮界,大家公认王泰来是一位才艺超群的集邮家,他参与制作的各种集邮品,深受集邮者们的欢迎。他还能用漂亮的仿宋体字,刊刻集邮纪念封,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王泰来的文笔也不错,集邮研究有深度,且范围广泛,极限集邮方面尤为精彩。 我和王泰来认识,是源于1986年北京市集邮协会组织的一次集邮研讨会,那次会议的纪念封,好像就是王泰来印制的。我很欣赏他能自己印制纪念封,表示钦佩。他听后微微一笑,笑得很从容,一笑了之。从那时算起,我们认识36年了。 从此,我总是能收到王泰来寄赠的集邮品,很多是他的手绘封,非常珍贵。 王泰来为人低调,从不张扬,谦和有修养。 在集邮研讨会上,王泰来喜欢微笑着发言,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言之有据,非常吸引人。 王泰来在集邮圈中可谓是一位教父级的人物,特别是极限集邮方面,成绩斐然。王泰来先生是新中国极限集邮的同龄人。他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极限集邮起步的艰难岁月;体验了70年代末期极限集邮复兴带来的愉悦;80年代中期又热忱地投入极限集邮的收集与研究中。其极限邮集《北京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极限明信片》在90年代的国家与世界邮展中均获较高奖项,中国的极限邮集走出国门参加世界邮展此为首例。此外,王泰来还发表了多篇极限集邮研究的文章,在集邮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据《中国集邮报》记者王宏伟在他的集邮博客上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的一些中学生与外国中学生交友通信,与王泰来联络的是一位喜欢集邮的外国学生,他寄来一枚明信片,王泰来看见那明信片不禁怦然心动。片面贴的邮票竞和明信片面画一模一样,都是建筑风景,邮票和明信片同盖一个邮戳。才13岁的王泰来觉得这个片很好玩儿,决定回赠他一张。可是跑遍了中国集邮公司、西单和东安市场邮票店都没买到这类明信片。后来看到天安门明信片和天安门普票图案一样,他突发奇想:把邮票贴上,盖个戳不就行了吗?于是,王泰来制作了他几十年集邮岁月中的第一张极限片。” 据中国极限封研究者说:任福田和王泰来是我国极限集邮先行者的代表。1957年10月,任福田亲手制作了几十枚《武汉长江大桥》(纪43)盖首日纪念邮戳的极限明信片,珍藏于世。1958年6月,王泰来也亲手制作了《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纪50)极限明信片等。从此,王泰来不断收集、制作中国极限明信片,其数量之大、题材之广、戳型之多,令世人瞩目。 再往前说,1955年第11期《集邮》刊载了夏中汉先生的《收集美术明信片》,该文最后一节介绍了当时国外极限明信片的制作、收集和分类方法。该文发表比所谓极限集邮的鼻祖马里安·海茨斯基要早整整一年。 2017年,集邮家王泰来向中国集邮家博物馆捐赠了包括《远去的大清帝国——解读清代手绘明信片》、《见证1900-1911——解读晚晴明信片》在内的十余本专著。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筹备组组长倪文才接受了捐赠。 上海拍卖行2021年秋季邮品拍卖会,王泰来收藏专场共312件拍品,成交率90%。其中3020号兵部兵票拍得18400元,3036号清代试卷拍得57500元,3071号吴作人亲笔实寄封拍得17250元(见图),3074号刘炳森亲笔题字封拍得13800元,3093号黄永玉版画原作“保护森林”(特27邮票第二图)拍得23000元,3107号志愿军慰问片实寄拍得17250元,3125号美术明信片(美1-美26)大全套拍得13800元,3133号“开国大典”极限片拍得20700元,3151号纪50“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极限片3枚一套拍得21850元。上拍的邮品业务经理唐承达表示,在当前的背景下,2021年秋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好!” 晚年的王泰来,耳朵的听力急剧下降,在很多集邮研讨会上,总能看见王泰来用手遮着耳朵听会。对此,他笑谈道:“我的耳朵听力下降,但我对集邮的热情不减。” 是啊,这样一位对集邮热情不减的才子王泰来,我永远敬重你! 附: 王泰来1942年生于北京。笔名:王扬、晏平、泰军。曾任《集邮研究》、《集邮》杂志编辑。 王泰来10岁起集邮,现藏品多元且***括了票、封、片、简、戳诸范畴;其邮识底蕴厚重。 王泰来的业绩主要体现于收藏、集邮研究、极限集邮研究与组集参展等各个方面。 ??——我刚刚查看到贵网统计的数字,发现我的很多部小说,都是17岁以下的阅读者,难道,年龄大一些的人,不在网上阅读吗? ?再有,我知道,现实中,有很多女性在网上阅读我的《戴翡翠翎管的男人》,可你们网上的统计数字中,竟然没有一位女性阅读者,这使我怀疑这个统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只有《集邮风云人物》一文有很多女网友在阅读,这让我不明白,集邮者中男性为多,这些喜欢阅读集邮人物的女性,而且都是24岁以下的女生,难道她们都是集邮者?她们为什么爱看这篇长篇连载? ? ???? (本章完) 第28章 林轩——集邮家中的多面手 第28章林轩——集邮家中的多面手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28) 《28、林轩——集邮家中的多面手》 顾雪林 北京的很多集邮家,我都是在1986年的一次北京市集邮协会集邮学术研讨会上认识的。和林轩也是这样,我们相识36年了。从黑发青年,到如今的老当益壮,36年,转瞬即逝! 在北京的众多集邮家中,林轩是大家公认的多面手,他是集邮者、也是集邮研究者;是集邮协会的组织者,也是集邮品拍卖师。 林轩年轻时,是一个非常帅的小伙子,架一副白框眼镜,风趣幽默,文质彬彬,一口流利的北京普通话,讲得深沉清晰,就像是电视播音员的话。在朗诵方面,他的才能应当不输给集邮家、大诗人王渭,二人至少旗鼓相当。 林轩是一位非常热情的人,记不得是哪一年,北京市有一个集邮展览会想要介绍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情况,希望我们能提供几幅展框。那时我们工作上都很忙,没时间弄展框,想放弃。林轩知道后,主动帮我们搞贴片和展框,非常及时地宣传了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他和那些总想修改你的会名的某些集邮组织的负责人,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对他非常感激,此事一直念念不忘,他当时做的邮展贴片,我一直保存至今。 集邮者之间的相互帮助,很多都是不求回报的,集邮者中的热心肠很多,林轩就是其中的一位。人家不求回报,但是,我们这些被帮助者,是不能忘记别人的无私帮助的,点点滴滴,都要记在心头,这样才能纯净自己的心灵,做一个纯粹的集邮爱好者。 我对林轩是心存感激之情的,过去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说过,一直心存遗憾!现在借此文说出这种对林轩的感激之情,我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舒服了很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其实,这么多年我喜欢在北京集邮圈里混,就是因为这个圈里有许多心灵纯净的非常优秀的人,他们心地善良,一心扑在集邮上,心无旁骛,自得其乐。受到的熏陶久了,我的心灵也会在春风细雨中得到净化。和他们在一起时,我学会了“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去计较那一点一滴的得失;既学会了集邮,也学会了做人。在谈到集邮的乐趣时,人们好像很少提及这一点,但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的感受很深。 实话实说,集邮者中有没有心理阴暗的、猥琐的、占便宜没够的,坑蒙拐骗的,当然有。在看到这些人时,我想起老集邮家吴凤岗对我说过的一段话:“你不要过多地关注这些心理阴暗的人和事,你把眼光放高一些,跃过这些人,去看看那些心灵纯净者,那些无私奉献者,那些真正的集邮者,他们的所作所为,会不断净化你的心灵,提高你的素质。”对吴老的这段话,我深以为然,奉为座右铭。 人啊人,看多了,就会见怪不怪。知道,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生! 林轩在首都集邮者中有一个绰号“京城第一拍”,那是因为他主持了北京首届集邮品拍卖会,是当时的集邮品拍卖师。在拍卖会上,林轩善于活跃气氛,举牌之间,落槌之后,他总是面带笑容,不卑不亢,从容应付,游刃有余。在那次之后,林轩又多次主持集邮品拍卖活动,成为京城知名的“第一拍”。 林轩是北京第一家集邮组织“鼓楼集邮研究会”的首批会员,年轻有为的他,集邮资历颇深。 林轩还长期主持《集邮博览》杂志,为很多集邮爱好者刊登稿件作嫁衣裳,为他们的文章发表锦上添花。 在朱祖威去世后,林轩承担起外邮集邮研究会的责任,带领外邮集邮研究会加入“北京四方集邮联谊会(中科院集邮协会、影视界集邮联谊会、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和外邮集邮研究会)”,担任副会长。林轩还是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顾问。 我最近在网络上看到,林轩人到晚年,还积极参加“3u集邮”活动,集邮加旅游,四处游览不亦乐乎。 一个集邮者,如何在晚年继续延长自己的集邮生命,做到青春不老,林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给我们打了样,作出了表率。 集邮家林轩,从年轻帅到老年,青春常在;从邮展帅到“3u”,邮乐永存! ??——这组系列,朋友们很爱看,每篇想看更多内容,,,我的精力有限,很难。,,,只好提供芳草携菁、雪泥鸿爪,,,聊作下午茶,品茗之间,一笑了之。,,,我很喜欢看史记,,,项羽一生波澜壮阔,司马迁只摘取鸿门宴、霸王别姬、四面楚歌,,,让人难忘! ?,,,,, ?,,,,, ?少,有时,有少的好处,,,淡淡清香,润物无声,飘散无踪,,,, ? ???? (本章完) 第29章 严忠辉——80年代—90年代初期,中国集邮宣传的实际组织者 第29章严忠辉——80年代—90年代初期,中国集邮宣传的实际组织者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29) 《29、严忠辉——80年代—90年代初期,中国集邮宣传的实际组织者》 顾雪林 我在第23篇中国集邮人物列传中介绍了全国集邮联宣传部部长张国华。其实,在张国华之前,还有一位全国集邮联宣传部部长,是位女同志,叫严忠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中国集邮宣传的实际组织者是严忠辉。 1985年,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在北京《工人日报》成立,全国集邮联当时派宣传部长严忠辉莅临成立大会,她在成立大会上,代表全国集邮联,对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支持和祝贺。由此开启了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和全国集邮联在集邮宣传上的将近30多年的密切合作。 当年,到会的还有北京市集邮协会秘书长李保联;《集邮》杂志总编姚振亚、编辑郝法泉等。与会的记者有:工人日报记者高莎;北京日报记者康宏志;人民日报记者曾晓红;人民日报市场报记者邹大毅;农民日报记者程鸿飞;法制日报记者曾晓明;人民出版社编辑牧宿超;原子能出版社编辑邢启祥;以及记不清单位的李雄、陈宇、秦颖和殷永革等。 我至今还保存着严忠辉、姚振亚和郝法泉他们当年出席成立大会的珍贵照片和签名纪念封。 2015年我曾经在我的《京城翎管王》博客中发文《当那些熟悉的邮友一个个离你远去》,沉痛悼念严忠辉。我在该文中写道:“严忠辉曾任全国集邮联宣传部负责人。我近日从《中国集邮报》王宏伟的博客中,第一次知道严忠辉去世了!颇感意外,也很感慨!她应当才刚60多岁吧,怎么会呢? 我第一次见严忠辉,是1985年在‘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她当时代表全国集邮联到会祝贺。和她一起来的,还有当时《集邮》杂志的负责人姚振亚、编辑郝法泉,他们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让我们这些与会的首都各大新闻媒体和出版社的记者编辑们非常高兴。 之后,严忠辉负责全国集邮联和‘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工作联系。曾和我们一起策划了很多集邮报道活动。 印象中,严忠辉总是乐呵呵的,遇事喜欢和大家商量,有什么全国集邮联组织的集邮活动,她总是第一时间通知我们,一起商量,精心研究报道计划。 一天,我从刘钟林副秘书长那知道,严忠辉的年龄比我大一些,但大多少?我也没敢问。 严忠辉和《集邮》杂志李玲大姐一样,工作中很有大姐范,总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不由得让人叫好。 我和严忠辉一起合作了大约10多年以后,接替严忠辉工作的张国华来了,我和严忠辉的工作联系渐渐地少了。 2010年左右的一天,在地铁列车上,突然座位上有人叫我,我低头一看,是在座位上的严忠辉,我非常激动,和她紧紧握手,我们已经好久不见了。我们一起聊了好一会,我要先下车,相约以后见面再好好聊聊。 我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现在想来,这是一次只有上帝才能安排的见面,可惜我当时一无所知)! 她何时去世的?我一直不知道。 我之所以特别提到严忠辉,是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她好像并不集邮,但很热衷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宣传工作,工作非常努力,很有亲和力和团结精神的一个人。 在我们中国集邮的大家庭中,有很多严忠辉这样的同志,他们可能不是集邮家,甚至也不是集邮者,但他们是热心为广大集邮者服务的集邮协会的工作人员,他们处处以集邮的大局为重,悉心为集邮者服务,能尽量团结绝大多数集邮者参与集邮活动,集邮活动有了他们的穿针引线和无私奉献,才能蓬勃发展起来。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当忘记他们!” 1985年严忠辉出席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成立大会时,大概才30岁出头,北京人,人很年轻漂亮,大眼睛,梳一个非常干练的齐耳运动短发,讲话口齿清楚,声音流畅,播音员腔,很有宣传鼓动性。 在当时的北京集邮界,全国集邮联的严忠辉和《集邮》杂志的李玲大姐,是两位公认的美女集邮宣传者,出席活动时,很容易吸引集邮者的目光。我有幸,见到了这两位美女30岁左右时最年轻靓丽的样子,并一起在集邮宣传上愉快地团结合作多年。 如今,李玲大姐很少出席集邮活动了,但我们还时不时能在一些集邮活动上见面;严忠辉大姐走了,走得那么匆忙,让人非常惋惜! 在严忠辉和张国华之后,全国集邮联宣传部来了一位叫成冬青的小姑娘,年轻漂亮,总喜欢微笑,待人谦虚和气,她好像在张国华的指导下分管了很长时间的集邮宣传工作,她和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建立了很好的工作关系,我们愉快合作了很多年。后来,成冬青调离宣传部,到全国集邮联学术部当部长了。 在全国集邮联,我还曾认识一位副会长叫刘佳维,我认识他应当很早,我在翻看全国集邮联宣传工作会议的纪念封签字中,看到了他的签名,他应当也出席了那次会议。他好像是从东北一个省级集邮协会调来全国集邮联的,最后升至全国集邮联副会长兼秘书长。佳维来自基层,很了解基层集邮者的需求,工作作风很接地气。他曾亲自参加我们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组织的关于中日那个岛屿的集邮品研讨会和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与会发表了热情的讲话,是个很接地气的全国集邮联负责人。 这场疫情肆虐3年了,岁月悠悠。 如今,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方面的负责人是谁?我不知道,也不清楚。不知道谁在联系记者。 好像全国集邮联的领导者也一直在换人,一会是邮电部的,一会是交通部的,如走马灯一般,我搞不清今天的全国集邮联一把手到底是谁。 如今,集邮舆论和文章在大众媒体上日渐凤毛麟角,很少见到。盖因为缺少像严忠辉、张国华和成冬青那样的在全国集邮联层面的集邮宣传策划人。 集邮宣传要靠大家,众人拾柴火焰高,不是靠一两个人策划于密室;集邮宣传要贴近基层,贴近集邮者,要有为广大集邮者服务的意识。 集邮宣传的口号,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不是拍着脑袋做决定的。 集邮宣传的领导者,要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集邮宣传者,打造好集邮宣传者之家,就不怕引不来金凤凰! (2022年3月3日) ??——伟人曾说:“牢骚太盛防肠断”,我深以为然。 ?又有俗话:“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中国人的语言,就是这么充满辩证法! ?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网络与集邮”学术研讨会,第十次“邮品交流会”2013年12月8日在北京中科院微电子所职工活动中心会议厅举行。 ?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顾问、邮票设计家黄里,全国集邮联副会长刘佳维,<集邮>杂志总编辑刘劲、记者汪明,集邮家林轩、吕凤翥、沈国荣、刘大有、曹大德、周良、王宏伟、李小耕、邱举良、尚长虹,民俗集邮研究会会长杨自学、邮来邮网编辑马青青等近40位集邮朋友出席了研讨会。 ? ???? (本章完) 第30章 《集邮博览》主编 我的集邮密友刘生平 第30章《集邮博览》主编我的集邮密友刘生平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30) 《30、《集邮博览》主编、我的集邮密友刘生平》 顾雪林 我认识的集邮朋友很多,一般不发展为密友关系,密友——一定是无话不谈的。我和刘升平碰到一起,总是无话不谈,属于密友,至少我自己这样认为,人家刘生平怎么看,我也不知道。 我邀请刘生平参加我们的集邮活动,他再忙,也会来,实在不能来了,也一定会提前打个电话告知。刘生平要是希望我给他提供稿件,时间再紧,我也会连夜赶稿,按时交稿。这就是密友。 我认识刘生平很早,自从我1985年6月踏入北京市集邮协会的第一步,就认识了在那里协助负责集邮研究和宣传工作的刘生平。刘生平留一个寸头,总喜欢微笑着和你聊天,为人谦和,态度诚恳,很热情的一个人。 在我早期的集邮宣传工作中,原《北京集邮》总编王路和编辑刘生平,给我的帮助最大,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逐渐认识了北京几乎所有的集邮家。这两位集邮朋友,我永远不会忘记! 我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写到王路。 我之所以说王路和刘生平给我的帮助很大,是因为他们那时的帮助,都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是真诚的,是热情的。 在那时,我们三人年龄相仿,我当时仅仅是《中国教育报》新闻部的主任助理,一个普通记者而已,除了舞文弄墨,也回报不了他们什么,所以,我很看重他们当时和我之间的友情,尽管王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总编的位置,但我之后见到他,总是热情相待。 友情这个东西,是没有价格的,不能待价而沽!人和人之间的友情,建里起来就很不容易,常常要靠缘分,怎么能说没就没呢?我对待友情的态度,就是一个词“真诚”,我不会轻易负朋友,我从不把友情当破纸,说撕就撕。如果在真诚面前还要负我的人,那就本来连朋友也不是,更谈不上是“密友”。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北京市集邮协会在会长杜庆云的领导下,非常朝气蓬勃,一片欣欣向荣。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从成立起,就被接纳为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团体会员,一直很受照顾和重视。我后面也会专门写到杜庆云老会长。 我很快被选为北京市集邮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学术委员;聘为北京市集邮协会集邮宣传方面的顾问。 我当时才30出头,毛头小伙子一个,集邮经历不到20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其中至少有10年不算)。受到这样的重视,让我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只有在业余时间为北京的集邮宣传事业拼命做贡献。 我现在回想起来,当一个人突然被别人重视,是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的。 那时,每次到北京市集邮协会,刘生平都会先陪我聊天,然后陪着我四处拜访,看望老会长杜庆云,看望秘书长李保联,看望副秘书长张林侠,看望《北京集邮》总编王路。然后,刘生平会在杜庆云会长的嘱咐下,到食堂置办一桌喷香的饭菜,有时竟然专门招待我一个人,大家作陪。现在想想,我都心惊肉跳,难以相信,梦幻一般!人家这样对待我,我能不能拼命予以回报吗? 所以,我对北京市集邮协会交给我的集邮宣传任务,从来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的。 当时,杜庆云会长讲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小顾他们这些记者也很不容易,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给我们集邮活动写稿子,还要组织新闻出版界的集邮活动,要尽量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杜会长的这份理解,也许就是我们在工作之余,参加集邮宣传活动的动力。 人和人之间的“理解”,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非常难,要用“心”和“真诚”换取! 好像在1986年左右,在北京市的一个集邮研讨会上,我也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北京集邮》酝酿改刊名,最后确定为《集邮博览》,第一任总编是王路。《集邮博览》改刊后,成为面向全国的集邮刊物,一度发行量大增,成为仅次于《集邮》的全国第二大邮刊。 我忘记了是哪一年,刘生平当上了《集邮博览》总编。印像中,刘生平当总编后,曾请我到《集邮博览》编辑部参加了一个办刊研讨会,会上我发了言,但我当时说了些什么,都忘记了。 之后,我和刘生平在各种集邮活动中,总是能碰面,见面就坐在一起聊,总有说不完的话。 2010年,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我邀请刘生平出席成立大会,电话里,刘生平似乎有些为难,他有大量稿子要发,很难脱开身。我第一次在电话里坚持,一定要他来。 刘生平来了,他在刊物发稿的繁忙中抽时间参加了成立大会,会后饭也没吃,就赶回编辑部处理稿件。当时,成立大会在中央党校附近的崇学山庄,他要赶回位于东四环附近的《集邮博览》编辑部,路上就要走两个多小时。 我送他出门,相互间挥了挥手,看他渐渐远去有些驼了的背影和花白的头发,想起我们之间多年的友谊,我情不自禁,老泪纵横,感慨:这就是友情啊! 刘生平,你能来出席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连饭也没有吃上一口,真够朋友! (2022年3月4日) ??——友情这个东西,是没有价格的,不能待价而沽!人和人之间的友情,建里起来就很不容易,常常要靠缘分,怎么能说没就没呢? ?——我对待友情的态度,就是一个词“真诚”,我不会轻易负朋友,我从不把友情当破纸,说撕就撕。如果在真诚面前还要负我的人,那就本来连朋友也不是,更谈不上是“密友”。 ? ???? (本章完) 第31章 岳晓湄——慧外秀中的女集邮家 第31章岳晓湄——慧外秀中的女集邮家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31) 《31、岳晓湄——慧外秀中的女集邮家》 顾雪林 在中国,喜欢集邮的男士很多,但喜欢集邮的女士相对少些,成为集邮家的,则更少些。 在北京,喜欢集邮,并参与组织过多个集邮协会(影视界集邮协会、四方集邮联谊会、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等),参与过很多大型集邮活动的策划,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的女集邮家,唯有岳晓湄。 如果从1987年算起,我认识岳晓湄整整35年了。 1987年10月25日,岳晓湄等电影界人士发起并组织成立了“影视界集邮联谊会”,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了成立大会,她担任常务副会长。原文化部长夏衍不顾高龄,参加了成立大会。会长由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的陈昊苏担任。 在这次成立大会上,我和岳晓湄第一次见面。 以后,岳晓湄、王渭和我一起,先后组织了“四方集邮联谊会”(该会包括:中科院集邮协会、影视界集邮联谊会、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和外邮联谊会)和“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她都担任副会长,一直是会里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员。 在中国,每一个集邮者大致都是有工作的,岳晓湄是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学术活动部主任、研究馆员。她是研究电影艺术的专家,在北京影视圈中早已鼎鼎大名。 作为知识女性和电影艺术的高级研究人员,岳晓湄慧外秀中,温文尔雅,谦和低调,毫无一些干部子弟的骄矜、张扬与浮夸;她做事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广交朋友,行事风格麻利痛快脆,不喜欢拖拖拉拉,粘粘糊糊。也难怪,她是南宋著名军事家岳飞的后代,所以秀为其表,内心深处,她也是一团火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岳晓湄对邮票和集邮品的收藏,可以说是到了炽热的程度。每次会里的集邮品拍卖,她总是举牌竞拍的积极分子,碰到心仪的集邮珍品,她总是不惜重金购入。她竞价之豪爽,出手之大气,屡屡震惊了众邮友!今天再看她当年买入邮品的价格,又会让人觉得她确实捡了大便宜! 2015年4月2日,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举行会内“集邮品拍卖”,看到岳晓湄频频举牌时,在场的邮票设计家黄里笑着对我说:“在这么多男性集邮者中,豪爽的岳晓湄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6个月后,黄里先生不幸病逝,岳晓湄闻讯后万分悲痛。她在当年12月20日由《集邮》杂志编辑部、四方集邮联谊会和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黄里先生追思会”上,作了《定格——永恒的黄里》的长篇发言,她在谈到黄里给影视界集邮联谊会设计的一幅幅邮品图稿时,不禁声泪俱下,感人至深! 岳晓湄无疑也是稍有些清高的,她交往的集邮者,都是在本职工作上学业有成的高人;其次,绝大多数人都是集邮家、邮学家、邮票收藏家和集邮活动家。她的理论是,混迹于雅,则雅!要俗,也难!她的集邮是高起点的,她的交友,也是高起点的。 岳晓湄无疑也是随和的,她不因自己是电影艺术方面的专家,或是《我的法兰西岁月》《南京!南京》《杨善洲》《一代宗师》等电影的制片人或监制,就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恰恰相反,她待人谦和,有求必应。她送给集邮者自己协会制作的纪念封或邮品,从来是大方给予,不求回报。 岳晓湄无疑是有着电影梦想的,11年前她参与策划创办的“北京电影学院影视金融班”,现已有10届毕业生。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在影视金融制片实践中带学生,帮助和带过的年轻人都实现了自己的电影梦想。这两年又投入精力参与创办了《迭代盛典》,帮助搭建影视专业毕业生“从梦想起点”稳步出发的平台。 从才华上看,岳晓湄颇似李清照,写文章清丽委婉,情深意切,又不乏俏皮智慧;从气质上看,岳晓湄又有秋瑾之风,鉴湖女侠,横扫千军如卷席,挥斥方遒! 2017年11月5日,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在京举行,岳晓湄在会上和大家热烈探讨集邮未来发展问题,她认为:“不管邮票是否会停止发行,海量的存世邮票的收藏性将在未来的集邮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集邮是有美好未来的。”我们在会上相约,过几年在第六届年会上继续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成了足不出户的“家蹲”集邮者。岳晓湄在这2年中逐步体会到:随着网络时代到来,探究区块链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学习武装自己,必是大家的常态,也是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创办的初衷,更是紧跟趋势的使命。 2021年,我曾几次想和王渭及岳晓湄联系,继续我们关于“集邮未来发展问题的探讨”,无奈北京先后几次****疫情告急,小区封控,大家只好耐心等待新的机会。 因为兴趣嗜好,我们同聚在集邮的大旗下;因为志趣相同,我们常常为同一个集邮协会舍命奔忙。 有追求的人,生命之树常绿,愿我们都健健康康,长长久久,一起走向未来! (2022年3月5日) ??岳晓湄无疑是有着电影梦想的,11年前她参与策划创办的“北京电影学院影视金融班”,现已有10届毕业生。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在影视金融制片实践中带学生,帮助和带过的年轻人都实现了自己的电影梦想。这两年又投入精力参与创办了《迭代盛典》,帮助搭建影视专业毕业生“从梦想起点”稳步出发的平台。 ?从才华上看,岳晓湄颇似李清照,写文章清丽委婉,情深意切,又不乏俏皮智慧;从气质上看,岳晓湄又有秋瑾之风,鉴湖女侠,横扫千军如卷席,挥斥方遒! ? ???? (本章完) 第32章 卢天骄——才华横溢的女邮票设计家 第32章卢天骄——才华横溢的女邮票设计家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32) 《32、卢天骄——才华横溢的女邮票设计家》 顾雪林 直到今天,我要写这篇文章时,在网上查了一下,我才惊讶地知道,女邮票设计师卢天骄于2021年8月1日去世了,享年87岁。怎么会呢?我有些懵了!我不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心情,好像有一块棉花堵在心口上,非常难受。 当年,在一次集邮活动上,在黄里和卢天骄都活着的时候,我曾答应他们俩,要用温情的笔触,写写他们这两位邮票设计师的风采。他们两人笑了,卢天骄说:“随你,想什么时候写都行,温情的笔触好啊,我们随时接受采访。” 之后,有一天,在黄里家,我提出想一起去卢天骄家,采访卢天骄,黄里说:“卢天骄现在身体不好,在养病,你等她身体好些,再去采访她。”当时,黄里已经身患癌症多年,正在恢复期。卢天娇已经年逾80岁,患的是什么病,我没敢问。只好默默等待采访机会。 采访写稿的事,就一直这么拖着。我总认为会有时间,会有机会,我是那么相信缘分的。 2015年,黄里突然去世,听到消息后,我几乎要抑郁了!这才连夜匆匆忙忙写了一篇纪念黄里的文章《集邮总会迎来新的春天》,经《集邮》杂志总编刘劲慧眼,发表在2015年第11期《集邮》杂志上,我不知道卢天骄生前是否看到过此文,也不知道她看过之后会有什么想法? 在黄里身上,我没有完成和他生前的约定,遗憾终生。 那时我想,还有采访卢天骄的机会,我在继续等待。直到今天,我明白了,当面采访卢天骄的机会,也永远失去了! 我有时会有疑问:“上帝,你真的是公允的吗?” 1986年,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和北京市集邮协会、北京市教育局曾联合在北海公园北岸餐厅举行“庆祝教师节集邮座谈会”,与会近200多集邮者,我担任座谈会的主持人,座谈会还邀请了当时主演《四世同堂》的部分演员李婉芬、周国治、李维康、赵宝刚等人参加。女邮票设计家卢天骄参加了座谈会,留下了龙飞凤舞的签字,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在那次座谈会上认识,相互留了联系方式。 之后,我总能时不时收到卢天骄寄来的各种纪念封,我是否回寄过,记不清了,就是寄过,也不会有她寄给我的多。 今天夜里,我翻出卢天骄寄给我的各种纪念封和她设计的纪念封,看着她那大大的签字,已是悲从心中来,泪下青衫湿! 在卢天骄寄来的很多纪念封上,往往还有她丈夫、著名邮票设计家刘硕人的签字,我今天才体会到,她的心好细啊! 在我眼里,卢天骄是一位天才邮票设计家。 当我还是一个少年集邮者时,就曾努力收藏过她设计的《唐三彩》《中国民间舞蹈1-3组》《民间玩具》《人民公社女社员》《少年儿童体育运动》等邮票。记忆中,我洗下那一张张信销邮票,晾干,放在厚书中压平,再精心装入集邮册,少年的我曾乐此不疲,那种儿时的回忆是极其甜美和温馨的。 卢天骄大我20岁,我常常不知该怎么称呼她,就叫她“天骄老师”,她说:“这个称呼好,我可以接受。” 我曾亲口告诉卢天骄,我非常喜欢她设计的《少年儿童体育运动》邮票,在我少年时,曾因为总是收集不到那枚52分的“打乒乓球”邮票,而郁郁寡欢。直到我工作了,挣工资了,在集邮门市部开业的第一天,我就去买了全新的《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全套邮票,我的集邮册中,终于有了那枚52分打乒乓球的邮票!之后,在一次集邮品拍卖中,我又买了一套全新的《少年儿童体育运动》邮票。 卢天骄不解的问:“你为什么要买两套相同的邮票?” 我说:“我怕只有一套邮票会丢失,积攒两套我才心里踏实。我惦记那枚52分邮票的时间太久了,一旦拥有,心里总是不踏实,有一种不真实感。” 卢天骄听后大笑不止。 她说:“你的集邮故事,让我体会到当一名邮票设计师的光荣和幸福。” 卢天骄问我:“我设计的邮票中,你最喜欢哪一张?” 我脱口而出:“我最喜欢你设计的那枚2元的牡丹小型张,可惜我现在还没有,等我有了,一定请你在上面签个字。” 卢天骄笑着回答:“好啊,没有问题。” 从此之后,我曾无数次幻想,有一枚卢天骄签字的牡丹小型张插在我的集邮册中! 但因为种种原因,我至今没有收藏到那枚2元的牡丹小型张;卢天骄走了,签字一事也永远成为水中捞月般的空幻! 想念的天骄老师,您一路走好! (2022年3月6日) ??我曾亲口告诉卢天骄,我非常喜欢她设计的《少年儿童体育运动》邮票,在我少年时,曾因为总是收集不到那枚52分的“打乒乓球”邮票,而郁郁寡欢。直到我工作了,挣工资了,在集邮门市部开业的第一天,我就去买了全新的《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全套邮票,我的集邮册中,终于有了那枚52分打乒乓球的邮票!之后,在一次集邮品拍卖中,我又买了一套全新的《少年儿童体育运动》邮票。 ?卢天骄不解的问:“你为什么要买两套相同的邮票?” ?我说:“我怕只有一套邮票会丢失,积攒两套我才心里踏实。我惦记那枚52分邮票的时间太久了,一旦拥有,心里总是不踏实,有一种不真实感。” ? ???? (本章完) 第33章 杜庆云—让人怀念的北京市集邮协会首任会长 第33章杜庆云—让人怀念的北京市集邮协会首任会长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33) 《33、杜庆云——让人怀念的北京市集邮协会首任会长》 顾雪林 我知道,杜庆云这个名字对今天的年轻集邮者来说,很陌生;但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北京集邮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亲切熟悉的名字。 杜庆云原是北京市邮政局局长。1984年左右,他因年龄退到二线后,调任北京市集邮协会会长。我曾经和杜会长有过非常亲密的合作关系,至今难忘! 1985年,我组织首都20多家新闻出版单位的集邮协会,联合成立“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我任会长至今。 之后,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很快被北京市集邮协会吸收为团体会员。 从此,开始了我和北京市集邮协会将近30多年的密切合作。 在此期间,我有幸认识了北京市集邮协会会长杜庆云,在他的大力协助下,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有了一个井喷式大发展的时期,60多位爱好集邮的编辑记者,在他们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的集邮事业鼓与呼,写了大量的集邮文章,引起了国内集邮专家们的关注。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当时,杜庆云会长讲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小顾他们这些记者也很不容易,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给我们集邮活动写稿子,还要组织新闻出版界的集邮活动,要尽量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杜会长的这份理解,也许就是我们在工作之余,参加集邮宣传活动的动力。” 1985年底,北京市集邮协会在前门饭店举行集邮学术研讨会,邀请我参加会议,在这次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并认识杜庆云会长。 杜会长身材不高,满头白发,梳成背头发型,笑容可掬,非常健谈,凡事喜欢从积极的方面分析问题,言谈话语间,满满的正能量。 认识杜会长时,我才30岁出头,虽然集邮的时间长达20年左右,但其中有10多年因特殊情况实际上停顿了集邮活动,真正集邮的时间不过才10年左右。那时,我的邮识有限,邮品也不算丰富,还算集邮者中的“小白”。杜会长不管这些资历,他执意让我当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宣传顾问,让我担任北京市集邮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我真是受宠若惊! 有一次,我到北京市集邮协会商量集邮宣传工作,午餐时间到了,我准备到外面随便吃点再回来继续商量工作。 学术部刘生平告诉我:“杜会长让我安排了午饭,你不要走了。” 我来到餐厅一看,是一桌丰富的宴会级的饭菜,我以为还有别的客人,杜会长说:“小顾,今天的客人就是你一个人。”我无法接受,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各位领导陪我一个小年轻的记者吃饭,这怎么可以?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人是会被感动的,这一时刻,我被杜会长的热情周到,深深感动!那一天开始,我暗下决心,要组织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会员,好好宣传北京市的集邮活动。 一时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经济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各报,都纷纷报道北京市的各种集邮活动,百花齐放,众彩纷呈。 我曾向杜会长介绍说:“在各报中,报道集邮活动的,多是文化记者或是经济记者,这些记者中,很多人并不集邮,报道集邮活动,只是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新闻报道任务。还有一些记者,不一定是文化记者,可能是时政记者、教育记者、经济记者、社会新闻记者甚至是法律记者,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喜欢集邮,参加了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他们参与报道集邮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完成采访任务,而是个人爱好加新闻报道,他们写出的报道,言之有物,切中集邮文化的精髓;写的集邮通讯,有一定的深度,很受读者的欢迎。”对此,杜会长深以为然,并给予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复印资料,提供各种集邮信息、让喜欢集邮的记者们参加各种集邮活动和集邮学术研讨会。 俗话说:“投桃报李。”《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我和杜会长,就是这样的“投桃报李”之友。 搜索我的记忆,只记得曾经听说杜会长病了,很长时间不来协会上班了;他什么时候走的,我记不清了。 在我的记忆中,永远留下的,就是杜会长端着一杯茶,送到我的桌前,笑容可掬地说:“小顾,喝杯茶吧。” (2022年3月13日) ??——这组系列,朋友们很爱看,每篇想看更多内容,,,我的精力有限,很难。,,,只好提供芳草携菁、雪泥鸿爪,,,聊作下午茶,品茗之间,一笑了之。,,,我很喜欢看史记,,,项羽一生波澜壮阔,司马迁只摘取鸿门宴、霸王别姬、四面楚歌,,,让人难忘! ?,,,,, ?,,,,, ?少,有时,有少的好处,,,淡淡清香,润物无声,飘散无踪,,,, ? ???? (本章完) 第34章 记《北京集邮》总编王路 第34章记《北京集邮》总编王路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34) 《34、记《北京集邮》总编王路》 顾雪林 现在的《集邮博览》杂志,其前身是《北京集邮》,《北京集邮》的首任总编是王路。 后来,因为《北京集邮》改刊名为《集邮博览》,王路又成了《集邮博览》的首任总编辑,同时,他也是《北京集邮》的最后一任总编辑。听起来有点绕,但这是历史事实。 说起来,王路应当是我认识的第二位集邮报刊杂志的总编辑。 1985年6月24日,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在京成立,《集邮》杂志总编姚振亚和全国集邮联宣传部部长严忠辉等人一起应邀参加了成立大会,姚振亚成为改革开放后,我恢复集邮活动后认识的第一位集邮报刊的老总,王路应当是第二位。 1985年底,北京市集邮协会在前门饭店举办集邮学术研讨会,邀请我参加。当时,研讨会负责签到的是北京市集邮协会学术部长张林侠,负责接待与会记者的,是《北京集邮》总编王路。这是我和王路第一次见面。 王路给我的第一印象:眯着眼睛,微笑和气,温文尔雅,待人诚恳,接待与会记者周到耐心。 这次研讨会,来了北京市的很多集邮界翘楚、集邮家、集邮研究者。如:沈增华、赵人龙、刘肇宁、赵衡、朱祖威、王渭、林轩、李伯琴、施慧中、成志伟、王泰来等,还有《集邮》杂志的李玲和董至德。我和很多北京集邮家认识,是从这次研讨会开始的,这让我在以后的集邮生涯中,受益匪浅。 王路在这次研讨会上,一直招待我喝饮料,同时,介绍北京的集邮家们和我认识,大家一起,相谈甚欢,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1986年3月,我参加全国政协简报组的工作,负责教育和科技组委员的简报工作。在政协会上,我让很多政协委员在我的纪念封上签了字。其中,韩美林委员在我的纪念封上画了一头小牛;刘德海委员在我的纪念封上画了一个小琵琶,然后签上自己的大名;雷振邦委员在我的纪念封上写了一段《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简谱。王路看到以后,建议我写一篇《政协会上的集邮热》图配文,发在《北京集邮》上,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当时的集邮者中反响很好。这是我和王路第一次在集邮稿件上合作。 1986年6月24日,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一周年,我们组织了周年庆祝会,王路代表《北京集邮》出席了纪念会;李玲代表《集邮》杂志出席了纪念会,给我们联合会的工作以很大的支持。看着那时留下的照片,我们都是一头黑发,非常年轻,英姿勃发。 1995年6月24日,是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十周年,王路和李玲依旧参加了我们组织的庆祝大会,他们还在大会上分别发了言,带来了两个集邮杂志的对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问候和支持。 之后,四方集邮协会(科技、影视、新闻出版和体育)在中国教育报组织了纪念活动,王路、李玲和黄里都莅临大会,表示祝贺。该活动的照片,我保存至今。 可以这么说,在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的早期,《北京集邮》总编王路给予的支持,是非常巨大的,他帮助我会在首都集邮圈立住了脚,扩大了影响。 后来,因为北京市集邮协会内部的种种原因,王路离开了《集邮博览》总编的位置,从此,我们很少在集邮活动上见面,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我已经很久没有王路的消息了,不知他是否安好?是否还集邮? 我希望他知道,一位37年前,他在集邮活动上认识的新闻界的老朋友,至今还在惦念着他! (2022年3月13日)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为“朋友”的定义,争执不休。其实,真正的朋友,是在你困难的时候,无私地帮助过你的人,他们往往是雪中送炭! ?,,,, ?,,,, ?至于那些酒肉朋友、狐朋狗友、只能同享福,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不把他们看成朋友,也罢! ? ???? (本章完) 第35章 集邮家和科学家施慧中——中国文献集邮概念最早的提出者 第35章集邮家和科学家施慧中——中国文献集邮概念最早的提出者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35) 《35、集邮家和科学家施慧中——中国文献集邮概念最早的提出者》 顾雪林 2006年1月23日,是已故著名集邮家施慧中先生的生日。为纪念中国科学院集邮协会发起人之一、文献集邮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中国集邮资料库创立者施慧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集邮协会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特别为施慧中先生的遗著《集邮耕耘录》举办了发行仪式。在发行式上,中科院集邮协会副会长王渭介绍了施慧中先生的卓有建树的科研事业和酷爱集邮钻研有成的一生以及该书的发行情况。他说,施慧中先生这本集邮专著,追溯了他的集邮岁月,凝聚了他的集邮成就。该书的出版集邮必将为普及集邮知识,增进集邮学术研究,光大集邮文化,扩大集邮的社会影响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集邮耕耘录》一书中,施慧中写到:“我为之工作和生活了25年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与病魔抗争的精神力量和物质方面的极大支持。我衷心、真诚地感谢你们。别了!我的亲人和友人,我爱你们!我爱这个世界。”我读到这,几乎痛哭! 我很早就认识施慧中,大概是在1986年,在北京市集邮协会举办的一个集邮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见到施慧中,他个子很高,瘦瘦的,戴一副白框眼镜,人总是笑嘻嘻的,非常和善。我和他见面熟,我们碰到一起,总喜欢讨论各种集邮问题。他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本身就是一名科学家,他好像还曾当过中国驻朝鲜的科技参赞。 施慧中和我讨论集邮问题时,有时喜欢固执己见,喜欢就一些集邮研究问题争执,样子非常可爱,这样的科学家,让你没有距离感。 在我眼中,施慧中最大的特点,是随和,你和他在一起,没有感到他是一位事业有成的科学家,他总是衣着简朴,背着一个书包,随意地坐在会场里,非常不起眼。只有在他发言的时候,你才会被他的激情燃烧起来,他说话的声音很大,口气非常急,好像有一件事,非马上办不成。 我对他所研究的“文献集邮概念”,不是很懂。但是,我喜欢听他喋喋不休地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喜欢他集邮学术研究的钻研精神和考证精神。集邮者中,非常需要施慧中这样的集邮研究者,他们的存在,可以让集邮学术研究更上层楼,可以让集邮知识早日在大众中普及。 我今天翻看自己保存的各种集邮纪念封,看到很多我参加的集邮活动,都有施慧中的身影,在这些纪念封上的签字中,施慧中的签字非常有特点,他的笔画很深,最后的“中”字的一竖,拉得非常长,让人一看便知是他的签字。 我至今不知道施慧中是何时去世的?在网上也没有查到。大概是在2005年。因为那以后,我的集邮品中,就再也没有施慧中的签字了。 我只记得,好像是2004年左右,在一次集邮活动上遇到施慧中,他非常憔悴,面色惨白,很少笑了,讲话也不再是充满激情的了。 我问他:“你病了?” 他勉强微笑着说:“嗯,一点小病,正在休养中。” 我当时相信他是“一点小病。”没有太在意。 现在想想,这是我和施慧中的最后一次见面,他给我留下的最后印象,是那“勉强的微笑”。 (2022年3月16日) —————————————————————————————— 小资料: 施慧中小传 施慧中1944年1月生,上海市人,毕业于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研究员。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集邮协会副会长、北京鼓楼集邮研究会副会长、(中华世界邮票目录)副主编、《集邮博览》编委。 施慧中主集中国邮票、封、戳及集邮文献;兼集外国邮票上的中国、森林、水果等专题。曾参加全国第一届邮展、北京市邮展等大型邮展。专著有《集邮手册》(燕山出版社出版)、《集邮方法理论与邮品探索》(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参与了多部集邮工具书的编纂工作。发表有《论集邮学内容》、《论专题集邮及其发展》、《论集邮文献》、《论邮资戳》、《论原地封》、《香港邮票发行史》、《朝鲜邮票发行史话》、《新中国珍邮》等二百余篇集邮论文及文章,计五十余万字。 (本章完) 第36章 和高级编辑 集邮家韩国光一起编书的日子 第36章和高级编辑集邮家韩国光一起编书的日子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36) 《36、和高级编辑、集邮家韩国光一起编书的日子》 顾雪林 在我改革开放初期的集邮生涯中,和原子能出版社高级编辑、集邮家韩国光一起编写《新中国邮票目录》一书,是我最难忘和最愉快的日子。 1984年,我刚刚考入《中国教育报》,正在和十几家报社出版社的喜欢集邮的记者编辑们一起筹办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 当时集邮方面的书籍非常少,我萌发了编一本《新中国邮票目录》的想法,而且很快在稿纸上写出了初稿,该书需要配图,我收集的都是信销票,正在发愁时,集邮家刘肇宁和朱祖威伸出了援助之手,愿意帮我提供书中相关邮票的配图。 原子能出版社编辑韩国光对我的这本书非常重视,希望能帮我在原子能出版社作为社会书籍出版。我当时非常高兴。 该书稿在原子能出版社经过了初审、一审、二审,眼看三审通过就可以付梓印刷了。我是满怀希望,心情激动地等待着三审的通过。 一天,韩国光打电话告诉我,因为书是社会书籍,三审没有通过。我的心一下子掉入了冰窟窿。韩国光紧接着说:“因为你的书稿已经通过二审了,我们出版社决定给你一笔出版补偿金,一共是500元钱,你可以随时来我社领取。” 一下子,我的心又从冰窟窿里回到了火炉中! 500元,这笔钱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一笔巨款。按北师大教授的说法,现在的220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元钱。这500元按今天的价格计算,相当于11万元。 我到韩国光的办公室,领取了这500元钱。要知道,我当时个人的存款不过才700元钱。这一下子,我真是发大财了。 离开韩国光的办公室,我马不停蹄地到海淀邮局旁的集邮市场买了三枚高价猴散票,买了一枚高价奔马小型张、一枚高价荷花小型张、一枚高价山茶花小型张、3枚高价红楼梦小型张、6枚高价簪花仕女图小型张,还买了一些我缺的编号邮票,当时的心情,就像过年一样。 如今,那三枚猴散票价值约3万元;奔马小型张、荷花小型张、山茶花小型张、红楼梦小型张和簪花仕女图小型张也都价值不菲,当时买的这批邮票,如今价值也接近10万元了。今天看,我依旧是发了大财了。我内心深处,非常感谢韩国光。这件事,让我和韩国光的友谊,一直保持至今。 1989年,中国集邮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一书,我的出书梦,就此结束。 通过集邮活动,我交到一些非常好的集邮朋友,其中,韩国光是个人品质非常优秀的高级编辑和集邮家。韩国光总是笑眯眯的,为人非常和善,凡事总是替别人着想,遇到别人求他办事,总是全力相助,不求回报!我在韩国光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交到他这样的朋友,我引以为豪! 当然,韩国光对我的帮助,还不仅止上述这些。 在之后的岁月里,韩国光帮我父亲出版了《自行学书大字帖》,这本书在一些老龄大学非常畅销。 韩国光的夫人李钊老师,曾是北医三院的麻醉科主任。我母亲在北医三院住院手术时,李钊亲自挂帅主持了麻醉。这让我们一家都非常感谢高级编辑韩国光和李钊老师。 韩国光退休后,终于重新捡起了集邮这个个人爱好,加入中国老年集邮协会,并任副会长。如今,韩国光是中国极限集邮家,在极限集邮方面大放异彩。我本人对极限集邮还很陌生,涉入不深,但我对韩国光深入研究极限集邮非常羡慕,我需要好好向他学习。 如今,我们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集邮研讨和集邮拍卖活动时,我都会邀请韩国光夫妇莅临大会,为我们的集邮活动增色添彩! 希望疫情快点过去,早日和韩国光、李钊夫妇在集邮活动中再次相聚! 祝韩国光和李钊夫妇健康长寿! (2022年3月24日) ??韩国光的夫人李钊老师,曾是北医三院的麻醉科主任。我母亲在北医三院住院手术时,李钊亲自挂帅主持了麻醉。这让我们一家都非常感谢高级编辑韩国光和李钊老师。 ?韩国光退休后,终于重新捡起了集邮这个个人爱好,加入中国老年集邮协会,并任副会长。如今,韩国光是中国极限集邮家,在极限集邮方面大放异彩。我本人对极限集邮还很陌生,涉入不深,但我对韩国光深入研究极限集邮非常羡慕,我需要好好向他学习。 ? ???? (本章完) 第37章 刘佳维——我记忆中的全国集邮联副会长 第37章刘佳维——我记忆中的全国集邮联副会长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37) 《37、刘佳维——我记忆中的全国集邮联副会长》 顾雪林 忘记是哪一年,我到全国集邮联开会时,见到当时是副秘书长的刘佳维后,总感觉和他认识很久,面相很熟悉,但是,就是想不起来,何时和他见过面?何时和他认识? 大概30年前,我30岁出头,在担任《中国教育报》新闻部副主任和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长时,曾经担任过全国集邮联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另一位副主任是当时的光明日报集邮协会会长、总编室主任王晨(他今天的职务不便披露)。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我们一起为全国集邮联举办的“首届全国集邮宣传文章评选活动”做过策划,为稿件评审出过力。 这两天,我终于翻找到“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成立纪念封”,纪念封上写明:宣传委员会成立日期是1992年7月16日,至今成立30年了。 在纪念封上签字的有:全国集邮联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天瑞;全国集邮联副秘书长刘钟林;黑龙江省集邮协会秘书长、省邮票公司经理、全国集邮联协助宣传口工作的负责人刘佳维;老红军周之同;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成志伟(宣传工作委员会主任);新四军老战士沈增华;北京市集邮协会会长杜庆云;集邮家梁鸿贵;新华社记者应鸿(后因车祸去世)、李晓建;人民日报市场报记者邹大毅;中央电视台编导李近朱;中国青年报记者罗庆朴;解放军报记者刘格文;中国教育报记者顾雪林(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日报记者康宏志;农民日报记者程鸿飞;光明日报记者赵学礼;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王存志;还有李鸿远和刘凯鹏等。光明日报记者王晨(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因为当天值夜班出报纸请假,特派光明日报记者赵学礼代表他参会。 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应当有:刘佳维、成志伟、王晨、顾雪林、应鸿、李晓建、邹大毅、李近朱、刘格文、康宏志、程鸿飞、罗庆朴、王存志、李鸿远、刘凯鹏等36人。 看到这些签字中有“刘佳维”,我才猛然想起,30年前,在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成立的日日夜夜,那个在全国集邮联临时负责联系宣传口,并事无巨细协助刘天瑞和刘钟林操办宣传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的帅小伙佳维,就是今天的刘佳维。当时,身为黑龙江省集邮协会秘书长的刘佳维借调到全国集邮联协助工作,临时负责联系宣传口的记者们。那时他很年轻,还非常帅气,为人谦和,东北人,性格直爽,办事麻利,当时我们都叫他“佳维”(那时也不知道是哪两个字),也不知道他的姓。刘钟林曾和我说,以后就是佳维和你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联系宣传工作。佳维忙完了宣传委员会的成立工作后,突然消失了。之后,张国华来了,严忠辉之后的联系人,成了张国华。张国华从部队复员回来,工作热情很高,我们合作近10年,一直合作愉快。当时,佳维去了哪里,我记不清了。总之,那个年轻帅气的佳维,不见了,也不负责集邮宣传口了。 但是,佳维,这么多年,你为什么一直不说呢?让我一直蒙在鼓中。 很多年以后,我才认识了如今的全国集邮联秘书长刘佳维(之后任副会长),一直没有把今天的刘佳维和当年的那个年轻帅气的“佳维”联系起来,以为是两个人,所以尽管总觉得在哪见过刘佳维,但是总也想不起来。大概和当年总叫他“佳维”(也不知道是哪两个字),不知道他的姓有关。再有,刘佳维当年30岁,年轻帅气,和今天中年稍显沧桑的刘佳维,毕竟还有些相貌上的差距,一时有些对不上号。(刘佳维看到这里,可不要生气哦!) 我有好几年的时间,在医院照顾90多岁高龄的母亲,有很长时间不参加各种集邮活动。 等我再参加全国集邮联的活动时,秘书长已经是刘佳维了。这之后,我们之间才有了一些较密切的交往。 尽管我没有把刘佳维和当年的那个“佳维”对上号,但是我对刘佳维的办事能力很看好,他还是那个性格直爽、办事麻利的东北人,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佳维来自基层省级集邮协会,很了解基层集邮者的需求,工作作风很接地气。他曾亲自参加2012年我们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组织的关于中日那个岛屿的集邮品研讨会和2013年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刘佳维与会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和大家和谐相处,是个很接地气的全国集邮联负责人。 那天,刘佳维参加2013年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后,准备离开,我出门送他,我们俩聊了一路,冬天北风呼啸,我非常感谢他能在大冬天参加我们的集邮活动,他朴实地笑了笑说:“我还不是随请随到啊。我喜欢参加你们的活动,有内容。”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他就是自己21年前认识的那个“佳维”。 刘佳维,你藏得好深啊! 再识“佳维”,我很开心! 刘佳维,一个没有官架子的、低调的、接地气的、有才气的、工作能力强的全国集邮联现任副会长。 谨以此文,庆祝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成立30周年! (2022年3月25日) ??——看到这些签字,我才猛然想起,30年前,在宣传工作委员会成立的日日夜夜,那个在全国集邮联临时负责联系宣传口,并事无巨细操办宣传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大会的负责人佳维,就是今天的刘佳维。当时,刘佳维从黑龙江省集邮协会借调到全国集邮联,在严忠辉要离开时,临时负责联系宣传口的记者们。那时他很年轻,还非常帅气,东北人,性格直爽,办事麻利,当时我们都叫他“佳维”,也不知道他的姓。刘钟林曾和我说,以后就是佳维和你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联系宣传工作。佳维忙完了宣传委员会的成立工作后,突然消失了。之后,张国华来了,严忠辉之后的联系人,成了张国华。张国华从部队复员回来,工作热情很高,我们合作近10年,一直合作愉快。当时,佳维去了哪里,我记不清了。总之,那个年轻帅气的刘佳维,不见了,也不负责宣传口了。 ?——但是,佳维,这么多年,你为什么一直不说呢?让我一直蒙在鼓中。 ?,,,,,,,,, ?——谨以此文,庆祝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成立30周年! ? ???? (本章完) 第38章 康桐岭——“大康,你还好吗?” 第38章康桐岭——“大康,你还好吗?”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38) 《38、康桐岭——“大康,你还好吗?”》 顾雪林 从1985年起,我经常在北京市集邮协会参加各种集邮研讨会。渐渐地,我和会长杜庆云、秘书长李保联、副秘书长张林侠熟悉起来;和《北京集邮》总编王路、负责联系记者的编辑刘生平熟悉起来;还和协会协助张林侠负责集邮研究的康桐岭熟悉起来。 “大康”就是大家给康桐岭起的绰号。大康身材高大,膀大腰圆,说话很有底气,声音洪亮;常常他还没开口,先微笑起来,为人和气,和他高大的形象有一些反差。 我和大康很谈得来,在一起交流,非常愉快。 大康负责协会的邮展工作和集邮研究工作,他执意把我这个集邮研究的白丁拉进北京市集邮协会邮展委员会和集邮学术研究会,成为了一名集邮研究人员,真让我汗颜。 我也不得不装模做样地跟他一起搞起了邮展和集邮研究,还写过几篇“不知所云”的集邮研究论文,甚至还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集邮论文。 记不得是哪一年,朱祖威约上我和大康,到北京市集邮协会附近的一家餐厅吃饭。饭局上,来了一位我们三人都认识的集邮朋友,他和朱祖威有一些集邮品上的纠纷,涉及到了钱,祖威想让我们二人帮他和那位集邮者调停一下,他准备先还一部分钱给那位集邮者,也请那位集邮者把欠他的一些邮票还给他。我和大康正在调解中,那位集邮者出去打电话,打了很久才回来。不一会儿,来了两位东城区法院的法警,要把朱祖威带回法院拘留。我和大康一看,马上向那两位法警解释,此事正在调解中,今天当事双方都在场。谁知,法警们说,就是另一为事主刚刚打的电话,请他们前来拘留在朱祖威的。 我要求看看他们的身份证件和拘传文件,这两件确实齐全。无奈,朱祖威被当着我和大康的面,拘传走了,我们无奈地望着警车绝尘而去! 10天后,朱祖威将钱款还给了那位集邮者,才被放出来,从此,染上心脏病,直到几年后因此病去世。 在北京集邮学术研究会中,我和大康有一位共同的集邮朋友,就是吴凤岗。每次北京市研究邮展工作和集邮学术工作,有了吴凤岗的参加,那一定是蓬荜生辉,每每吴凤岗精彩的发言,都会灌醉与会者。 2000年2月22日吴凤岗因病在京逝世,终年80岁。 一天,大康给我打电话,想在我们报社开一个纪念吴凤岗的研讨会。我二话没说,马上帮他联系会议室和午餐。 当年4月9日,由北京市集邮协会邮展委员康桐岭组织的“吴凤岗先生集邮观念研讨会”在北京中国教育报的10楼会议室举行。与会的集邮家和集邮爱好者有:施慧中(已去世)、赵人龙(已去世)、张林侠(已去世)、许庆发、于文藻、顾雪林、耿守忠、朱祖威(已去世)、蒋鹏凌、王渭、康桐岭、高明鑑、吴鸿选、刘铭彝、闫国兵、朱培基、沈国荣、王宏伟。 会后我们自制了一张“吴凤岗先生集邮观念研讨会”纪念明信片。据信,这是中国集邮界精心制作的第一枚纪念去世集邮家的特殊追思明信片,极其珍贵。 我不知道大康是何时退休的。总之,我自己退休之后,也很少再参加北京市集邮协会的会议了,很难和大康见面了。 时至今日,我和大康,再也没有见过面。 只想问一句:“大康,你还好吗?” (2022年4月7日) ??在北京集邮学术研究会中,我和大康有一位共同的集邮朋友,就是吴凤岗。每次北京市研究邮展工作和集邮学术工作,有了吴凤岗的参加,那一定是蓬荜生辉,每每吴凤岗精彩的发言,都会灌醉与会者。 ? ???? (本章完) 第39章 李潮——满腹学问的《中国邮政报》编辑部主任 第39章李潮——满腹学问的《中国邮政报》编辑部主任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39) 《39、李潮——满腹学问的《中国邮政报》编辑部主任》 顾雪林 我是哪一年认识李潮的,我实在是想不起来了。我们应当认识30多年了。我翻看一些集邮活动的旧照片,发现李潮很早就参加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活动了,照片中的李潮,身材高大,帅气十足,满脸朝气,信心十足的一个人。 确实,高大帅气,是我对李潮最早的印象;我对李潮的第二个印象,是他极为健谈,善于交流,名记者的气质,在他身上都具有。我对李潮的第三个印象,是他满腹学问,新闻业务纯熟,邮识修养丰富。 在我的记忆中,我认识李潮时,他在《中国邮政报》任集邮文化部主任和专刊部代主任,我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彼此不陌生,仿佛老朋友一样。我手中存有很多和李潮的合影,照片中,我们总是喜笑颜开,为欢聚而开心。 李潮的邮识非常丰富,但他又非常谦虚,喜欢和我讨论各种集邮问题,相互交流看法,绝不自高自大。和李超聊天,那是一种享受。 我曾问李潮,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这个会名,你认为有问题吗? 李潮一笑说:“我看没有什么问题,你们20多家首都新闻出版单位的集邮协会联合成立的‘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名副其实嘛!有些人想当然,有些人总想老子天下第一,喜欢发布圣旨,你习惯就好,不必介意!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嘛!” 我听后释然。 之后,我又看到《集邮》杂志李玲大姐为我们挺身而出,在《集邮》杂志上为“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正名,我常常悬着的一颗心,彻底落地了! 李潮、李玲——集邮宣传方面真正的专家!他们既是优秀的记者,也是优秀的集邮宣传家!每每想到他们,我都肃然起敬! 3年多前,我到首都展览馆参观集邮展览,意外遇见李潮,只见他依然身材高大,消瘦挺拔,帅气依旧;只是,白发飘上了他的双鬓,皱纹爬上了他的面庞。我们是30多年的朋友,如今巧遇,不得不承认,我们都老了。 虽老,但我们至今依然是战斗在集邮活动第一线的战士。 我和李潮双手紧握,四目相对,一时泪涌,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我提议,我们多照几张合影,留个纪念。 李潮欣然应允,我们留下了3张两人合照。 今晚,我在电脑上翻看着我和李潮的合影,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又过去了3年多,没和李潮见面了;疫情肆虐,人心焦虑;下次再见,究竟要等到何时? 窗外,已是晨曦,朝阳将冉冉升起,一轮红日即将喷薄而出,我期盼着,集邮和集邮活动的春天,一定会早早到来! (2022年4月14日) ??3年多前,我到首都展览馆参观集邮展览,意外遇见李潮,只见他依然身材高大,消瘦挺拔,帅气依旧;只是,白发飘上了他的双鬓,皱纹爬上了他的面庞。我们是30多年的朋友,如今巧遇,不得不承认,我们都老了。 ?虽老,但我们至今依然是战斗在集邮活动第一线的战士。 ?我和李潮双手紧握,四目相对,一时泪涌,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 ???? (本章完) 第40章 鄂文江——建议将“邮电局”改成“中国邮政”的大功臣 第40章鄂文江——建议将“邮电局”改成“中国邮政”的大功臣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40) 《40、鄂文江——建议将“邮电局”改成“中国邮政”的大功臣》 顾雪林 多年前,中国国内各邮电局所门上的牌子写的还是“邮电局”,但是几年前,这块牌子改成了“中国邮政”,这一情况的改变,要归功于北京资深集邮家鄂文江。 北京市崇文区集邮协会会长、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顾问鄂文江先生为了将“邮电局”换成“中国邮政”,曾经多次写信给北京邮局和国家邮政局领导,提出建议。鄂先生说,“中国邮政”四个字是大国形象工程,是中国的名片,其寓意远比邮电局远大。后来,鄂文江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如今,每当看到“中国邮政”四个字时,鄂文江心里充满自豪感。 鄂文江,一位我认识了36年的蒙古族集邮老朋友。 鄂文江1953年开始集邮,主集书法绘画专题邮品和邮政用品,自幼勤奋好学,对于绘画有较深的造诣。1983年加入北京市集邮协会,成为第179号会员,先后被推选为理事、常务理事。多次被评为北京市“集邮先进个人“。 1985年,北京首钢带钢厂集邮协会成立后,鄂文江被推选为会长。大概就在这个时候,我和鄂文江认识了。我受他邀请,参加过北京首钢带钢厂集邮协会的活动。 我刚认识鄂文江的时候,他已经50出头,是一位有32年集邮历史的资深集邮家,他总是和蔼地微笑着和你亲切交谈,没有一点架子,也从不摆集邮的老资格,总是和你平等交流,认真听取你的集邮观点,这一点,给人很深的印象。 1987年底,鄂文江的会员关系转到北京市崇文区集邮协会后,他曾先后被选为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常务副会长、会长。鄂文江还曾被聘为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顾问、京华极限集邮研究会顾问、华夏专题邮会副会长、香港集邮协会国内委员、中国集邮总公司社会监督员。 1999年,鄂文江担任“北京市郊区(县)邮协会长、秘书长培训班“主讲人之一。并在北京市集邮协会主办的“全国集邮文化培训班”担任辅导员。2004年至2005年间,鄂文江应邀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集邮文化与研究》公共选修课担任辅导教师。2005年,鄂文江被聘为全国集邮联邮展工作委员会专题指导小组北京组成员。1992年、2002年、2012年鄂文江连续三次被全国集邮联授予“全国集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近30年来,鄂文江亲自策划并参与集邮活动的“三进工程“进院校、部队、社区为基层单位开办邮展、讲座百余场。积极参与市、区大型文化宣传咨询活动,组织募捐资助北京亚运会、申办奥运会、抗洪赈灾、抗震救灾等大型公益性活动。 从1985年起,鄂文江开始撰写邮政和集邮方面的文章。我印象中,他曾发表过《集邮协会贵在坚持》、《概述我国专题集邮的发展》、《北京设临时邮局助申奥》、《集邮乐——感受快乐集邮》、《邮政部门应承担起保护地域文化的重任》等文章。他还曾编组邮集《中国汉字》、《集邮基础知识》、《新中国邮票中的第一》、《邮票上的中国名人》、《非典无情人间有爱》等普及性的集邮书籍,努力服务于基层。 鄂文江是连续8届蟠桃宫庙会纪念邮戳的设计者。蟠桃宫庙会自2007年恢复以来,每年他都为蟠桃宫庙会设计纪念邮戳。蟠桃宫庙曾经在修建二环路时被拆除,到2007年蟠桃宫庙会恢复时已经不复存在。鄂先生凭借记忆,手绘出了蟠桃宫的原来风貌,并制成戳图。浏览历届蟠桃宫庙会的戳图会发现,鄂先生把蟠桃宫的记忆全部浓缩在这方寸戳图中,大到宫貌,小到门牌。鄂先生一生最得意的作品当属他设计的崇文协会的会徽。这枚戳图,主图选绘天坛,以书法形式用“崇”字体现出这一市标景点祈年殿,下方题写汉语拼音字头“崇文邮协”cwyx,会徽标志形似一枚邮票。 1985年至今,鄂文江为京城市、区邮票公司、集邮协会设计徽标或纪念章(戳)200余枚,其中为北京市崇文区集邮协会设计的徽标已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列入受保护的商标,特邀为北京印刷二厂设计了厂徽,为华夏专题邮会设计会徽、会旗,应北京动物园科技馆邀请为该馆馆徽提供了修改方案, 2015年,鄂文江被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聘为终身特邀顾问。当年,鄂文江在参加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和《集邮》杂志联合举办的纪念黄里先生追思会上,发表了令人动情的讲话,他在发言中激动得热泪盈眶,让人非常感慨,这是一位80多岁的资深集邮者对老友黄里的深情的怀念! 近年,在一些较大的集邮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在活动现场看到鄂文江忙碌的身影,在一张桌子上,摆着一支笔、一枚纪念戳、一个签名印章,鄂文江总是默默地坐在桌前,聚精会神地为邮友们签名、盖章。有时一签就是一整天,水都顾不上喝一口,要知道他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这些场景,成为鄂文江参加北京各种集邮活动的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精彩缩影。 愿鄂老,长寿百岁! (2022年4月22日) ??我刚认识鄂文江的时候,他已经50出头,是一位有32年集邮历史的资深集邮家,他总是和蔼地微笑着和你亲切交谈,没有一点架子,也从不摆集邮的老资格,总是和你平等交流,认真听取你的集邮观点,这一点,给人很深的印象。 ? ???? (本章完) 第41章 蒋鹏凌——93岁高龄的耄耋集邮者 第41章蒋鹏凌——93岁高龄的耄耋集邮者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41) 《41、蒋鹏凌——93岁高龄的耄耋集邮者》 顾雪林 在北京集邮界,有一位耄耋集邮者,93岁高龄了,还活跃在各种集邮活动的第一线,他就是原北京市石景山区集邮协会副会长蒋鹏凌。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maodie),指的是八十至九十岁的年纪,泛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耄耋之年指的是福寿之年。耄耋出自于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译文:老人都能够等到寿命终结而逝去,连草木虫鱼都受到恩泽)。 一晃,我认识蒋鹏凌整整37年了。 1985年,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在京成立,我担任会长。在北京市集邮协会的一个研讨会上,30岁出头的我,认识了56岁的蒋鹏凌,他梳着背头,头发稍有些斑白,腰杆挺直,面带微笑地向我走来,和我握手,邀请我参加北京重型电机厂的集邮活动。我去了,认识了很多厂里的工人集邮爱好者。我1970年参加工作,曾在北京的一家小型电机厂当青年工人,干了8年,当过小工厂的电机车间主任,对工厂不陌生,对电机生产不陌生,对工人不陌生。在参加该厂的集邮活动时,我惊叹于北京重型电机厂的厂区大,厂房高,机器设备先进。从此,我和蒋鹏凌在一些集邮研讨会上,相互交流,成为很好的集邮朋友,友谊保持至今。 一开始认识蒋鹏凌,我并没有意识到他比我的年龄大很多。那时我才30出头,蒋鹏凌的年龄几乎是我的一倍。他对我像朋友一样,从没有摆过老资格,一直是非常和蔼可亲,让人喜欢和他交朋友。蒋鹏凌从1940年开始集邮,自1985年石景山区集邮协会成立至2009年一直担任副会长,曾2次获得全国集邮先进个人,8次获得北京市集邮先进个人。 2017年7月20日上午9点,石景山区鲁谷社区七星文化茶座《话说集邮文化》主题活动在社区活动室举办,邀请了88岁的石景山集邮协会原会长蒋鹏凌为老街坊们讲述集邮文化。活动中,蒋鹏凌从邮票的艺术性、思想性、资料性三个方面介绍了邮票的基本知识,同时向大家展示他收藏的部分珍贵邮票和老信件上的邮票。活动最后,蒋鹏凌和参会人员互动,回答大家提出的各种集邮问题以及鉴定参会人员带来的邮票。 2021年3月12日,北京市石景山区集邮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在石景山区图书馆召开,92岁的蒋鹏凌在会上获聘石景山区集邮协会名誉会长。 2022年3月,93岁的耄耋蒋鹏凌打电话邀请《中国集邮报》记者王宏伟到他家,说来看看他几年来的一个集邮“成果”。 王宏伟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来到蒋老家后,蒋老拿出一摞书稿对我说:“我今年已93岁了,身体很好,眼不花、耳不聋,如果不是80多岁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很可能至今还在长跑呢。”蒋老表示,他不仅身体好,心情更好,因为他不仅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的道理。同时也经历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他上班至退休,在大型工厂大干苦干,为建设祖国做贡献热火朝天的日子。蒋老声音洪亮地表示:“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全是靠了党的福、托了工厂的恩”! 蒋老向王宏伟坦言,过了90岁后,他就开始忙活,编写一本《一位90多岁老人所经历的难忘岁月——鹏凌集邮图文集》(暂定名),并计划自费出版。 “您编写这本图文集是出于什么目的呢?”王宏伟问。 “用我多年在工厂期间收集的邮票、首日封、纪念封以及照片、题词等素材编写集邮图文集,目的一是为了感谢党对我的教育之恩,感谢工厂对我的养育之恩,二是为了记录我几十年美好的集邮生活。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的老年生活增乐趣、添色彩”。蒋老手抚书稿说道。 看了《中国集邮报》王宏伟的上述报道后,我感慨万千,蒋鹏凌,这位93岁还活跃在北京集邮活动的第一线的耄耋集邮者,为我们所有集邮者树立了一个人生标杆,人,总要有一种精神,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乐到老! (2022年4月26日) ??蒋鹏凌,这位93岁还活跃在北京集邮活动的第一线的耄耋集邮者,为我们所有集邮者树立了一个人生标杆,人,总要有一种精神,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乐到老! ? ???? (本章完) 第42章 白而强——如风般的集邮者 第42章白而强——如风般的集邮者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42) 《42、白而强——如风般的集邮者》 顾雪林 在我认识的集邮者中,有一位如风一般的人物。 1986年,我和他刚认识的时候,他总是在北京的各种集邮研讨会上侃侃而谈;会下聚餐时,也总是能听见他的各种高谈阔论。不知何时,这位如风一般的集邮者,突然在北京的集邮界消失了,从此无影无踪。 他,就是北京的一位律师——北京资深集邮者白而强。 我近日曾经打电话问过集邮家林轩:“当年那位在首都集邮圈很活跃的集邮者白而强去哪了?你和他还有联系吗?” 林轩说:“我和白而强早就没有联系了,我也很久没有他的消息了。” 我说:“我很想写写白而强,但是对他这十几年的情况一无所知。怎么写呢?” 林轩说:“那你就写写,你知道的那些关于白而强早期参加北京集邮活动的一些往事,也挺好的。” 我认为林轩说的言之有理,于是,就有了现在这篇回忆文章。 记忆中,白而强年纪不大,应当比我略为年长,他到今天,应当也就是70多岁的人。 大约在36年前,在北京集邮界的各种研讨会上,白而强总是身穿一身白色西服,架一副白框眼镜,打扮得像一位业余华侨;他举止潇洒,神采奕奕,喜欢高谈阔论,也算是北京集邮界一位比较引人注目的人物。 白而强最吸引我的,还是他侃侃而谈的关于各种集邮问题的发言,他在会上的发言状态,和老集邮家王渭很像,声音洪亮,观点尖锐,言之有物,思想新颖,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些,对初入集邮研究领域的我,有很大的帮助。 白而强对初入集邮研究领域的我,从来都是有问必答,循循善诱,帮我释疑解难,和我平等讨探集邮问题,绝不以资深集邮者或高人一等的态度对人,这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也是我怀念他的原因之一。 记忆中,在饭桌上,白而强的酒量很好,他总是喜欢和朱祖威等人飙酒,喜欢到各桌敬酒,和大家碰杯之后,一饮而尽。酒后的白而强,常常喝得满脸通红,他喝酒上头,又不甘示弱,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醉后,也不胡说八道,就是回到宾馆呼呼大睡。很有诗仙李太白之风,让人过目不忘。 我曾保存过白而强在一些集邮研讨会上的发言记录,但因为几次搬家,找不到了,以致我今天记不清白而强当年在集邮研讨会上都说了些什么。 那个年代,我也曾写过关于白而强的人物素描,作为资料保存着,但是也因为搬家,找了几次也没有找到,非常遗憾。 无奈,我凭着36年前留下的渐渐淡忘的记忆,只能拼凑出这些零星的画面,找回我对白而强的那些若隐若现的遥远的回忆,挂一漏万,以纪念和他曾经的友谊。 白而强,集邮者中如风般的老朋友,你不会总是若隐若现吧;白而强你在哪里?你听得见一位当年的集邮朋友对你的呼唤吗? (2022年4月27日) (本章完) 第43章 成志伟——改革开放初期集邮者眼中的老大哥 第43章成志伟——改革开放初期集邮者眼中的老大哥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43) 《43、成志伟——改革开放初期集邮者眼中的老大哥》 顾雪林 说到北京市改革开放以后的集邮活动,有一个集邮人物是绕不开的,那就是集邮老大哥成志伟。在很长一段时间,成志伟都是以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的官员身份出现在集邮圈的。 关于成志伟参加北京改革开放初期的集邮活动,朱祖威曾这样回忆说:“1979年7月的一天,刘肇宁同志来到我家,谈到东城区文化馆《钟鼓楼》报负责人成志伟同志和馆长孙运显同志对集邮很重视,希望以文化馆为阵地,成立一个集邮组织,请我们推荐一批真正的集邮爱好者。经过商量,我们把比较了解的人,告诉了成志伟。不久,我接到文化馆的通知,于1979年8月5日上午到馆参加集邮座谈会。参加者共14人。大家一致同意成立集邮协会。8月19日,16位集邮爱好者参加了集邮组织成立大会。大会讨论了会章(草案),选举成志伟和我等人为负责人,将组织定名为‘东城区文化馆集邮研究会’。不久又改称‘北京鼓楼集邮研究会’。一个有领导、有组织的群众性集邮组织宣告诞生了。” 在我手头保存的《鼓楼邮刊纪念专刊1979-1984》中,有一篇成志伟写的回忆文章《从一篇文章引起的——回忆东城区文化馆集邮研究会成立经过》,据成志伟在该文中回忆:1979年6月“我在第二期《钟鼓楼》报上发表了一则短文《邮票杂谈》。报纸销行后,编辑部收到家住东城区的集邮爱好者刘肇宁的来信,建议将集邮爱好者团结起来,成立一个组织。由于我过去对集邮也有一点兴趣,读到此信后即去函约刘肇宁来文化馆谈谈。刘肇宁很快来馆谈了他的想法。事后,我将组建集邮研究会、开展群众性集邮活动的意见向文化馆领导做了汇报,得到支持。。经文化馆领导请示上级机关东城区文化办公室同意,并报东城区委宣传部批准,集邮研究会就正式开始筹建,并指定由我负责抓这项工作。” 朱祖威和成志伟的回忆可以互相印证,还原了“北京钟鼓楼集邮研究会”成立的原貌。 据成志伟回忆:“研究会的第一批会员,有朱祖威、朱星南、杨立、袁香举、刘肇宁、林轩、陈乃丰等二十一人。经上级批准,有朱祖威、成志伟、林轩、邹毅四人组成第一届委员会。” “北京钟鼓楼集邮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北京市的群众性集邮活动迈出了崭新的、重要的一步。不久,全国各地的集邮组织纷纷成立,集邮的春天来了。 成志伟,这位北京改革开放初期集邮者眼中的老大哥,为全国集邮组织的建立,开了先河,是有很大功劳的,不应被人忘记! 我认识成志伟很早,大概在1985年左右,我在参加北京市集邮协会组织的集邮研讨会上,第一次见到了成志伟。他前额很高,头发乌黑,两眼炯炯有神,红光满面,笑容可掬,态度和蔼,说话娓娓道来,没有官员的架子,是很好接触的一个人。 成志伟知道我来自媒体,又是首都的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会长,他专门走过来对我说:“小顾,我几年前也在媒体干过,在东城区文化馆办一张小报。看到你们这些年轻的记者也集邮,我真高兴。”我们在一起谈了很长时间,都谈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大约都是关于集邮的话题,也可能有一些他对我们的鼓励。从此,每次集邮活动,成志伟都会和我打招呼,一起坐下来聊一会,友谊保持至今。 我近日找到“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成立纪念封”,成立日期是1992年7月16日。在纪念封上签字的有:全国集邮联副秘书长刘钟林、刘天瑞;全国集邮联联系宣传口的负责人刘佳维;老红军周之同;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成志伟等。在这次会上,成志伟当选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主任,我和当时的《光明日报》记者王晨为副主任(王晨现在的职位很高,我就不特别介绍了)。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成立之后,我们和全国集邮联的人相互配合,组织了“首届全国集邮宣传文章评选活动”等。 成志伟196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我们认识之后,成志伟又先后担任过中共浙江省绍兴市委副书记,中国记协国内部副主任,《作品与争鸣》总编辑,《桥》总编辑、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职称为副研究员。 据介绍,成志伟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评论集《社会主义文艺论集》、《百花竞放》、《精美的艺术》、《东窗聊艺》,散文集《爱与美》,杂文集《谢谢大家》,主编《人生知识辞典》、《实用心理学全书》、《中国情诗鉴赏小辞典》、《中国情书鉴赏小辞典》、《中国古典文学精品》丛书、《大众休闲娱乐》丛书、《旅途快乐》丛书、《谚语诗》、《人生格言》丛书、《中华谜语大全》丛书,主编集邮图册《百花颂》、《邮票与绍兴》等。成志伟是大型文献电视片《中国文艺的光明之路》(总策划),大型音乐舞蹈电视片《光明赞》、《祖国万岁》(总策划之一),发表作品300余万字,编辑丛书、工具书600余万字。 我最后一次见到成志伟,大约是2014年,在北京市的一个集邮纪念活动上。成志伟已经是满头白发,眼睛也不再是炯炯有神了,步履稍有些蹒跚,有些老态。他缓步走到我的面前,和我打招呼。他摘下帽子,我这才认出他,赶紧向他问好。他说自己现在已经快80岁了,参加集邮活动也少了,精力和体力都不如从前了。我们坐在一起,聊了很久,聊起集邮时,他还是那么兴致勃勃。 从那以后,我和成志伟已经8年没有见过面了。粗算起来,他如今应当有81岁了。不知他是否还好? 现在,我的体力和精力也都不如从前了。我很怀念和成志伟的友谊,怀念我们一起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积极工作的日子。 志伟大哥,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022年5月4日) ??——我认识成志伟很早,大概在1985年左右,我在参加北京市集邮协会组织的集邮研讨会上,第一次见到了成志伟。他前额很高,头发乌黑,两眼炯炯有神,红光满面,笑容可掬,态度和蔼,说话娓娓道来,没有官员的架子,是很好接触的一个人。 ?——我最后一次见到成志伟,大约是2014年,在北京市的一个集邮纪念活动上。成志伟已经是满头白发,眼睛也不再是炯炯有神了,步履稍有些蹒跚,有些老态。他缓步走到我的面前,和我打招呼。他摘下帽子,我这才认出他,赶紧向他问好。他说自己现在已经快80岁了,参加集邮活动也少了,精力和体力都不如从前了。我们坐在一起,聊了很久,聊起集邮时,他还是那么兴致勃勃。 ? ???? (本章完) 第44章 关鹤舞——当年全国集邮联合会的小字辈 第44章关鹤舞——当年全国集邮联合会的小字辈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44) 《44、关鹤舞——当年全国集邮联合会的小字辈》 顾雪林 在我60多年的集邮生涯中,不算学校时期,我在改革开放后的北京集邮圈里混的时间最长。很长时间,北京集邮圈中都是一些北京集邮者中的佼佼者,都是年龄比我大的集邮大鳄、集邮大腕或集邮家。我一直是北京集邮圈中年龄比较小的集邮者,所以,总能受到各位著名集邮家的特别关心和照顾。 一旦,我遇到和我年龄相仿或比我小的人,总会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刘生平、王路、蒋礼、刘劲、李潮、蔡旸、王宏伟、段跃中等。我还认识几位全国集邮联合会中的小字辈,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有关鹤舞。 我和关鹤舞的年龄大约差不多,也许我的年龄要大一点?但我们都属于当年集邮圈里的小字辈,一起交谈,没有任何障碍,总是相见甚欢。 关鹤舞身材高大,喜欢留寸头,戴一副白框眼镜,总是乐乐呵呵的,好像心里没有发愁的事,很乐天的一个人。关鹤舞属于自来熟,很好接触,因为我们年龄相仿,所以见面熟,我们一起开会时,总喜欢天南地北、漫无边际的聊天。 关鹤舞1984年起在全国集邮联学术部负责组织相关集邮学术研讨,1992年在《中国集邮报》负责学术研究版的组稿编辑,1994年参与组建邮票博物馆邮票鉴定室,起草邮票鉴定室的规章制度、鉴定程序等。 关鹤舞自邮票鉴定室成立一直担任邮票博物馆鉴定办公室主任,参与制定中国邮票博物馆邮票鉴定室《中国邮票鉴定标准》《中国邮票鉴定办法》,编写邮票鉴定室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司法鉴定文件。 关鹤舞一直从事邮票鉴定工作,曾作为司法鉴定人为相关邮票司法鉴定案件出庭质证。在邮票博物馆编辑《中国邮票辨伪邮集》,为全国邮政行业管理人员编辑《实用邮票辨伪图录》,组织(邮票辨伪培训班)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邮政行管和集邮公司集邮协会人员进行邮票辨伪培训,自2000年始,多次在全国邮政行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上主讲邮票辨伪,多次为各省市自治区集邮公司,集邮协会办邮票辨伪培训班。 我从关鹤舞负责全国集邮联集邮学术研讨时,看着他一步步到集邮报当记者,到邮票博物馆当邮票鉴定室主任的整个成长历程。看着他从一头黑发,到满头白发;从30出头,到年近70。这其实也是我的一个缩影,只是我的头发至今还是满头黑发,遗传的原因吧。 小关,这是我每次见到关鹤舞时,对他的称呼。他是如何称呼我,我竟然一时想不起来。 我曾和关鹤舞谈到:在未来,邮票鉴定一定是一个非常火的事。因为,在邮票一旦不发行以后,将作为古董存世,将来的人们在收藏这些古董邮票时,最担心的是邮票的真伪问题,这将由专业的邮票鉴定机构负责解决。在未来,邮票的鉴定需求一定是很大的。 我记得,关鹤舞听后,非常灿烂的笑了。 关鹤舞,当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小字辈,你还好吗?给你送去,一位你当年的集邮老朋友的问候! (2022年5月5日) ??——我从关鹤舞负责全国集邮联集邮学术研讨时,看着他一步步到集邮报当记者,到邮票博物馆当邮票鉴定室主任的整个成长历程。看着他从一头黑发,到满头白发;从30出头,到年近70。这其实也是我的一个缩影,只是我的头发至今还是满头黑发,遗传的原因吧。 ? ???? (本章完) 第45章 刘大有——北京集邮界近年最活跃的集邮学术研究者 第45章刘大有——北京集邮界近年最活跃的集邮学术研究者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45) 《45、刘大有——北京集邮界近年最活跃的集邮学术研究者》 顾雪林 近年,在北京集邮界的各种学术研讨会上,活跃着一些集邮学术研究的积极分子,其中的代表人物,首推刘大有、曹大德(我后面会专文介绍)、吕凤翥(我后面会专文介绍)等人。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刘大有的,我也不记得了。在我的零星记忆中,我和刘大有的私人交往好像不多,刘大有好像是中国高教出版社的编辑,他经常出现在各种集邮研讨会上,发言铿锵有力,言之有物,观点新颖,常常很吸引听众,我也是被他的发言吸引的听众之一。 刘大有长相宽面大耳,一副富态佛像,戴一副白框眼镜,灰白的头发向后梳着,很气派的一个人。他说话底气很足,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发言生动,观点尖锐,和集邮家诗人王渭可有一拼。 比如,2013年3月21日,刘大有在发言中指出:“如果不评选‘最差邮票’,最好能公布最佳邮票的全部排名,以达到促进中国邮票设计水平的目的。” 刘大有认为:“‘网络集邮’并不仅局限于电商形式,还应包含电子邮票目录、网络邮集、网上邮市、网上邮票鉴定和网络邮展等一系列与集邮活动相关的服务体系,使网上集邮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刘大有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上宣读了《邮票选题征集审定的政策与程序》一文,他在该论文中提出:“其实,不如索性把邮票志号上的jt标识删除,便于对邮票选题征集审定工作的统一管理。”他的上述这些发言和建议,很令人深思。 在如今集邮走入低潮时,在中国集邮界,善于思考,肯于钻研,喜欢探讨集邮未来发展问题的人,不是太多;有独立见解的人,则更少。像刘大有、曹大德和吕凤翥这样的集邮研究者,应当让大家熟知,他们的观点,很值得广大集邮者认真思考! 刘大有是北京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和省级邮展评审员。 据学者们介绍,刘大有收集的邮品侧重于教育、文字、出版、印刷以及图书和图书馆等题材,收集外国邮票比较多,著有《邮票上的新中国》等书。同时,他还下了一番功夫研究邮票边纸上的色标。刘大有说:“我们常见的邮票色标,一般就是色块、梯尺或圆形的样式,但一些外国邮票是根据邮票内容决定色标样式的。比如,《熊》邮票的色标是熊的侧影;《野鸭》邮票的色标是鸭蛋;《花样滑冰》邮票的色标是各种花滑动作;纪念钢琴家的邮票,色标是一排琴键……总之,设计得非常灵活。我有时开玩笑说,买这些邮票不是为邮票本身,而是为了边纸上的色标。” 据中国邮政快递报报道:2015年6月,刘大有应邀为顺义区一所小学讲“集邮兴趣课”,他收集的这些有趣的边纸色标正好成为备课的素材。他说“我把这些邮品扫描后制作成投影片,把邮票变成故事讲给他们听。希望通过灵活生动的方式,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让更多青少年渐渐爱上集邮。”这是他为培养更多集邮新生力量所进行的尝试。 我至今不知道刘大有的年纪有多大,我想,应当是一位70岁以上的人了。高龄的他还不辞辛苦,下到基层学校,为孩子们讲集邮知识,这一点,令我非常敬佩,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我希望刘大有今后能经常来参加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学术研讨会,希望听到他更多的真知灼见! (2022年5月6日) ??我至今不知道刘大有的年纪有多大,我想,应当是一位70岁以上的人了。高龄的他还不辞辛苦,下到基层学校,为孩子们讲集邮知识,这一点,令我非常敬佩,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 ???? (本章完) 第46章 我和《中国集邮报》的千丝万缕的缘分 第46章我和《中国集邮报》的千丝万缕的缘分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外一篇)(46) 《46、我和《中国集邮报》的千丝万缕的缘分》 顾雪林 我没有想到,弹指之间,《中国集邮报》竟然走过了30年的历程。 30年前,我曾为《中国集邮报》的诞生呼喊过;曾为《中国集邮报》的面世做过新闻报道;30年间,我读着《中国集邮报》,丰富着自己的邮识,了解全国各地的集邮活动的发展;30年中,我为《中国集邮报》写过几篇小稿,略尽过一点作者的微薄之力; 今天,我为《中国集邮报》30年来的每一个成绩而感到高兴,为《中国集邮报》从牙牙学语的“幼童”,成长为帅气有为的“青年”,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和祝福! 1、我为《中国集邮报》的诞生鼓与呼 记得那是1992年5月18日,《中国集邮报》为试刊发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老朋友、《人民邮电报》副刊部主任周家奎拟任首任总编,作为新闻界同行和老朋友,我非常高兴地在电话里向首任总编辑周家奎表示祝贺。 家奎让我请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各报记者参加《中国集邮报》试刊的新闻发布会,与会的有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新社、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等京城主要媒体。 经与家奎商量,我为各报撰写了新闻通稿:“本报讯经邮电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主办的我国第一张以广大集邮爱好者为读者对象的报纸——《中国集邮报》,将于今年七月一日在京创刊。该报每周三出版,公开发行。《中国集邮报》将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群众文化工作及集邮文化事业的方针政策,推动集邮研究,交流集邮经验,介绍集邮知识。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有集邮爱好者一千五百多万人,其中百分之七十是青少年。” 我写的稿子刊于1992年5月19日中国教育报新闻版,北京各报和各通讯社也大约在同一时期发稿,家奎看了非常高兴,一再表示感谢。 1992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发出新闻稿:“青少年集邮爱好者逾千万人——本报讯(记者顾雪林《中国集邮报》记者周家奎)记者从全国集邮联获悉,目前,我国集邮组织已经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的城镇乡村,发展成为拥有1万多个基层协会、136万名会员、1500多万集邮爱好者的庞大群众文化团体。其中青少年集邮爱好者占集邮者总数的70%,达1050万人。近十年来,我国已经有100多部邮集参加了国际和世界邮展,共获得金、银、铜各类奖牌102枚。其中,青少年送展邮集18部,共获奖牌15枚。”这是《中国集邮报》记者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教育媒体上,我也是为了给家奎的《中国集邮报》做宣传。家奎特来电话说:“雪林,你的心我领了。” 1993年7月2日是《中国集邮报》创刊一周年纪念日,我根据家奎的要求,在《中国教育报》上发消息“《中国集邮报》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集邮报——本报讯(记者雪林)《中国集邮报》今天迎来周岁生日。该报发行量从创刊时的6万份已达到目前最大的集邮专业报的近20万份,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集邮专业报纸。该报目前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拥有大批读者。”家奎又来电话说:“万分感谢!” 2、我为《中国集邮报》写过稿 1992年7月1日《中国集邮报》正式创刊后,总编辑周家奎给我打电话说:“《中国集邮报》缺少好看的长篇集邮通讯报道。”他希望我能为《中国集邮报》写一些可读性强的长篇通讯。 我当时担任《中国教育报》新闻部副主任,面临报社新闻版版面的改革,事情非常繁杂,几乎抽不出时间为家奎写稿。但是,老朋友既然有求于我,我也就挤出时间,到北京的一些学校中专门为集邮活动采访,连夜为《中国集邮报》赶稿。 1993年1月27日,《中国集邮报》在8版“邮坛经纬”中的“大看台”栏,发表了我写的长篇通讯特稿《校园“集邮热”透视》,责任编辑是蔡旸。 这之后,《中国集邮报》的稿源逐渐多了起来,我不用再为《中国集邮报》连夜赶稿了。 2011年1月21日,《中国集邮报》第7版学术研究版,发了我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长篇发言《用集邮未来学的观点探讨集邮和集邮活动发展的未来》。 2012年,我为“纪念《中国集邮报》创刊20周年征文”写稿《往事如风——素描几位中国集邮报的记者和编辑》,发在了2012年8月10日《中国集邮报》第2版综合新闻版。 这两年退休后,我的写作时间稍稍充裕了一些,我又写了《忆集邮家刘肇宁二三事》、《我曾抓过千载难逢的购买瞬间》、《秀外慧中的女集邮家岳晓湄》、《邮坛‘智多星’王渭》等文章陆续发表在《中国集邮报》上。算是我还蔡旸总编这些年的文债吧。我很感谢这些文章的责任编辑小鲁、赵艳(齐洁)和王宏伟,他们在编辑中,为我的文章添色增彩,我和责编山东姑娘小鲁见过一面,和责编赵艳(齐洁)至今未曾谋面! 3、我眼中的《中国集邮报》的编辑记者 我和《中国集邮报》第一任总编周家奎是老朋友,他以前在《人民邮电报》副刊部当负责人时我们认识的。家奎个子不高,眼窝很深,较瘦弱,但人很精干,为人和气,工作作风较严谨。印象中,他也是个集邮行家。 那时,周家奎和我总能在一些集邮活动和研讨会中碰面,我们总喜欢坐在一起,常就办报和如何做好集邮宣传进行深入探讨,我们也常常交流如何把报纸办得更精彩、贴近读者。 周家奎很希望能加强和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交流和联系,我们每次有活动,《中国集邮报》总是及时派出记者参加活动并报道,给了我们很大支持。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蔡旸当总编。对此,我的内心万分感谢! 别看今天《中国集邮报》摄影记者王宏伟的头发不够茂密,他年轻时,也是一头浓发的帅哥!可惜,帅哥时的王宏伟我无缘认识,认识他的时候,他的头发已日渐稀少了,且大有越来越少的趋势,他的所有头发都不肯向他的脑袋顶集中,恐怕和他用脑过度有关吧!王宏伟是邯郸人,6岁随军来到北京,是军队干部子弟。但他给人的感觉却非常本色朴实,是个追求执着,心地善良,热心好客的人。 我第一次认识王宏伟,是将近20年前,在去北京马连道观看第一届“北京现代集邮展”的路上。我下车不认识路,边走边找,看见了也在边走边找的王宏伟,他背着相机包,气喘吁吁,主动和我打招呼,然后陪我走到会场。在会场上,他自我介绍叫王宏伟,是中国集邮报的记者。我感慨:“今天的中国集邮报让人刮目相看了,也配备了专职的摄影记者。” 王宏伟笑着回答说:“我也采访、也做版。” 从此以后,我在各种集邮场合,几乎都能碰上端着相机的王宏伟,慢慢的,我们相互熟悉了。在一个集邮活动上,我曾和《集邮》杂志总编刘劲议论起王宏伟,我说,这个王宏伟可以啊,不但摄影、写稿、编版样样在行,还搞起了集邮博客,写书,如今成了全国集邮联的会士。 刘劲说:“集邮报刊的记者有两类,一类,只把自己当记者,并不热爱集邮;另一类,因为热爱集邮,进入集邮报刊当记者,这样的集邮记者,在集邮报刊,如鱼得水。王宏伟就属于这后一类集邮报刊的记者。” 我听后,深以为然! 如今,你走进《中国集邮报》,第一眼看见的那位长相有几分酷似聂卫平的,就是《中国集邮报》总编蔡旸,他是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员中60多位编辑记者的老朋友。 我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的长篇通讯《校园‘集邮热’透视》的责任编辑就是蔡旸。这张《中国集邮报》,我一直珍藏在我的集邮书报资料库中,整整29年过去了,今天我拿出这张报纸,纸面已经微微泛黄了,看到文尾署的“本版编辑蔡旸”时,我仍不禁有些热泪盈眶。 2022年2月18日,我来到《中国集邮报》附近的“石榴红了餐厅”,参加由蔡旸等人组织的稿件研讨会,与会的有集邮家王渭、岳晓湄;《中国集邮报》记者王宏伟、版面编辑小鲁。这是新冠疫情肆虐近3年以来,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聚会,想起这3年被困在家中的狼狈处境,有了一种翻身道情的豪迈,令我一时间感慨万千! “石榴红了餐厅”,多么好听的名字。我祝愿蔡旸担任总编辑的《中国集邮报》越办越好,就像这餐厅的名字,红红火火,红遍神州,红透海外! (2022年5月11日最后改定) ??我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的长篇通讯《校园‘集邮热’透视》的责任编辑就是蔡旸。这张《中国集邮报》,我一直珍藏在我的集邮书报资料库中,整整29年过去了,今天我拿出这张报纸,纸面已经微微泛黄了,看到文尾署的“本版编辑蔡旸”时,我仍不禁有些热泪盈眶。 ? ???? (本章完) 第47章 再忆刘佳维——记和刘佳维电话中的交谈 第47章再忆刘佳维——记和刘佳维电话中的交谈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47) 《47、再忆刘佳维——记和刘佳维电话中的交谈》 顾雪林 我在《难忘集邮人物》系列第37篇中,曾写过《记忆中的全国集邮联副会长刘佳维》,昨天和刘佳维通了电话,又知道了很多趣事,且听我逐一道来。 昨天中午,我收到刘佳维的一个留言,让我有空给他回个电话。我马上给佳维打了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刘佳伟爽朗的笑声,我们相互确认了身份,开始了通话。 我首先问佳维,我写的那篇文章有什么记忆不准确的地方? 佳维给我稍加更正如下: 1、刘佳维确实参加了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的筹备工作,主要是协助当时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天瑞和副会长刘钟林,做一些事务性工作。该会成立后,佳维任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委员。 2、刘佳维参加筹备工作时的身份是黑龙江省集邮协会秘书长、省邮票公司经理。当时,他是在全国集邮联帮助工作的。所以,刘佳维在该委员会成立之后,又回到黑龙江省集邮协会工作了,当时并没有留在全国集邮联工作。刘佳维说,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他自己是1997年左右正式调入全国集邮联工作的。 3、佳维说:“当时在参加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大会时,对在中国教育报的我和北京日报的康宏志、解放军报的刘格文等都印象深刻。觉得我们那时都很活跃,在会上发言积极踊跃,观点鲜明。” 接下来,佳维告诉我一个重要信息,他说:“成志伟已经看到了你写的文章,还特意微信给我。” 我问佳维:“成志伟从哪里看到我写的文章的?” 佳维说:“北京的集邮者中,有很多微信群,大家在网上看到和集邮有关的信息,会第一时间相互交流。成志伟也应当在一个微信群中。你写的文章,大家看到后会相互交流。你的文章首发在哪里?” 我说:“我的文章首发在起点中文网,这是一个网络出版社,我是起点中文网的驻网作家,文章发在该网的‘阅文作家专区’。你能看到我写的长篇小说《戴翡翠翎管的男人》和一些回忆文章、诗歌、散文等。最后,我说,请你代我向成志伟问好!” ...... 佳维还说了一件趣事:2011年佳维陪外国代表团到南方访问,在一所学校看了一位著名作家的个人展览馆。其中著名作家捐赠的展品中,有一个白玉翎管,解说员不知道此为何物?佳维马上告诉她:“这是白玉翎管。清代顶戴花翎中插花翎的,值老钱了。” 佳维说:“曾在一些会议上,听你说过你收藏翎管的事,也见过你佩戴的翡翠翎管,记住了一些有关翎管的知识,现学现卖呗!” 我听后哈哈大笑。 我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集邮界的朋友们,如果我写你们的时候,有什么记忆不准确的地方,望请来电话,我会在第一时间,逐一更正之。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如骚扰电话等,我的电话号码暂不能公开,请谅,大家可以问问刘佳维或蔡旸。) 2022年5月12日 —————————————————————————————— 附: 刘佳维简介 作者:曹大德 刘佳维,满族,1954年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祖籍尙志县。中国邮坛不可多的集邮家、邮学家和集邮社会活动家。他经历了全国集邮联成立以来走过的38年。这38年,他是全身心扑在中国集邮事业上;他全力宣传集邮,深入研究集邮,探索集邮理论,书写了众多集邮典型人物。这38年,他是青少年集邮事业的传播者,是园丁、是辅导员,是现身说法的践行者。这38年,他是一位奔波在亚洲和世界邮坛上的使者,宣传中国特色集邮,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集邮文化交流与合作。 1971年5月,刘佳维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邮政局工作,当上了乡村投递员,负责从县局至一心公社、连环湖鱼场代办所和他拉红公社,承担这两个支局、一个代办所往返进出口邮件的运送。 1973年,他成为黑龙江省邮票库邮资票品管理员。 1982年3月,黑龙江省邮政局任命他为省邮票公司(新组建)副经理,同年10月被任命为省集邮协会秘书长。 1997年邮电部调他进京,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副秘书长,从此一直做全国集邮社团的工作。 由此,刘佳维的足迹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也因工作需要到过港、澳、台地区和海外许多国家。他通过编著的《邮苑情缘》《邮驿情驰》《邮林情愫》《邮海情深》四部文集,记录了他连续30多年从事集邮工作的缩影和轨迹。 刘佳维是第二批被授予的集邮会士,2014年办理退休,可他还是全国集邮联副会长。他概括有四个没完:讲不完的集邮故事,写不完的集邮文章,编不完的集邮邮集,说不完的集邮人物。由此,各种活动、事件,皆被他写成文章,如《纪念吴凤岗先生百年诞辰》《邮缘润泽心生芬芳——我与宋兴民先生的一段邮缘》《忆张包老子俊》等。他说:“遇有邮友著书成集找到我,这是我学习和先睹为快的良机。”由此,《趣味盎然画中遊》《手绘封集锦》《中华民国邮票发行档案资料汇编》等众多著作都由他来撰写序文并予以推荐。 刘佳维立足集邮,得到集邮爱好者的尊重。他从邮政一线投递员做起,如今即将跨越50年的从业经历,他不仅是高级经济师、国家级邮展评审员、厅局级干部,而且曾担任过国际邮坛组织的执委和副主席。他说,这些都是组织培养的结果,是根植邮政沃土的结果。 ??——我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集邮界的朋友们,如果我写你们的时候,有什么记忆不准确的地方,望请来电话,我会在第一时间,逐一更正之。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如骚扰电话等,我的电话号码暂不能公开,请谅,大家可以问问刘佳维或蔡旸。) ?——这组系列,朋友们很爱看,每篇想看更多内容,,,我的精力有限,很难。,,,只好提供芳草携菁、雪泥鸿爪,,,聊作下午茶,品茗之间,一笑了之。,,,我很喜欢看史记,,,项羽一生波澜壮阔,司马迁只摘取鸿门宴、霸王别姬、四面楚歌,,,让人难忘! ?,,,,, ?,,,,, ?少,有时,有少的好处,,,淡淡清香,润物无声,飘散无踪,,,, ? ???? (本章完) 第48章 曹大德——近些年北京集邮者中的理论家之一 第48章曹大德——近些年北京集邮者中的理论家之一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48) 《48、曹大德——近些年北京集邮者中的理论家之一》 顾雪林 曹大德是中国人民大学集邮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87年5月,曹大德参与筹建中国人民大学集邮学会,该会筹委会在当年6月1日举行学会成立大会和庆祝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五十周年集邮展览。曾请黄里为他们设计纪念封。2015年,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四方集邮联谊会和《集邮》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黄里先生追思会”上,我第一次认真听了曹大德怀念黄里先生的发言,深为感动。 曹大德的名字我很早就听说过,但我和他本人并不熟悉,好像相互间没有交谈过,我的印象中,他是个做学问的人,在近些年,北京市的各种集邮理论研讨会上,常能听到他的发言。我对他的发言很感兴趣,很早就注意到他。也在笔记本上记录过一些他的发言,我翻看旧照片,也见到过一些我们在一起的早期合影,只是相互间不太熟悉。 我和曹大德近距离接触,是从“黄里先生追思会”上,我近距离聆听了他充满感情的发言《黄里-集邮者的知心朋友》,言之有物,细节生动,很感人。 之后,2015年4月12日和2017年11月5日,我和曹大德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主办的“第四届论文年会”和“第五届论文年会”上多次相见,彼此算是认识了。 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四次论文年会上,曹大德发表《热议第四辑生肖邮票》,他从1950年日本首发生肖虎票谈起,谈到了我国1980年发行生肖猴票,甚至谈到了法国2011年发行兔年生肖小版张。全文娓娓道来,配图丰富,趣味无穷。最后,该文落脚在“热议中国第四辑生肖邮票”,特别指出,为什么讲“辑”,不讲“轮”,观点新颖,耐人寻味! 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五次论文年会上,曹大德发表《试论新中国邮票选题现状及改进》,全文洋洋洒洒,是长篇论文,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一读到底,如甘露般解渴。文中,他特别介绍了孙少颖先生1983年写的长文《中国邮票的选题》和《中国邮票选题原则》,介绍了国家邮政局现行的《关于邮票选题的若干规定》,让人耳目一新,省去了搜找资料之苦。最后,该文谈到了“新中国邮票选题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提出可以增加川鲁苏粤四大菜系的烹饪邮票,提出可以增加生活情趣的邮票选题,如:中秋灯会、街头理发、炒花生、补沙煲、卖鱼人等,观点别致,值得深思! 我手头有一本淡蓝封皮的《鼓楼邮刊》总第21期《北京鼓楼集邮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专刊,主编中有朱祖威、刘肇宁、林轩和曹大德,责任编辑是曹大德。专刊中有曹大德写的《集邮社会学浅议》,该专刊作者有:朱祖威、常增书、邓和茂、黎泽重、周正谊、郭润康、林轩、赵人龙、刘肇宁、刘开文等,作者层次不低啊。从曹大德参加《北京鼓楼集邮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专刊的编辑,我推断他应当是鼓楼集邮研究会的会员。 曹大德现为北京生肖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我认为,像曹大德、刘大有和北大教授、集邮家吕凤翥(我之后会专文介绍)等人,都是中国集邮界近些年中认真钻研集邮理论的集邮家。我认为:一个集邮理论家,最重要的是能提出自己独家的创新观点,没有独家的创新观点,写再多的集邮论文,也不会给人留下印象。 当然,翻看中国集邮史,在集邮理论上有建树的集邮家还很多,远的不说,改革开放后,北京的集邮家中,就有朱祖威、刘肇宁、王泰来、林轩、赵人龙、王渭、施慧中、刘开文、吴鸿选、刘铭彝、李毅华、陈乃丰、王力军、李晓耕等很多集邮家,都在集邮理论上进行了积极的、开创性探索。外地集邮家刘广实、林霏开(李德铭)、郭润康、郭迅、马麟、葛建亚、方友德、许锡良等人,也都在集邮研究上有自己的贡献。 对上述这些集邮理论家,我们不仅要尊重,还要大力宣传他们,让更多的年轻人以他们为榜样,积极投身到集邮研究的队伍中。 我很希望曹大德能经常参加我们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集邮学术研讨会,把他金子般的观点,奉献给广大集邮爱好者们! (2022年5月14日) ??——我认为,像曹大德、刘大有和北大教授、集邮家吕凤翥(我之后会专文介绍)等人,都是中国集邮界近些年中认真钻研集邮理论的集邮家。我认为:一个集邮理论家,最重要的是能提出自己独家的创新观点,没有独家的创新观点,写再多的集邮论文,也不会给人留下印象。 ?——当然,翻看中国集邮史,在集邮理论上有建树的集邮家还很多,远的不说,改革开放后,北京的集邮家中,就有朱祖威、刘肇宁、王泰来、林轩、赵人龙、王渭、施慧中、刘开文、吴鸿选、刘铭彝、李毅华、陈乃丰、王力军等很多集邮家,都在集邮理论上进行了积极的、开创性探索。外地集邮家刘广实、林霏开(李德铭)、郭润康、郭迅、马麟、葛建亚等人,也都在集邮研究上有自己的贡献。 ? ???? (本章完) 第49章 刘开文——中学教师中的集邮家 第49章刘开文——中学教师中的集邮家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49) 《49、刘开文——中学教师中的集邮家》 顾雪林 1984年1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安徽淮阳市一中初二(6)班学生沈卫星的来信,信中说:“课间,我和几位同学把邮票拿了出来,被老师看见了。一上课,老师就叫我们把邮票都交出来,然后当着全班同学,把我们三个人的邮票全烧了。我们的几百张邮票是从小学到中学一枚一枚好不容易才集起来的......难道,老师就不能理解我们集邮的心情,非烧掉邮票不可吗?” 该报同时发表了北京五中教师刘开文给沈卫星的回信,信中,刘开文对该校老师语重心长的说:“青少年好动,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老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疏导而不要消极阻塞,简单粗暴而伤害孩子心灵的做法,是班主任工作应极力避免的。卫星同学,你对老师的做法有意见,可以找老师谈谈心,交换一下意见,我想是会互相理解的。” 《中国青年报》的上述报道,在全国集邮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客观上,推动了校园集邮热的发展。 刘开文的名字因此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认识鼓楼集邮研究会副会长刘开文很早,如果从1985年算起,相识大概37年了。 1985年,我经集邮家刘肇宁介绍,认识了北京五中语文教师刘开文,并约他给《中国教育报》文艺版写集邮文章,刘开文出手很快,他写的介绍教师节邮票的文章,不久就在报纸上见报了。 刘开文常年戴一副白框眼镜,中等身材,圆脸红润,为人热情,语言幽默,嗓音很大,像个当了多年教师的人。我和刘开文见面熟,很快成为集邮上的好朋友。 刘开文是位笔耕不辍的人,他勤于写作,在各种集邮理论研讨会上,常能听到他的发言,言之有物,观点新颖,叙述清楚明白,很吸引人。在各种集邮报刊上,常能看见刘开文写的文章,小如豆腐块,大有长篇论述,各种文体都能驾驭,读后常能引人深思。 在刘开文的各种文章中,最常见的,是他讨论青少年集邮,他认为:“青少年集邮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引导的问题。” 为此,刘开文提出:“如今的问题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少年集邮组织,并尽力帮助各校成立集邮小组;同时应大力宣传、积极引导青少年集邮者阅读邮刊。” 他介绍了自己的经验说:“我从上中学开始至今集邮30年坚持不辍,就是从未间断学习《集邮》接受其指导之故。而现在一般青少年不重视邮刊和邮识的现象,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刘开文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上述观点,至今依然振聋发聩!他提出论点已经过去38年了,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存在!人们依然在苦苦思考对策! 由此可见,一个集邮理论工作者的工作有多么重要。我们今天,太缺少这样关心集邮中的社会问题的集邮家了! 集邮中,不仅有版式和齿孔问题,大量的集邮问题,是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谁在寄信?谁还写信?邮票会不会有一天不再发行了?集邮者手中现存的邮票将来的命运如何?中国的集邮活动将如何发展?老一代集邮者离开之后,集邮是否还后继有人?...... 中国集邮的未来发展,邮票的未来命运,值得我们今天就开始研究! 我已经很久没有在集邮活动中见过刘开文了。我很怀念和刘开文的交往,怀念他微笑着和我谈论集邮的种种往事。不知他还搞集邮研究吗?希望他能参加我们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集邮理论研讨会,我会洗耳聆听他的真知灼见。 开文兄,你一切还好吗? (2022年5月15日) ??——我已经很久没有在集邮活动中见过刘开文了。我很怀念和刘开文的交往,怀念他微笑着和我谈论集邮的种种往事。不知他还搞集邮研究吗?希望他能参加我们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集邮理论研讨会,我会洗耳聆听他的真知灼见。 ?——这组系列,朋友们很爱看,每篇想看更多内容,,,我的精力有限,很难。,,,只好提供芳草携菁、雪泥鸿爪,,,聊作下午茶,品茗之间,一笑了之。,,,我很喜欢看史记,,,项羽一生波澜壮阔,司马迁只摘取鸿门宴、霸王别姬、四面楚歌,,,让人难忘! ?,,,,, ?,,,,, ?少,有时,有少的好处,,,淡淡清香,润物无声,飘散无踪,,,, ? ???? (本章完) 第50章 李晓耕——电影演员中的集邮家 第50章李晓耕——电影演员中的集邮家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50) 《50、李晓耕——电影演员中的集邮家》 顾雪林 李晓耕,电影演员,北京影视界集邮联谊会的副会长、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电影演员中的集邮家,是和我最熟悉的电影演员,也是和我认识了30多年的来自影视界的集邮朋友。 李晓耕的父亲,也是一位著名的电影演员。 李晓耕的长相,有点像电影演员谢园,小眯眼,爱笑,总是乐呵呵的,为人非常低调。 李晓耕酷爱集邮,且有多篇集邮理论文章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研讨会上宣读过,如: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二届集邮论文年会的《邮票的现状与未来之我见》;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三届集邮论文年会的《我对网络与既有的初浅认识》等,都在北京集邮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我认识李小耕这么多年,因为这次写这篇文章,查了网上的一些资料,才知道,李晓耕不仅是位优秀的电影演员,还曾是北京电影厂制片人、总经济师,中国电影集团制片部主任。在电影界大名鼎鼎,也曾是中国电影界一言九鼎的人物。 电影演员、制片人、集邮家李晓耕和著名诗人、科学家、集邮家王渭一样,实在是太低调了! 也许,在中国,真正有才干的人,都是沉在水底,默默前行,不急不躁,不吹不擂,不做那些公关式的宣传,图一时流星般的流量和名气。像李晓耕和王渭这样的人才,一旦你了解他们,常常会惊诧不已,原来,这些人才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明星大腕啊! 李晓耕曾经拍摄过电影:《玫瑰楼迷影》(1993)、《独身女人》(1991)、《神秘夫妻》(1991)、《我心依旧》(1991)、《喜剧明星》(1991)、《血色清晨》(1990)、《遭遇激情》(1990)、《太监秘史》(1990)(饰光绪)、《幸运的星》(1989)(舞台监督)、《女明星秘史》(1989)(饰李毅)、《红墙外》(1989)(饰警察)、《魔力》(1988)(饰赵秘书)、《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1987)(饰地方官)、《血案疑踪》(1986)、《奇迹的再现》(1985)等。 李晓耕担任过:《叱咤香洲叶剑英》(1994)制片主任、《奇迹的再现》(1985)制片主任、《痴情女子》(1992)制片人、《血案疑踪》(1986)制片人、《不要问我从哪里来》(1991)制片主任、《出门挣钱的人》(1983)制片人、《哪吒》(1983)制片人、《潜网》(1981)制片人、血色清晨(1990)制片人、《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1987)制片主任 李晓耕监制过的影片包括《带手铐的旅客》《甲方乙方》《手机》《大腕》等。 我从当过电影演员和电影制片人李晓耕的集邮论文中,可以看出他看集邮的视角很独特,很有些全局观念,喜欢直击集邮领域的现实问题,毫不留情面! 如:李晓耕2012年5月27日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二届集邮论文年会上发表论文《邮票的现状与未来之我见》中,特别指出:“总体看中国的邮票发行市场既大又小;中国集邮的人很多,需求量也很大。说邮票市场小,原因是真正的集邮人得不到满足和实惠。其一,所谓实名制订购对个人限制套数,但发行当日,邮票贩子手中已数量甚多,导致邮票价格爆炒飞涨,不知贩子手中的这些邮票的票源是哪里来的?是否和某些邮票公司有勾结?其二,邮票市场整版票一版一版出售,但是,到了个人在邮票公司取票时,整版邮票被撕去美丽的边饰和过桥,真是令人费解!其三,邮票价格说好是发行期间不涨价,但是,集邮市场中,有些新邮当天就价格翻倍,实在是太离谱了。......国家邮政部门和工商部门是不是该下决心管管了!”10多年过去了,李晓耕的这些观点依然震聋发聩,让人警醒! 小耕,我集邮上的好朋友,这三年疫情期间你过得好吗?要保重啊!疫情过后,我们再相聚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论文年会上,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 (2022年5月18日) ??李晓耕监制过的影片包括《带手铐的旅客》《甲方乙方》《手机》《大腕》等。 ?我从当过电影演员和电影制片人李晓耕的集邮论文中,可以看出他看集邮的视角很独特,很有些全局观念,喜欢直击集邮领域的现实问题,毫不留情面! ? ???? (本章完) 第51章 贡立江——摄影家中的集邮家 第51章贡立江——摄影家中的集邮家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51) 《51、贡立江——摄影家中的集邮家》 顾雪林 在北京市大大小小的集邮活动中,人们总能看见一位中等个,身材消瘦,大眼睛且长相颇为精神干练,常笑呵呵的,身穿草绿色摄影背心的男性摄影者,他就是贡立江——摄影家中的集邮家。 贡立江在网络集邮圈中的绰号是“共军”。 我是何时认识贡立江的,已经记不清了,好像是2011年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成立之后,我们认识的。我是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会长,贡立江是副秘书长,他来自影视界集邮联谊会,是该会的副会长,该会会长为岳晓湄。 贡立江曾发给我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是我参加1987年(记不太清)北京市首届春夏秋冬集邮活动的情景。当时,该活动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举行,活动由北京市海淀区集邮协会组织。当时,海淀区集邮协会的会长是尹世昌;副会长是程浩(是哪两个字,记不清了)。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在活动中设了一个摊位,卖一些会里的集邮品,我坐在桌旁正在和来自四面八方的集邮者交易时,让贡立江拍了下来。如此说来,贡立江认识我应当早很多。 我和贡立江的交往,主要是一起参加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活动,他在会中极为活跃,尤其是摄影和发表论文积极。 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一届论文年会中,贡立江就发表了《我对集邮未来学的看法》一文,他的行文颇为有趣,一下子引起了我的注意。贡立江在论文中指出:“2010年6月13日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在京成立,多家媒体报道中均对集邮未来学作了简要的介绍。以四方集邮联谊会发起成立的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诞生,标志着一门崭新的研究人类社会集邮未来的学科正式确立,必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论文结尾,贡立江还赋诗两句:“虎走三山鸡报晓,兔升九域鹿鸣春。” 贡立江论文的立意之高,口气之大,言辞之犀利,赋诗之有趣,让我捧腹大笑不止。这位贡老兄,也真够能吹的!他这样的写法出现在集邮论文中,常常能活跃气氛,让人大笑不止。由此可见,贡立江是一个幽默有趣的人。 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二届论文年会上,贡立江发表了《众说纷纭邮票的现状与未来》一文,在文中,贡立江说:“我在快乐集邮网站发帖,征求全国集邮爱好者对本届年会主题‘集邮的未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得到众多网友的响应,盛况空前!短短半个月,4000多人浏览,顶帖顶到90层。” 贡立江在文中,引用武汉集邮者王继红的说法颇有代表性,“武汉王继红这样说:‘邮票如果丧失了作为邮资凭证的第一作用,就如同医院的植物人一样,这样的邮票,不能首先进入邮政领域,导致日后不在充当邮资凭证,这还叫邮票吗?’”王继红提出自己的愿望:“让中国的集邮爱好者也能享受到在邮票首发日和规定时间内自由购得新邮的乐趣吧!”王继红的这一心愿,看了让人心酸,泪目! 贡立江文中还引述了网友李健雄的看法:“如果邮票只是邮政的赚钱商标招牌,必将走向绝唱!” 贡立江论文中的上述表达,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第三届论文年会上,贡立江发表了《形形色色的集邮网站—国内集邮网站简介》一文,在论文中,贡立江介绍了一些民营或个体开办的集邮网站,他说:“民营或个体开办的影响较大的集邮网站有:中国投资咨讯网(一尘网)、邮币卡互动网、快乐集邮网、赵涌在线、东联原地集邮网、中国嘉德、文献集邮网、极限集邮网、生肖集邮论坛、941集邮论坛、中美集邮网、珍邮网、点购收藏网、我爱集邮网、邮来邮网、集邮者论坛、自动化集邮、360邮票网、上海东邮网、马甸收藏网、易集藏论坛、母老虎在线、快乐集邮商城、淘宝网店铺等近30家网站。” 贡立江提到的这些集邮网站,有90%我都没有进去过。听了他的论文,我才逐一进入这些网站访问,很有收获! 在由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四方集邮联谊会和《集邮》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黄里先生追思会”上,贡立江和岳晓湄发表了《定格-永恒的黄里》一文,叙事真诚、情感动人,感动得在场听众纷纷泪下。 贡立江的长项是摄影,拍照片和拍摄纪录片,其父曾经是开国大典的摄影师之一。贡立江子承父业,成就斐然。目前,他手中存有全中国最全的集邮活动影视资料,亟待他整理挖掘。 贡立江,愿你永远不放下手中的摄影机和照相机,再续集邮研究和集邮摄影的辉煌!盼疫情过后,兄弟们再相见! (2022年5月20日) ??——贡立江的长项是摄影,拍照片和拍摄纪录片,其父曾经是开国大典的摄影师之一。贡立江子承父业,成就斐然。目前,他手中存有全中国最全的集邮活动影视资料,亟待他整理挖掘。 ? ???? (本章完) 第52章 吕凤翥——北大教授中的集邮家 第52章吕凤翥——北大教授中的集邮家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52) 《52、吕凤翥——北大教授中的集邮家》 顾雪林 近日,我在翻看资料时,发现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历次研讨会上,做过长篇集邮研究发言的人,只有北京大学计算机中心教授、北京大学集邮协会会长、集邮家吕凤翥。由此看来,吕凤翥教授真是当今一位笔耕不辍的、勤奋钻研的集邮理论家。 我知道吕凤翥的名字很早,也在很多集邮活动中和他见过面,但都是匆匆一面,相互交往并不深。 2010年之后,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成立后,我开始和吕凤翥教授有比较深的交往。他参加了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历次研讨会,发言积极,集邮研究的论文水平很高,我很喜欢听他的发言,让我逐渐对他有所了解。听吕凤翥的发言,很容易被感染,他发言时的娓娓道来,论断精彩,常让听者如醉如痴。 吕凤翥年龄应当比我大一些,他中等个,头发灰白,戴一副白边眼镜,面带微笑,风度儒雅;和人们讨论问题,不急不躁,也常常据理力争,是个很有个性的学者。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认真读了吕凤翥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历次研讨会上的发言,感觉都很精彩。 在第一次研讨会上,吕凤翥发表《未来集邮和网络集邮》的论文。他认为:研究未来集邮应从研究网络集邮入手,网络集邮出现的新邮品种和带来的新概念,应该算是未来集邮的一部分。他认为,未来集邮的方式,是通过互联网开展日常的集邮活动。这就要求未来集邮人,要能熟练地使用电脑,提高个人的写作水平。他认为,可以经常举办网络集邮展览,网上集邮展览没有时空限制,可以随时观看、欣赏和点评。 在第二次研讨会上,吕凤翥发表《邮票的现状与未来》的论文。他注意到:在当前邮票使用越来越少的情况下,邮票的属性和功能在发生着转换。近些年,一些国家发行了不适合用作邮资凭证的邮票,如,贝壳邮票、木质邮票、巧克力邮票、编织邮票、绢帛邮票、镶宝石邮票、光栅邮票等,且大部分邮票已经实际上成为商品和收藏品。美国这几年推出了“永远邮票”和“预售邮票”,是邮票方便为群众服务的新举措。另外,个性化邮票和网络邮票的出现,都说明高科技网络化对邮票发展的影响,邮票的发行是有前景的。 在第三次研讨会上,吕凤翥发表《网络集邮》的论文。他认为,网络集邮就是借助于计算机的网络平台开展的集邮活动。一个是网络平台,一个是集邮活动,对很多集邮者来说,前一个概念是陌生的,后一个概念是熟悉的。事实说明,所有的集邮活动,都可以使用网络这个平台来进行。 在第四次研讨会上,吕凤翥发表《对我国邮票发行题材的三点建议》的论文。他建议发行环境保护系列邮票;发行道德系列邮票;发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邮票,他拉出的名单有: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王选、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王小谟、张存浩、程开甲、于敏等。 在第五次研讨会上,吕凤翥发表《我还是喜欢信销票》的论文。他特别谈到:通过辛辛苦苦收集信销票的过程,锻炼人们的耐性和韧性,学会逐渐积累的收藏过程,可以增长知识、结交朋友、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在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四方集邮联谊会和《集邮》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黄里先生追思会”上,吕凤翥发表了《黄里先生永远是北大师生的好朋友》的追忆文章,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和黄里一起设计北京大学集邮协会活动的纪念封的日日夜夜,感人至深。 在很多集邮刊物和《中国集邮报》上,都经常可以看到吕凤翥写的研究文章,让读者受益匪浅。 在我看来,吕凤翥、刘大有和曹大德等集邮家,都是这几年北京邮坛勤于笔耕的,善于探讨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出色的集邮研究理论家,他们和朱祖威、刘肇宁、王泰来、林轩、赵人龙、王渭、施慧中、刘开文、吴鸿选、刘铭彝、李毅华、陈乃丰、王力军、李晓耕等集邮理论家一样,都值得所有集邮爱好者尊重和学习。 (2022年5月27日) ??在我看来,吕凤翥、刘大有和曹大德等集邮家,都是这几年北京邮坛勤于笔耕的,善于探讨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出色的集邮研究理论家,他们和朱祖威、刘肇宁、王泰来、林轩、赵人龙、王渭、施慧中、刘开文、吴鸿选、刘铭彝、李毅华、陈乃丰、王力军、李晓耕等集邮理论家一样,都值得所有集邮爱好者尊重和学习。 ? ???? (本章完) 第53章 王力军——从《集邮》杂志编辑到聚雅斋邮社总经理 第53章王力军——从《集邮》杂志编辑到聚雅斋邮社总经理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53) 《53、王力军——从《集邮》杂志编辑到聚雅斋邮社总经理》 顾雪林 在北京的集邮圈中,曾有一位公认的风云人物,他就是聚雅斋邮社总经理王力军。 王力军早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曾因为毕业论文写到解放区邮票,而被《集邮》杂志总编姚振亚看中,力邀他毕业后到《集邮》杂志当编辑。就是在王力军当编辑这个时期,大约是1986年左右,我和王力军认识,并成为好朋友。我们常常一起参加各种集邮活动,在各自的媒体上积极报道北京的集邮活动。 王力军个子不高,和我的年龄相仿,乐呵呵的一个人,说起话来总是哼哼哈哈的,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王哈哈”,王力军很喜欢这个外号,索性发表文章时,常用“王哈哈”当笔名,在北京集邮界,一时名声鹊起。 王力军在《集邮》杂志干得风生水起时,突发奇想,下海了。他于上世纪80年代末,成立了北京改革开放时期最早的邮票店——北京宣武聚雅斋邮票社(公司),注册资本20万元,当起了邮票社总经理。聚雅斋邮票社的经营范围是:销售邮票、集邮品、提供集邮方面的咨询服务;销售工艺美术品、文化体育用品等。1990年,聚雅斋邮票社推出《聚雅斋邮声》第一期。以后又发了多少期,我尚不清楚。 聚雅斋邮票社刚成立时,注册地点在北京市宣武区南新华街甲1号文轩宾馆0018室,店铺设在北京和平门烤鸭店西南角,在一个路口的东南角,房间不大,大约20平米,但地点绝佳,北京市中心位置,车来人往,是个经商的风水宝地。 聚雅斋开业后,我在王力军的推荐下,经他挑选,购买了一些他店里的高价单枚“猴票“”,每枚大概百十来块吧。还买了一些早期的纪念币,现在看,都升值了,也算买值了。当时还想买一枚别人寄售的“紫军邮”,但我嫌价格高,没有买,现在想想,有点可惜。 王力军的聚雅斋成立后,曾于1989年,独资支持“北京首届民间集邮品拍卖会”的举办,一时在北京集邮界传为佳话。 我为这场拍卖会写的特写《北京民间集邮品拍卖目击记》,发表在了《中国青年报》星期刊上,该文受到了国内很多邮友们的好评,被1989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和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集邮宣传文章评选活动”评为二等奖,获奖证书的日期为1989年8月23日,奖品是半版“麋鹿”无齿邮票和一版“中国神话”邮票。 王力军不仅是一位集邮编辑、集邮记者、集邮社老板,还是一位出色的集邮理论研究者和集邮理论家。他和田小利合写的《首套解放区邮票辨析》,洋洋洒洒几千字,对湘赣边省赤色邮票的发行时间,作了较翔实的论证,论文质量很高,曾发表在《鼓楼邮刊》82年第一期总(15期)上,后又刊于《鼓楼邮刊纪念专刊1979—1984》上,在集邮研究界,反响很大。王力军后来没有致力于集邮理论的研究,非常可惜! 在我的记忆中,王立军的聚雅斋邮票社因为和平门街道改造,被迫搬迁到大钟寺收藏市场二楼。我曾在大钟寺收藏市场二楼看见过聚雅斋店铺高悬的招牌。我曾多次来到大钟寺收藏市场二楼聚雅斋店门口,想看看该店何时开门营业?可惜,几次都吃了闭门羹。 后来,听说王力军因心脏不好,病重在医院,也曾想到医院去看看他,但一直打听不到他住在哪家医院。这事就拖下来了。 终于有一天,听一位邮友说:“力军去世了。”我感到无比的震惊,力军才多大啊?他去世时,也许才40岁出头。 我一直为失去王力军这位邮友、新闻战线的战友,而感到悲痛和深深的遗憾! 力军,望你一路走好!走好! (2022年5月28日) ??王力军不仅是一位集邮编辑、集邮记者、集邮社老板,还是一位出色的集邮理论研究者和集邮理论家。他和田小利合写的《首套解放区邮票辨析》,洋洋洒洒几千字,对湘赣边省赤色邮票的发行时间,作了较翔实的论证,论文质量很高,曾发表在《鼓楼邮刊》82年第一期总(15期)上,后又刊于《鼓楼邮刊纪念专刊1979—1984》上,在集邮研究界,反响很大。王力军后来没有致力于集邮理论的研究,非常可惜! ? ???? (本章完) 第54章 张振声——北京集邮者心中永远的“大哥” 第54章张振声——北京集邮者心中永远的“大哥” 【集邮传记文学】 难忘集邮风云人物(54) 《54、张振声——北京集邮者心中永远的“大哥”》 顾雪林 记得大概是2010年左右吧,北京市集邮界举办了一个春节联欢活动,我和王渭都参加了。王渭到现场后对我说,自己有一个诗朗诵,一会要上台表演。集邮家王渭是著名诗人,他要上台表演诗朗诵,我并不惊奇。 一会儿,王渭上台,表情凝重,摆了一个亮相,高声朗诵长诗《振声大哥,你慢些走》,声情并茂,我听后不禁潸然泪下,原来,我一直尊敬的集邮家张振声,走了,永远地离开我们了。这个消息我刚刚知道,令我万分震惊! 2007年初,我和振声大哥还一起参加北京市的集邮研讨会呢,怎么,转眼他就突然走了?我无奈又惆怅!据一位邮友说,那天振声大哥遛弯回来说是胃疼,就自个儿走着去305医院,结果就再没有回来,估计是心梗,实在令人唏嘘。 我认识张振声很早,大概在1985年北京市集邮协会的一个研讨会上认识的,知道他在北京市印章艺术公司工作,是宣武区集邮协会的负责人之一。因为张振声有一头白头发,年龄稍长,所以在北京集邮圈,大家都管张振声叫:“振声大哥”。 张振声应当年龄比我大不少,我认识他时,他大概有50多岁了。张振声为人热情,对人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招呼,探讨起集邮问题,从不摆老资格,总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年轻的集邮爱好者。 我和振声大哥见面,总喜欢夸他:“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快乐。” 振声大哥乐呵呵地回答说:“集邮找乐,快乐集邮。” 后来我才知道,这快乐集邮,竟然是振声大哥的集邮理念! 张振生集邮50多年,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和林丰年一起撰写的《北京“黄帽子”快递信筒发展初探》一文,给我留下过很深的印象;振声大哥撰写的《璀璨多姿的荧光邮票》和《背印图文邮票》曾获全国集邮宣传优秀文章一等奖和三等奖。 振声大哥是鼓楼集邮研究会的会友,他在《学习鼓楼,热爱鼓楼》一文中,提到自己经常和王泰来、李立、李志云、佟文胜、袁连发等会友一起互寄自制邮品,日积月累,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藏品,充实了自己的邮集。 在北京市集邮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75岁高龄的振声大哥健步迈向主席台,向大会捐赠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以来所印制的请柬、门票、参观券等。 振声大哥是北京集邮者们最喜欢的集邮家,是个热心人物,是个好心人。他是原北京市邮协青少年集邮工作委员会委员、鼓楼集邮研究会荣誉理事。曾被全国集邮联评为集邮先进个人。振声大哥自1989年退休以来,在日常的集邮活动中,让自己的晚年过得十分充实、有趣和健康。 振声大哥生前曾和林轩联名著有《趣味邮票》一书(2007年9月出版)。秉持快乐集邮理念的振声大哥,撰写的《集邮十乐》,被多家集邮报刊登载,《感悟“快乐集邮》成为振声大哥践行“快乐集邮”理念的生命绝唱。 可惜,振声大哥走得太急了,走得太早了! 正因为此,诗人、集邮家王渭在《振声大哥,你慢些走》走一诗中,才会反复吟咏:“振声大哥,你慢些走,慢些走!” ??我和振声大哥见面,总喜欢夸他:“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快乐。” ?振声大哥乐呵呵地回答说:“集邮找乐,快乐集邮。” ?后来我才知道,这快乐集邮,竟然是振声大哥的集邮理念! ? ???? (本章完) 第55章 蒋礼——我永远怀念的《集邮》杂志总编 第55章蒋礼——我永远怀念的《集邮》杂志总编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55) 《55、蒋礼——我永远怀念的《集邮》杂志总编》 顾雪林 怀念《集邮》杂志总编蒋礼的文章,曾经是我想写的集邮风云人物的前10篇文章之一,但是迟迟未动笔,一个是缺少一些材料;再有,就是蒋礼的去世太突然,太惨(到东北出差,因车祸,造成车辆起火,去世)!想起来,我就会心跳加速,我确实有些不愿回顾,蒋礼已经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 所以,这篇怀念文章就一直拖到今天。 《集邮》杂志创刊于1955年1月28日,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邮刊。《集邮》曾停刊两次,第一次1960年第7期发行后停刊,后于1961年第1期复刊。《集邮》1966年第6期发行后停刊。后于1980年第1期复刊。从2008年开始改刊为全彩大16k版。 在蒋礼之前,担任复刊后的《集邮》杂志主编有:王庸声、姚振亚和李东初。其中,我和姚振亚及蒋礼最熟。 姚振亚作为《集邮》杂志的主编,于1985年6月14日参加过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成立大会,还在会上做了精彩的发言。姚振亚说:“集邮,就是玩玩。新闻界的集邮者,就是集邮爱好者中的一批特种部队,高级玩家。”我很喜欢姚振亚的性格,我们在一起总是无话不谈,非常投契。 我认识李东初也很早,他于1985年10月-1991年3月担任《集邮》主编。后于1989年兼任过《少年集邮》杂志主编。他离开《集邮》杂志后去了哪里,我不知道。 想来,蒋礼应当是1991年开始担任《集邮》杂志主编的。蒋礼当主编后,开始了我们10年多的集邮宣传方面的合作和友谊。最让我难忘的是:蒋礼支持《集邮》杂志资深女记者李玲,在《集邮》杂志上写文,全称我们为“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而不是屈从上级某些人的意见,将我们“联合会”改称为“联谊会”。1997年第一期《集邮》杂志发表了李玲撰写的长篇报道《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者实现大团圆》,第一次在《集邮》杂志上多次完整出现“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字样,李玲在文中郑重其事的写到:“中国教育报国际部主任顾雪林为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长。”就凭这一件事,就足够我永远怀念蒋礼的了;我也为此事,万分感谢李玲。 我认识蒋礼的时候,他还很年轻,年龄好像比我小一些,是个满头黑发、精力充沛的小伙子,他的集邮知识渊博,为人谦虚,交友广泛。 我至今也不知道蒋礼当时的年龄到底有多大,因为他特殊的死因,我一直心情沉重,无法开口问别人。我对蒋礼的工作简历也不太清楚,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让他接替李东初担任《集邮》的总编。 但是,我始终认为,蒋礼主持《集邮》杂志的时期,是集邮宣传大发展的时期,他是为全国集邮宣传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人。 在《集邮》杂志年龄比我小的主编当中,我最喜欢蒋礼和刘劲,他们俩总是朝气蓬勃,点子很多,为人和气,喜欢和人交流,和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关系相处得十分和谐,和我们联合会中的很多记者编辑都是好朋友。 有一个时期,蒋礼非常想让我在《集邮》上办一个个人专栏,当时,我在《中国教育报》新闻部当副主任,主持新闻版由周四刊向日报的改版,天天加班,还要值夜班,工作非常忙,常常夜间赶稿,写到凌晨。后来我担任中国教育报国际部主任,要创刊中国教育报国际版,工作更忙了。我对蒋礼说,等一下,等我有了时间,我一定在《集邮》开栏,助你一臂之力。 我万万没有想到,我的这个承诺,因为蒋礼走了,永远无法实现了! 其实,现在想来,我在蒋礼主持《集邮》杂志的时期,很少给他写稿,尽管他一直向我约稿,我总认为,我们都还年轻,以后写稿的机会有的是,就一直拖着。可这一拖,拖成了永远的遗憾! 我今天怀念蒋礼,向他深表歉意,我没有及时对他的信任给予回报,我非常悔恨自己的“拖”。 蒋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工作作风非常接地气,他广泛交友,和集邮界的三教九流都认识,想尽办法约大家给《集邮》杂志提供质量优秀的稿件。在蒋礼主持《集邮》杂志的时期,《集邮》杂志办得红红火火,深受广大集邮爱好者们的欢迎,发行量节节攀升。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蒋礼和刘劲是为了《集邮》杂志大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两位《集邮》杂志主编。尽管,他们都比我年轻,但是,他们确实是非常优秀的杂志主编,令我佩服! 我记不准了,蒋礼大概是2001年走的吧。这么说来,他在集邮杂志整整干了10年,这是他宝贵青春的10年,他无私奉献给了中国的集邮事业。我认为,他的青春无悔! 我怀念蒋礼,愿他在天堂,继续主持《集邮》杂志! ———————————————————————— 追忆 ——怀念《集邮》杂志前主编蒋礼 作者:顾雪林 欲悲无泪痕, 念君三十载。 黑发邮友谈笑间, 君文好风采! 邮友不用猜, 思君三十载。 十年携手邮花飞, 君行祥云来! (稿件初改定于2022年6月13日凌晨3点;6月14日凌晨3点再次改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蒋礼应当是1991年开始担任《集邮》杂志主编的。蒋礼当主编后,开始了我们10年多的集邮宣传合作的友谊。最让我难忘的是:蒋礼支持《集邮》杂志资深女记者李玲,在《集邮》杂志上写文,全称我们为“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而不是屈从上级某些人的意见,将我们“联合会”改称为“联谊会”,就凭这一件事,就足够我永远怀念他的了。 ?——追忆 ?——怀念《集邮》杂志前主编蒋礼 ?作者:顾雪林 ?欲悲无泪痕, ?念君三十载。 ?黑发邮友谈笑间, ?君文好风采! ?邮友不用猜, ?思君三十载。 ?十年携手邮花飞, ?君行祥云来! ? ???? (本章完) 第56章 肖文焱和成冬青——全国集邮联宣传部的“年轻血液” 第56章肖文焱和成冬青——全国集邮联宣传部的“年轻血液”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56) 56、肖文焱和成冬青——全国集邮联宣传部的“年轻血液” 顾雪林 在【集邮传记文学】第23篇和第29篇中,我曾经先后介绍了全国集邮联宣传部的负责人严忠辉和张国华。在我的记忆中,在张国华之后,还有两位年轻的女同志曾经在全国集邮联宣传部负责和记者联系,一位叫肖文焱,另一位叫成冬青。 大约是在1992年前后,肖文焱先来到全国集邮联宣传部;之后,大约是1995年左右,成冬青来到全国集邮联宣传部工作。 肖文焱个子高高的,一头齐肩的乌发留有刘海,年轻漂亮,善于和记者们交流,工作认真负责,人比较活泼健谈。 成冬青看起来就像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略有些羞涩,年轻漂亮,爱笑,温和,工作中有条不紊,性格中更温婉一些。 我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全国集邮联通知各报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都是由肖文焱和成冬青负责,她们俩也经常参加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活动,很多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活动的资料照片中,都有这两位姑娘的倩影,她们和一些记者很熟,尤其是认识一些各报采访集邮活动的女记者。 我昨晚翻看我参加集邮活动的旧照片,在1992年“全国集邮联集邮宣传工作会议”的合影中,看到了年轻时的肖文焱,她穿着蓝底碎花上衣,下着黑裙子,披肩长发,年轻漂亮。照片中,我还发现了年轻时的刘佳维,他和我都坐在第二排,我们之间隔着刘钟林副秘书长,肖文焱蹲在第一排,在刘钟林副秘书长的正前方。那时的刘佳维确实年轻帅气,一头黑发,微胖,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裤子也是月白色的。我的右边是全国集邮联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天瑞和成志伟;刘佳维的左边是新华社记者应鸿和张国华。 在另一张拍摄于1995年的“纪念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10周年座谈会”的照片上,我看到了成冬青,她穿着一袭白裙,瘦瘦的,戴着一副白框眼镜,微笑着,这应当是我对她最早的记忆了。照片中,成冬青的左边,是中国教育报女记者尚欣佳和《集邮》杂志女记者李玲大姐。 当时,我曾一度认为,肖文焱和成冬青两人是来接替张国华的工作的,后来,肖文焱不知为何调走了(好像是因为结婚怀孕生孩子去了),只留下了成冬青。最后,由成冬青接替了张国华的工作。 记忆中,成冬青在全国集邮联宣传部大约工作了10多年,后来好像调往全国集邮联学术研究部,担任学术研究部主任。呵呵,可爱并且爱笑的小姑娘终于成熟老练庄重了,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婆了。 新冠疫情前(3年前),我还经常能在一些集邮活动中和成冬青碰面,她依然是那样爱笑,温婉和气,礼貌有加。甚至,我有一次在北京西土城10号地铁站(全国集邮联就在附近),还和成冬青碰上过,一起聊了一会儿,感觉,她还是那么年轻,脸上好像没有留下多少岁月的痕迹。 但是,肖文焱好像离开了全国集邮联,不知调往何处?记忆中,我从肖文焱调走后,就再也没有和她碰过面,不知她今日是否还在集邮领域工作,亦或还在邮电领域工作? 肖文焱、成冬青都属于那时全国集邮联的新鲜血液,年青一代,她们和关鹤舞等人一样,是要从严忠辉和张国华手中接棒的,我认为,她们接得很好,保持了全国集邮联初期,和全国广大集邮爱好者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 如今想来,我认识肖文焱都30年了,认识成冬青也有27年了。尽管一切都仿佛还在昨日,但是,岁月无情,我的年龄(还是不说的好);她们也都...... 唉,想来,肖文焱的孩子都应当有30岁了,大概比我刚认识她时,还要大。这就是岁月流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时光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快速流逝!逝者如斯夫! 好在当年的旧照片还在,存在电脑中,可以让时光静止,以便我们能随时温习我们年轻时在一起密切配合工作时的美好岁月!照片让她们的笑脸,永远定格在年轻时代! 问候你们:肖文焱和成冬青。 (本章完) 第57章 袁连发——北京集邮者中的“丝漏工艺”大王 第57章袁连发——北京集邮者中的“丝漏工艺”大王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57) 57、袁连发——北京集邮者中的“丝漏工艺”大王 顾雪林 在北京集邮者中,有一位很知名的人物,他就是北京宣武区集邮协会的集邮爱好者袁连发。袁连发有一门绝技,他是北京集邮者中的“丝漏工艺”大王。很多集邮协会制作的纪念封,都是请袁连发帮助采取“丝漏工艺”,印制纪念封的主图。 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印制的第一个纪念封“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一周年纪念封”,就是由著名邮票设计家黄里设计,袁连发用丝漏工艺印制的,图案凹凸有致,非常梦幻、漂亮! 我认识袁连发很早,在1986年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北京市集邮协会和北京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庆祝首届教师节座谈会上,袁连发就出席了,我还特意为他拍了照片,留存至今。这是我们两人第一次见面,只是见面熟,但是并不是真正认识。 我真正认识袁连发,是他为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印制丝漏纪念封。那天,邮票设计家黄里约我到位于北京宣武门的一条胡同内袁连发的家中,参观他给我们印制丝漏纪念封。袁连发家有一个高大的红木立柜,非常漂亮,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袁连发每手工印制一枚纪念封,黄里都会精心拿起来放到桌上晾干。在印制过程中,黄里不断加上各种油彩料,印出来的封的颜色五颜六色,使每一个封都成了在颜色上的独一份,这番操作,绝妙至极,看得我目瞪口呆。原来,丝漏纪念封还可以这样印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待续) (本章完) 第58章 尹世昌——北京市海淀区集邮协会会长,我难忘的集邮老朋友 第58章尹世昌——北京市海淀区集邮协会会长,我难忘的集邮老朋友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58) 58、尹世昌——北京市海淀区集邮协会会长,我难忘的集邮老朋友 顾雪林 我本人从出生,就成长在北京市海淀区。家住在颐和园附近,在海淀区上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参加工作后,分配在海淀区海淀镇附近的一家小工厂。 记得我在工厂当团支部书记的时候,有一位叫吕振生的工厂技术员要给我介绍对象,女孩是她女儿的中学同学,这个女孩,就是时任海淀区文化局局长的尹世昌的女儿。当时,因为我忙着备考大学,时间很忙,没有时间去见面,这事就拖黄了。最终,我也没有和尹世昌的女儿见过面。 1986年,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组织活动,邀请海淀区集邮协会会长尹世昌参加,我才第一次见到尹世昌本人。当然,那件牵线红娘的事,我没有提,老尹也始终不知道还曾经有过这样一段错过的姻缘。 尹世昌本人瘦瘦的,有些白头发,他那时的年龄大约才50多岁吧,总是笑眯眯的,非常和气的一个人。老尹好像不仅仅是集邮,还收集门券等,个人爱好非常广泛。(待续) —————————————————————————————— 附: 我最近在网上查到:尹世昌,1931年生于北京(今年应当91岁了)。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新华书店店员、文化辅导员、北京市海淀区文化馆馆长,1992年从北京市海淀区文化文物局副局长岗位离休。北京市海淀区集邮协会成立后任秘书长、会长;北京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邮展委员会委员等。 (本章完) 第59章 读93岁高龄蒋鹏凌的《鹏凌图文集》和《鹏凌书影》 第59章读93岁高龄蒋鹏凌的《鹏凌图文集》和《鹏凌书影》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59) 《59、读93岁高龄蒋鹏凌的《鹏凌图文集》和《鹏凌书影》》 顾雪林 我今天收到93岁高龄的集邮前辈蒋鹏凌先生近日出版的《鹏凌图文集》和《鹏凌书影》。我情不自禁地赶快翻看起来,这些图文和毛笔写作诗篇,都是关于蒋鹏凌先生多年的集邮生涯的珍贵纪念,读后让人感慨万千! 在北京集邮界,有三位值得尊敬的集邮老前辈,他们分别是今年93岁高龄的蒋鹏凌、今年91岁的尹世昌和将近90岁的鄂文江。他们在90岁高龄时,还能热爱集邮,并且孜孜不倦,在新冠疫情施虐3年多的情况下,仍然活跃在北京集邮的第一线,出集邮生涯的书、到基层讲集邮知识课,到社区办集邮展览,他们对集邮事业的热爱,让人欣喜,让人敬佩,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待续) (本章完) 第60章 我收到《中国集邮报》总编蔡旸寄来的“《中国集邮报》创刊30周年纪 第60章我收到《中国集邮报》总编蔡旸寄来的“《中国集邮报》创刊30周年纪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外一篇)(60) 《60、我收到《中国集邮报》总编蔡旸寄来的“《中国集邮报》创刊30周年纪念明信片”》 顾雪林 今天(2022年7月6日),我收到《中国集邮报》总编蔡旸寄来的“《中国集邮报》创刊30周年纪念明信片”。我没有舍得打开,我猜想:应当是31张明信片吧?亦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拿着放大镜,仔细地一张一张数,是31枚明信片,我一下子乐不可支! 我看了《中国集邮报》2022年第八版蔡旸写的【31枚明信片留下三十载《中国集邮报》的记忆】一文后,就开始惦记上这31张明信片。 我仔细阅读了蔡旸写的介绍文字,看得我热血沸腾,设计者真是有心人,这组明信片在设计上真是别出心裁,既用相关图片回顾了《中国集邮报》走过的30年历程,又丰富了集邮者收集明信片的品种,真是一举多得。 因为这组明信片没有实寄,我只好把套装明信片的信封留存下来,作为一套收藏品收藏,也是一乐! (本章完) 第61章 集邮也是寻求真知——名人和集邮 第61章集邮也是寻求真知——名人和集邮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外一篇)(61) 61、集邮也是寻求真知——名人和集邮 顾雪林(京城翎管王) 网上有很多关于“名人和集邮”的故事,我没有认真考证过,先搜罗一些,随手放在这篇文章中,听听读者们的意见,我再根据读者们的正确意见,随时修改自己的文章。 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生活便是寻求新知,集邮也是寻求真知。”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我在事业上的成就,当归于我的癖好——集邮” 中国古人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集邮长知识,趣味颇高尚;切莫去居奇,赚钱代欣赏。” 作家莫言说:“够得着的幸福,才是你的。” 我认为:“真正的集邮者,不在于集邮品有多丰富;而在于观看自己的集邮品时,笑声有多大,心情有多愉快。” 据说,集邮、旅游和体育,如今成为世界上群众喜爱的“三大热点”活动。集邮的乐趣不仅仅在于邮票的价值与意义,还在于你在集邮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乐趣,懂得了什么道理,交到了什么朋友,养成了什么良好的习惯。 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许多名人爱好集邮,留下了不少奇闻轶事,成为“世界集邮史”中的一个动人的侧影。 ——英国皇室:据说,英国皇室邮集已经传了四代了;目前英女皇邮票资产价值约1亿英磅,占其财产的四分之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罗斯福被称为“集邮总统”,他8岁开始集邮,一生集了几十个国家80多万枚邮票(也说有120多万枚)。他说:“我在事业上的成就,当归于我的癖好——集邮”。 ——世界500强企业“戴尔电脑”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迈克尔·戴尔从小酷爱集邮,他12岁开始参加邮票拍卖,获得了他的“第一桶金”。由此,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 ——2007年,管理着超过35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债券基金的比尔·格罗斯,在纽约拍卖了他所收藏的200枚英国邮票,这竟给他带来了910万美元的成交额,比2001年他购买时增值近4倍。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也是一位集邮爱好者,他曾用化名在苏联集邮刊物上刊登收集、交换邮品的广告。他在给一位俄罗斯集邮家的信中说,各种干净而没盖销的苏联邮票他都收集。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是公认的超级体育邮票收藏家,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邮票开始,历届奥运会的邮票他都已收集齐全。他每到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忘光顾邮票部门,尽力收集当地的体育邮票。他的体育邮集在北京亚运会期间曾在我国展出,珍品纷呈。 我国许多名人也喜爱集邮: 1、孙中山——曾亲自设计了开国纪念邮票和普通邮票,后因孙中山辞去了大总统职务,这两种邮票未能正式发行,但孙中山设计的试机票却成为稀世珍宝。 2、教员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期,帮助当时是保卫人员的著名集邮家姜治方收藏过邮票(见姜治方的有关回忆录)。 2、鲁迅——除了喜欢收集碑帖、木刻和画片外,同时也收集中国、苏联、日本等国的邮票,并常把邮票送给一些集邮爱好者。 3、著名作家夏衍——十四五岁开始集邮,是我国著名集邮家之一。为了使珍贵邮票不致散失,他将红印花小字加盖“当4分”、大字加盖“当1元”等价值百万余元的邮票捐献给上海博物馆,成为邮界的邮德楷模。 4、林文琰——提起“东半球最罕贵之华邮的《红印花小字当1圆》四方连邮票和“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的阔边黄《大龙五分银》全张邮票,没有不知道林文琰其人的。 ...... 另外: 世界顶级富豪中,也不乏世界珍贵邮票的收藏者—— 如: ——化工大亨杜邦家族; ——金融巨擘罗斯柴尔德家族; ——股神巴菲特等。 (2022年凌晨3:47) ??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过:“生活便是寻求新知,集邮也是寻求真知。”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我在事业上的成就,当归于我的癖好——集邮” ? ???? (本章完) 第62章 姚振亚——我认识的第一位《集邮》杂志主编 第62章姚振亚——我认识的第一位《集邮》杂志主编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62) 62、姚振亚——我认识的第一位《集邮》杂志主编 顾雪林(京城翎管王) 在我的集邮生涯中,我认识的第一位《集邮》杂志主编,名叫姚振亚。 2015年6月24日,我筹组的“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在北京《工人日报》的一间会议室举行成立大会,与会嘉宾中,就有当时《集邮》杂志的主编姚振亚。 第一印象中的姚振亚主编,身材消瘦,灰白色的披头长发随意散落在脑后,两眼炯炯有神,神采奕奕,发言滔滔不绝。姚振亚几乎烟不离手,一边抽烟,一边发言,对我们这些新闻出版界的集邮爱好者,大加赞赏,夸得像一朵花似的。让我们这些刚进集邮圈的新闻记者和编辑们心花怒放,非常开心。(待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