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9h9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完美暴君 > 第149章 预防天灾(四千字)
    自己的想法实在是太过简单和理想了,幸好有程国祥这样的臣子发现了问题所在,更关键的是他直言敢谏,及时提醒了。

    “是朕太想当然了,不过虽然实行起来难度大,但朕依然不会放弃,可以在想其他法子嘛!”

    “此事也不急,户部先按朕刚才所说去办,将养殖的厂房建起来,在于各地寻找合适的公牛,先繁衍出牛犊再说。”

    见皇帝话毕,徐光启连忙上前道:

    “陛下,臣有事奏!”

    “子先先生但说无妨!”

    得到了皇帝的允许,徐光启俯身拱手行礼道:

    “陛下,国库钱粮如今颇为紧张,陛下昨日也是严令臣等,要用国库的金银去往江南购粮,如要建造厂房,所需钱财必然耗费极大,要是如此下来,岂不是两相冲突?”

    “这购买材料,征发徭役民夫,以及工匠等诸事靡费甚大,没有个几十万两银此事恐怕办不下来,依臣来看,只能其二选一!”

    “阁老所言极是,但朕早有计较和打算,不过这徭役民夫就不必征发了。”

    “王伴伴,将那副图纸拿出来,让诸位臣公看看!”

    王朝辅听言迅速打了个手势,丹陛下的两个小太监拿着图纸一路小跑上前,然后于这些大臣的面前展开。

    这副图纸所画的就是最为简单的那种圈地,选一处地方用木栏围住,然后在里面搭上木棚,平时将牛放出来,晚上在将牛关进去,是最为简易的那种,基本上也就有个遮风挡雨的作用。

    “朕知道国库维艰,所以也将成本压制到最小了,到时户部只需准备好木材,选好地址即可,至于建造之事可交由工兵营!”

    “此事就由户部直接与英国公交接吧,不必在来上奏了。”

    众臣也认为这是眼下最好的办法了,陛下并不是那种挥霍无度之人。

    朱由校手指轻轻点着御案道:

    “百姓迂腐无知,可以用律法来约束,大司寇,刑部迅速以此事拿个章程出来,编一条律法入大明律,等完善后在呈报于朕!”

    “这条律法不能太过苛刻,但也要有效的能够让老百姓自觉守法,这其中分寸就由你们自己去把握,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得懂听得懂,不要整那些文邹邹的话语。”

    “臣遵旨!”

    “大司马,兵部也即刻开始查验宣大军的军功,该发的赏银要一分不少的呈报上来,该记军功的也不可遗落,全部要入册!”

    九边军镇是一定不能乱的,九边一乱,那么整个大明都会受到影响。

    明末历史上的那些起义军核心骨干成员就是九边的逃兵逃将,大明朝廷常年拖欠军响,每一年都有人在不断的逃亡。

    除了朝廷没钱以外,那些文官才是真正的起到关键作用,只要朝廷往外面运银子,没出京师已经只剩下六成,到了地方上那些御史兵备和武将在分一波,真正的到军士手中的响银寥寥无几。

    而明末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加上在辽东与建奴的战争全部以惨败而告终,朝廷更是无暇顾及这些边镇了,边军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饭都吃不饱谁还会为了你卖命?

    就算是历史上的天启皇帝不死,以他那本身的才能,大起义一样会爆发,因为只是大势所趋,只要军备的问题没有解决,起义就不会消失,张献忠不就是边军造反嘛。

    魏忠贤虽然发了军响,但他也没少从其中上下其手的贪污,可以说贪的最狠的就是他。

    甚至连东江镇毛文龙那每个月一万的响银他都不放过,可以说是贪到了极致,这种流氓混混出身的人,眼睛里除了钱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所谓的忠君报国简直是笑话。

    至于说他向商人富户收税,这事也确实是有,但效果简直微乎其微,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明朝的国库并没有因此而大丰收,皇帝的内帑也并没有因此而塞满。

    他的力度实在是太小,而且他之所以向这些人收税,并不是为了皇帝和朝廷,更多的是满足他自己的私欲和报复之心。

    王在晋郑重其事的回道:

    “禀陛下,此次北征,臣发现了边军诸多弊端,虽然此战宣大军并没有败,但如不整改,边军就会越来越不堪用!”

    朱由校面露喜色的点了点头,王在晋这种务实的人在明末这个环境下还是非常难得的。

    他在历史上是继熊廷弼之后的辽东经略,而且他的战略与熊廷弼出奇的一致,他向皇帝上奏的大致内容就是“拒奴抚虏、堵塞守关”!

    他上任之时,清楚的知道辽事已经大崩而坏,大明在辽东根本无力与建奴对抗,于是建议以山海关为据点布置防线,在关内伺机而动,掌握战争主动权,而他的的想法却遭到了孙承宗和袁崇焕这两人的极力反对。

    孙承宗更是借助帝师的身份直言向皇帝奏报王在晋不行,请求撤换,相比于王在晋,孙承宗显然更得皇帝的信任,于是不久以后王在晋就被发配去了南京养老。

    而不过几年而已,一切都如王在晋所预料的一样,建奴频频出击,打的山海关外、辽西以内的明军哭爹喊娘。

    皇太极更是在崇祯四年再一次发动了决定性的战役,大凌河之战。

    此战明军大败,建奴再一次获得战略上的极大胜利,一战消灭了大明在关外最后能够有机会反扑的明军精锐。

    孙承宗耗费重资打造的防线还没发挥作用,就犹如土鸡瓦狗一般被皇太极踩在脚下,连一块砖头都不剩。

    所谓的关宁锦防线,前期确实发挥了不少的作用,但皇太极是何等人?人家尝试了几次发现不行以后立刻避重就轻,任你正面的城池修的如何怎么坚固,我不打你正面,我绕路过去直接打你的后方。

    崇祯年间建奴五次入寇,直入大明的京畿腹地,甚至都要打到长江边上了,而朝廷耗费几千万两银所打造的关宁铁骑和关宁锦防线一点屁用都没有。

    袁崇焕率领的关宁军只敢跟着皇太极的马屁股后面吃灰,建奴都懒得鸟他。

    “辅臣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边军也确实是需要好好整改了,既然辅臣已有此想法,尽可上呈奏报,朕会仔细看的!”

    要不是当今皇帝尚武知兵事,王在晋今日是绝对不会提起此事的,否则那些文臣武将的连番声讨,就算是他这个内阁辅臣也顶不住这种压力。

    兵事时暂时议完了,可还有一堆政事等着朱由校去处理呢。

    “诸位,陕西布政使上奏,因今年数月的暴雪导致陕西各地缺粮少耕,今日就将此事也议一议吧,先拿个章程出来,免得万一有事,朝廷也有所准备!”

    对于灾情这种事,必须要未雨绸缪,有了天灾才会将人祸的危害无限放大,现在交通信息极其不便,如果真的等大灾爆发,流民四起,等地方的信使到达京师之时,人已经不知道饿死多少了。

    “禀陛下,臣建议先行押送一批粮食赶往陕西,以备万一,另外臣请奏,请陛下下令,让北方各地各省的御史立刻将他们所管辖之地的实况奏报至内阁。”

    自宋应星担任工部尚书以来,这可以说是他头一次在会议上发声了,在他刚刚上任之时,一直都在学习和了解工部的职责和分管的事务,毕竟他从来没有当过官,对于这些不甚了解。

    见皇帝没有要询问的意思,刑部尚书薛贞问道:

    “大司空可与我等解释一番这是为何?”

    宋应星先向皇帝行礼,随后说道:

    “臣对于天象之事略知一二,臣在年初之时就一直关注今年数月的暴雪,敢问陛下和诸位臣公,这个冬天是不是比往年更久?积雪是不是比往年更多?”

    一听宋应星之言,在场的大臣都露出了沉思之色,今年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可这又能代表什么呢?

    张瑞图依然不解的问道:

    “大司空可否说的具体仔细一点?”

    上首的朱由校说道:

    “大司空的意思是,既然陕西有天灾,那么北方的其他各省恐怕也多少受到了波及,大司空是怕今年不止陕西一省有此像!”

    “陛下圣明,臣的意思确实是这样,以臣的浅薄见识猜测,今年恐怕是大灾之年,朝廷当及早准备预防,免得到时手忙脚乱,导致天下流民遍地!”

    “大司空此言怕是过了吧,以现在的情况来看,除了陕西有灾像,其他各地都是一切正常啊,不然其他的巡抚和布政使也早已遣报入京了。”

    吏部尚书王绍微还是有一些不信,如果真的如宋应星所说,今年是个大灾之年,那肯定会有如陕西一样的前兆,而现在并没有发现,也难免让他们质疑。

    遭到别人的质疑并没有让宋应星改变自己的说法,只见他回道:

    “大司徒,这并非是我在妄言,而是事实如此,今年的寒冬如此严重,不可能只有陕西一省受到影响,大司徒何不想想,或许是陕西的灾像已经到了地方衙门不可控制的地步呢?”

    “地方衙门的奏报此时或许正在路上呢,亦或不敢上报?”

    宋应星此言一出,立刻惊醒梦中人,这种情况下,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

    而之所以其他各地没有奏报,可能是现在还不是太严重,地方衙门还能控制的住,而这其中,也不排除地方官员隐瞒不报的情况,毕竟这种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仕途和私心,是有极大的可能置百姓于不顾的,毕竟发生这种事,纵使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也难免遭罪,而他们同为一个阶层,又都是文官,可以说极为了解了。

    而在上首听的津津有味的朱由校也支持宋应星的说法,这种事简直是家常便饭。

    “大司空睿智,是在下心急唐突了!”

    就连带着质疑之声的王绍微此时也觉得宋应星说的完全正确,他的话语确实是切合实际没有妄言。

    朱由校也在心里暗道,宋应星确实是大牛,在这个时代根本无人可与他相比,毫不夸张的说,他的脑海中包罗万象,恐怕不比一本百科全书差,否则他也写不出天工开物这样封神的书来。

    “大司空的担心不无道理,此事关乎天下苍生百姓,兹事体大、马虎不得,不管情况具体如何,朝廷都应当做好万全的准备。”

    “内阁迅速拟旨,司礼监加盖印玺,火速急传北方各地的省府官员,让他们立刻将地方的具体情况传报回京,如有延误和消极者,下狱论罪、绝不姑息!”

    “告诉地方上的那些官员,此事朕给他们一次特殊的权利,只要是关于灾况的,他们可越级奏报,如果巡抚和布政使不管,知府县官都有权自己将奏报呈报入京,但记住了,只此一次,也唯有此事才可,让他们按实际情况来。”

    见皇帝如此重视此事,众臣立刻齐声呼道。

    朱由校微微抬手,又对王象乾说道:

    “待圣旨拟好以后,元辅速遣官吏将旨意交于北镇抚司,让他们带着旨意即刻启程出发!”

    说完又对着身旁的王朝辅说道:

    “王伴伴,告诉许显纯,此事务必要办好,为避免地方官员阳奉阴违,负责传旨的缇骑多派一点,到了地方上好好转转,跟老百姓了解一下实情!”

    “遵旨!”

    君臣又在乾清宫议了议其他的政事,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有些东西需要皇帝点头才可盖印,因此一直拖到了现在。

    大事议毕,朱由校起身转了转脖子,伸了个懒腰后说道:

    “没其他的事,今日就先到这里吧!”

    这个会开了也有两个多时辰了,朱由校也感觉有点累了,大臣们见皇帝面露疲惫之色,也及时告退而去。

    现在的北方气候已经转温了,可以说这段时间是一年当中最舒服的时候,朱由校就这样在龙座上小息了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