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9h9小说网 > > 古代长兄日常 > 古代长兄日常 第27节
    林屿依旧去了山上,把之前栽种的木耳跟蘑菇采下来晒干,足足有三百斤。如果明年继续种,说不定这个数量还能翻倍。

    林屿把这些东西都收拾干净,给亲近的人家分了些,让他们留着冬天吃,除此之外还有菜干以及咸鱼干等等,先一一准备起来。

    也正好是这个时候,财聚钱庄的蔡夫人递了一张拜帖过来,邀请林屿去州城逛一圈,检查检查现在银票发行之后的情况。

    银票的合约是六月正热签的,现在已经到了十月,筹备工作是终于做完了,蔡夫人已经针对钱庄老客户试用了一圈,现在要正式面对群体客户,也是为了查漏补缺,所以才让林屿过去瞧一瞧。

    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林屿很有兴趣,而且州城他也老长时间没去,天天逛长兴县,地皮都被他踩熟了。

    具体拜帖上的日子还有大半月,还能顺便买点年货。

    林屿想了想,就问四个孩子要不要跟着去一趟,反正来都来了,只当出去玩一圈。

    理所当然全票通过。

    他们四个叽叽喳喳的讨论起州城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什么点心玩具了,还有书斋或者酒楼,以前天天听着旁人念叨,现在还有点怀念。

    希希还说要去跟胡婆婆请假,会有好几天不能去上课,林屿突然想到一事,“唉,不如让胡婆婆一起去吧!”

    他振振有词的:“绣红现在做绢花的速度也挺快的,攒下来的绢花越来越多,而咱们长兴县的销量其实在慢慢降低,市场饱和了,这种时候就该换地图嘛。”正好去州城瞧一瞧有没有市场。

    “胡婆婆会去吗?”楚楚疑惑。

    “这有什么不会的?反正问了再说。”赚钱的路上永无止境。

    胡婆婆考虑了半天,当然答应了,既然她要去查探绢花的市场,林屿就一起问了春霞姐还有青山哥,要去他们就一起去。

    作者有话说:

    木匠的故事是之前看过的一个故事魔改的,具体来自哪里已经忘了。原本的故事是木匠给人造木床,然后一坐就响,等主人家道歉后添了小零件就不响了。

    真神奇。

    但是装修一定要多留心眼啊。

    第四十一章

    春霞姐一听要去州城逛逛见识见识, 立刻就拿定主意,还带着挂面样品一起去。反而是三叔家的三个堂兄,犹犹豫豫的不太想去。毕竟长兴县这么大的市场已经足够他们发挥, 赚的钱也够用。

    最后被三叔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逼着他们去。三兄弟推来推去,最后去的是老三林青树。

    “小屿你放心,房子的事情我帮你盯着, 一定好好的, 带着个扶不上墙的出去见识见识。”三叔的口吻里充满了恨铁不成钢。路都铺脚下还不肯走,不是烂泥是什么。

    林屿汗, 有人喜欢舒适区,有人喜欢闯荡,不能一概而论吧?

    “反正必须去!”三叔动用了大家长的权威,不由分说的。

    林青树作为老幺,平时需要他出面的事情少,更没去过州城, 心里分外忐忑, 生怕自己出丑露乖, 丢人丢到外边去了。他跑去问大哥林青山,林青山只跟他说出门后少说话多长眼睛看,不懂就问。

    这一下子就要去八个人, 一辆牛车还坐不下, 林屿不得不去雇了两辆车。

    春霞姐还想的更详细, 她把素面, 彩色面用牛皮纸包起来, 刚够一人吃, 还在纸上印章, 写明了品牌和地址,打算作为样品。

    新品种上市需要推广,她就打算主动去问,如果客户吃过有心,完全可以根据地址找来。

    “春霞姐想的很周到嘛。”

    “还是跟你学的,以前不是还在夏荷老板的摊位上摆腐皮试用品吗?只要尝过的客人,多数都买了,那就说明这招好使。”春霞姐的手在空中舞出残影,飞快的把一束束的面条包起来,然后放在竹筐里。只要盖好盖子,这筐子能装十斤。

    林屿觉得,雇佣的牛车应该再大点,不然塞不下这么多东西。

    十几天一晃而过,临出发前,林屿给每个孩子都塞了半两银角子,让他们分别塞进衣角里。如果不小心走丢了,半两也足够他们吃上两顿饭然后搭个顺风车回林家村。

    每个家长带小孩出门时,都恨不得把人捆身上,不过林屿相信以他们四个的智商,也没那么容易被哄走。

    可担心总归还是担心的。

    四个孩子都再三保证,一定不会乱跑,而且他们对州城也还算熟悉,实在走丢了还可以问路,一路找回去嘛。

    林屿定下心来,因为州城隔的实在太远,他们还要天不亮起床,这才能堪堪赶在下午之前,达到翠州。

    因为盛产一种美丽的碧色玉石,翠州因此得名,绿色玉石被发现之后就成了贡品,普通人连瞧都没瞧过,玉石矿上甚至还有重兵把守,别说人,连只动物都上不去山。

    林屿在路上回忆起翠州州志的内容,就在路上跟他们聊起来打发时间。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等到翠州的故事说完,楚楚开始催促,让大哥再来个故事,最好新奇一点。

    新奇?要不要听修仙呐?林屿还是想了想,决定讲个经典的武侠故事,毕竟武侠的情怀是刻在国人基因里的。

    “这个故事来自于我在集市上收的旧话本,缺页少字,来处已经不可考证,但故事很有意思,且听我慢慢说来...”他就把郭大侠从小的经历一一说来,少年坎坷,青年时勤能补拙,中年时终从大器。

    这个故事太长,等他们一路走到翠州的城门口,都还没说完,只能捡了精彩的地方讲,林屿说的口干舌燥,一连喝了三罐水,可架不住弟妹可怜巴巴的眼神,硬是又讲了一会儿。

    “这次真的不成,声音都快哑了。”林屿停下声音,“要进城了,等去客栈再讲。”

    “好。”他们依依不舍的下了牛车排队,等城门卫检查放行。

    想要进城是要给进城费的,一人两文,甚至牛车也要给,以前都是直接在城门口下车,让牛车回去,想到这次带的东西多,林屿也就忍痛给了钱。

    交了钱之后,城门卫放行,坐在后一辆牛车的胡婆婆伸出脑袋来:“小屿,咱们住哪家客栈?天色不早了,是不是早点定下来?”

    “我知道去哪儿,那家客栈我每次来都是住那儿,干净便宜。”林屿也低声说:“城门口的客栈宰客呢,至少比内城的贵三分之一,谁叫人家位置好呢!”有人图便利,贵也认了,但是林屿他们这么多人,还是得省着点。

    牛车拐了三个弯,终于来到内城一条巷子里,远远就能看到蓝白色的招牌,写着云来客栈。

    车子停稳,众人纷纷跳下来拿行李,进门去登记,林屿留下给车夫付钱,他把铜钱当着面点了一遍,车夫接着钱,小声的说:“林小哥,那辆灰色的马车,跟了你们一路,现在都跟到客栈来了。”这,这有点不对劲喔。

    借着车夫指的方向,林屿装做不经意的看了一眼,的确有一辆灰色马车停在街角,车帘闭合着,车夫也没在,不知道去哪儿了。

    林屿暗暗记下,对着车夫却说:“没准是同路的,咱们走的是官道嘛。”

    车夫一想也对,平常人出门自然首选官道,而云来客栈开了十几年,物美价廉的名气也在,跑过来不奇怪。

    了了一桩心事,车夫哼着歌准备找个大通铺将就一天,明天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个回程的活儿。

    林屿去柜台找掌柜,希希留下给他指路。他们八个人定了四间房,正好靠在一起。

    他走到二楼,轻轻推开了窗户,这短短的功夫,灰色马车已经不见了。

    也不知道到底是做什么的。

    他们休息了一整晚,第二天,春霞跟林青山出去找销路,而林屿陪着胡婆婆去逛集市,打听同行敌情。

    生活在州城,各色脂粉和发饰果然精致很多,发簪式样别致,打磨光滑,木料也用的好,甚至还精心包装了一番。

    不过嘛,暂时还没有出现跟他们的绢花撞款式的,他们仍然具有独家竞争力。

    胡婆婆把几家生意好的摊位卖什么都记下来,了解竞争对手后才好根据他们来调整啊。

    “好啦,既然事情已经了解完,走,我带你们去尝尝集市旁边的一家老牌馄饨,老板可是同爷爷辈就在这里卖馄饨,大骨熬汤,每天现做,好吃的很。”胡婆婆轻松一笑,“就在前面。”

    “是嘛?我来过好几回居然没尝过,必须要试试。”林屿意动,打算去尝尝。

    “老板会做生意,按照馄饨的个数卖,胃口大的可以加半份,胃口小的只要半份。”胡婆婆牵起希希跟楚楚的手,“小孩子刚好。”

    “那必须去啊。”林屿牵起另外两孩子,一路朝着胡婆婆强烈推荐的摊位。

    能传出名气的摊位味道都差不多,林屿一坐下就闻到清淡鲜美的骨汤香气,等到老板上了馄饨,更觉得相当的好吃,于是动起筷子,一个接一个的吃起来。

    现在还没到吃午饭的点,但逛集市的人还不少,慢慢的,馄饨摊上也聚集了不少的人。

    林屿他们还在吃东西,等抬起脑袋时,十几米之外已经聚齐了一个人团,里三层外三层的,还有人不断的探头,想要看清里面的情况,内围的人在惊呼呼喊,时不时传出“不可能”“我不信”的声音,惹的外面更好奇。

    这是有热闹瞧了吗?

    林屿放下碗筷,也打算瞧一瞧热闹。就是这人也太多了,根本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

    而人群中心似乎也听到外围的心声,终于让那些人退开,方便面对更多人。位于中心的清秀女人,终于露出真容以及身边的布袋子。

    “各位大哥大姐,真的很感谢大家的善心。”清秀女人先是鞠了一躬,然后继续说:“但是我爹从来都教育我,不能平白接受大家的好意,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她眼里含着泪水,欲坠不坠,眼眶红红的,又可怜又可爱。她继续说:“如果我爹知道,他治病的钱是大家给的,他是宁死也不会治的。”

    人群里有人插话,“那也不能让你出来卖身吧?那奴婢是好当的?任人打任人骂的。”

    那姑娘朦胧着一双泪眼,“都是我的命了,我认了。”说完又是一阵哭。人群不断响起安慰的声音,心软的已经开始哭了,连胡婆婆都欷歔不已,这可怜姑娘啊!

    林屿扭头一看,自家四个孩子更是眼底发湿,感动的不轻。

    就他格格不入?!是不是也该抹抹泪应个景?

    林屿正在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铁石心肠,姑娘那边还在继续对话。

    她用手帕擦干泪,终于把身后的布袋子漏了出来,轻轻揭开半面:“这个东西,还是当初我爷爷留下来的,在我们家里保存了五十年,如果不是遇到困难,我死也不会把它卖掉的,就麻烦好心人掌掌眼,帮我估个价。”

    人群骚动,伸长脖子去看姑娘手里的袋子,那露出来的三分之一,竟然比姑娘的手还要白,究竟是什么东西?远远的也看不真切。

    “这莫不是...翠山石?”

    第四十二章

    这话一出, 登时让在场的人倒吸冷气,眼神灼热汇聚到姑娘手里的布袋子上,恨不得当场烧穿一个洞, 看看东西的庐山真面目。

    那可是名镇翠州的翠山石唉!自从六十年前,翠山石被规划成贡品,民间再也没人见过它长什么模样,偶尔市面上有人拿出鸡蛋大小的翠山石, 都能卖出高价。

    就算买不到, 过个眼瘾也好啊。

    在这种紧绷的气氛中,姑娘倒退了两步, 似乎眼泪都被吓住:“老先生,你莫害我!这可不是什么翠山石!”

    出声的老先生被人群让开,他生的一头白发,穿戴不凡,更难得的是透出一种渊博气质,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

    他揉了揉眼睛, 讪讪的:“刚才老汉就是这么一说, 没瞧清楚, 姑娘可否让我近观?”

    “当然。”那姑娘轻轻的把布袋子揭开,露出石头。

    她隔着麻布捧着石头,再小心不过, 那老先生也先从怀里拿出帕子擦手, 然后才敢去碰。

    “触手生温, 质地细腻, 这是...”老先生沉吟不语。

    众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 是, 还是不是?就等这句话了。

    “这的确不是翠山石。”老先生话音刚落, 众人松了一口气,纷纷指责着老先生吓人一跳。

    “刚才是老汉没瞧清,打了诳语。翠山石的特征大家都晓得,自带一种盈盈的绿色,凝聚不散,越是把玩越是鲜亮,故此得名。而这块石头通体雪白,也是佳品,但姑娘,这块石头的产地,距离翠山也不远吧?”

    姑娘没回答,也没否认。

    这话一出,人群再次骚动,毕竟,翠山石真的是贡品!虽然名贵无匹,也只敢跟亲朋好友偷偷赏玩,藏的死死,被捉住也是一项不大不小的罪名,而跟翠山相邻的矿石...品质不变,收藏在家没事啊!